馮勝利(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劉大為(復旦大學中文系)
隨著語體研究漸為學界熱點,今年成了語體研究的“大年”:繼4月份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次“漢語語體研究研討會”,7月末復旦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當代修辭學》編輯部在復旦大學又聯(lián)合舉辦了一次有一百多人參加的“交叉視野中的語體研究學術討論會”。今年12月初,一年一度的望道修辭學論壇還將與語體風格學學術研討會一起舉辦,語體研究也會成為代表們熱議的一大主題。
語體研究之所以會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是有其深刻的學術背景的。首先是語法研究向功能解釋的轉向以及研究視野向篇章的擴展帶來的必然結果:功能語法強調功能對形式的解釋作用,而一種語言形式的變化受到的功能制約因素一般不會孤立地發(fā)生,總是在不同類型的言語交際活動中,在各種因素的共同制約下發(fā)生的。這種由一定類型的言語活動所決定的、對語言形式的制約因素的集合就被描述為一種語體的制約。因而要對一種語言現(xiàn)象進行有效而完整的分析、認識,單一的功能因素的解釋力是有限的,必須將它放在一定的語體中進行,篇章中的語言現(xiàn)象就更是如此了。也就是說,語法形式不僅具備功能的屬性而且受到功能制約,這一研究的角度必然導致語法研究對語體本體的高度關注,引起研究重心向語體的偏移。
語體研究走上學術前臺的另一個內在動因來自于修辭學。語體研究是修辭學的學科支柱之一,聲望素孚、成果豐碩。但是在當代新的學術背景下如何將語體研究繼續(xù)引向深入,卻遭遇到了理論和方法上的挑戰(zhàn)。學者們發(fā)現(xiàn),從不同使用領域的角度將語體籠統(tǒng)地劃分為文藝、新聞、法律以及廣告、演說等是修辭學中最常見的做法,但是用這樣的方法劃分出來的語體,對人們何以如此使用語言,語言何以在使用中發(fā)生我們觀察到的變化,解釋力卻是極其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語體無助于相應語言形式的發(fā)現(xiàn),學者們通常的做法是只能用一些主觀性極強的詞語來描摹一下對語體的語言特征的表層感受。無論是從學術出發(fā)還是著眼于應用,這樣的研究方法都顯現(xiàn)不出應有的價值,轉向中的修辭學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來重新審視語體這一重要的修辭現(xiàn)象。
此外,將語言使用中對語體的掌控視為語言能力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使得對外漢語教學和母語教學也對語體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的兩次會議雖然還沒有直接從教學目的出發(fā)研究語體的論文,但從各個方面的情況分析,一語和二語的教學的要求顯然已經成了語體研究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這次編在“語體研究??敝械恼撐?,大多是在4月、7月兩次會議的學術報告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當代修辭學》的篇幅有限,一期專刊無法容納全部的論文,不得不將部分論文安排在日后的專欄中陸續(xù)發(fā)表。
縱觀這些論文,盡管學者們各擅其長、各盡其奧,有一些可能會影響全局的共同傾向卻是不能不關注的。例如在對語體本體的認識路徑上,過去那種籠統(tǒng)的觀察方法已經被一種更為精準的分析方法所替代。學者們認為找到怎樣的“特征視角”(或者稱為認識語體的“緯度”、“要素”、“范疇”、“變量”等),就會發(fā)現(xiàn)怎樣面貌的語體種類,“語體的種類是無窮多的,每一種語體都是多種特征的集束”(張伯江)。有學者更是據此建立了語體要素的交叉組配模式,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我們已經注意到的語體,還能提出“那種組配最自然?數(shù)量最多?哪種組配不可能,哪種組配現(xiàn)在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但完全可能存在”等等的問題(馮勝利),研究就已經從事后的解釋上升到了規(guī)律的提取和據以預測的學術境界。
在研究方法上,基本的取向是借助構成語體的要素(或變量、特征等)與一定特征的語言形式之間的解釋關系來展開不同的研究。而在具體的研究案例中,則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向:例如有的是從語言形式到語體——通過一定語言單位在使用方式上變化,來探究某一角度中語體類型劃分的可能;有的則是從語體到語言形式——從語體的不同類型出發(fā),來考究某些語言單位何以會出現(xiàn)不同的用法;有的則為了對某一語體的全面認識與描述,著力于發(fā)現(xiàn)該語體語言形式在使用過程中的特點。在研究的技術手段上,一個顯著的特征則在于語料庫的方法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這使得原先僅僅對“自省+搜證”的依賴進一步發(fā)展為可以量化分析、描述不同語體間差異的水平,也有利于發(fā)現(xiàn)更多原先不易于發(fā)現(xiàn)的語言事實(儲誠志);語言測試手段的運用,也是這次論文中令人眼睛一亮的新探索,研究者認為“語言社團成員對語體的認知及運用,與對語音、語匯、語法的掌握一樣,也是語言能力和語言成熟的一種體現(xiàn)”(吳春相),因而可以利用大腦儲存中的語體知識來進行各種測試和實驗,以為語體研究的各種目的服務。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大膽嘗試。
學科旨趣雖有差異,但是洞悉語體本體的規(guī)律以及發(fā)現(xiàn)它對各種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力卻是學者們共同的愿望。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終于走在一起,深刻洞明的論證和睿智謹嚴的分析中,語體研究的理論輪廓漸漸明朗,探究中的研究方法也初露端倪。我們深信不疑,這僅僅還是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風,終將迎來浩蕩千里、御風而行的新局面。
附:尚待發(fā)表的論文篇目(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儲城志 《語體語法研究的語料庫方法和應用》
丁金國 《語體風格的共性與個性——試論“自己的樣子”語體風格學》
方 梅 《談語體特征的句法表現(xiàn)》
黃錦章 《從論壇辯論看即時文字會話語體對語篇結構的制約》
連金發(fā) 《明嘉靖本〈荔鏡記〉稱謂詞稱代詞用法探索:從語體角度入手》
劉大為 《語體變量與語體的結構》
陶紅印 《當代多學科發(fā)展視野下的語體研究展望》
王 玨、洪 琳 《人際代詞與語體關系略說》
徐默凡 《語體是言語行為序列結構的類型》
宗守云 《論語體的制約因素及原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