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現在通行的成語詞典收有一條成語“始作俑者”。這條成語始見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仲尼即孔子,他的這句話通常理解為“最早用木俑、陶俑等為死者殉葬的人,不該斷子絕孫嗎!”),指指牽頭做某種壞事或出某種壞主意的人。
孔子為什么怒斥始作俑者?有人說,孔子認為“秦穆公時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保ń寡睹献诱x》引趙歧注)意思是始作俑者用偶人殉葬導致了后來用活人殉葬。
是先有偶人殉葬,還是先有活人殉葬?史實證明,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用活人為死者殉葬的,到了奴隸社會用活人殉葬幾乎成了制度,成了一種“禮”,直到奴隸社會的后期才發(fā)現有用陶俑殉葬的。(參見張傳璽主編《中國古代史》和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在奴隸社會后期,奴隸主貴族與奴隸、平民的斗爭是非常激烈的,反對用奴隸為奴隸主殉葬的斗爭也很激烈。在這種潮流中提出用木俑、陶俑代替活人為死者殉葬的人是順應潮流的人道主義者,是勇敢的改革者,代表了社會的進步。不管我們是用現代的觀點還是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也不管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始作俑者用木俑、陶俑等代替活人給奴隸主貴族殉葬是無罪的,其做法無可指責。孔子是后世公認的圣人,但當時他是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為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為“復”西周奴隸社會之“禮”,才怒斥始作俑者。
我們建議,應該給始作俑者其人平反,也應該給“始作俑者”這個成語平反。
(河南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