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松
上世紀20年代,柏林是僅次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聚集中心。德國《世界報》近日報道歷史學家安妮-柯立思丁的研究成果,稱當時數以萬計的東歐猶太人涌到柏林,把它當作避難所和中轉站。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多民族國家分崩離析。在民族主義的背景下,猶太人成了不受歡迎的少數民族。1917年至1922年間,僅烏克蘭地區(qū)就發(fā)生1200多次對猶太人的迫害,約1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憧憬美好生活的猶太人希望遠離東歐,去別處生活。于是,他們坐火車、輪船甚至是馬車,途經敖德薩、伊斯坦布爾、索非亞,輾轉來到柏林。
當時,魏瑪共和國還處于開放階段,東歐猶太人就把柏林當作中轉站。特別是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附近的舒嫩區(qū),是東歐猶太人的最愛。從19世紀末開始,這里就住了許多來自俄屬波蘭和加利西亞的猶太人。新來的絕大多數猶太人沒有有效的護照,而且窮困潦倒,但畢竟遠離紛爭,他們的新生活過得還算“有滋有味”。這里幾乎可以買到猶太人所需的所有日常生活用品,并有猶太人祈禱室、咖啡館和飯店,還有學校、婦女組織和各種俱樂部等。
對于當時的柏林居民而言,舒嫩區(qū)就是一個貧民窟。他們常常把這里和貧窮、犯罪以及色情交易聯(lián)系起來。對此,德國警方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后來,舒嫩區(qū)的猶太移民被統(tǒng)稱為“東猶”。
不過,并不是所有來自東歐的猶太人都去了舒嫩區(qū)。有錢的猶太人大多選擇著名的“褲襠大街”定居,尤其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由于這里居住著很多俄羅斯人,這個區(qū)域又被叫做“夏洛特格勒”。
在柏林的安定生活沒能持續(xù)太久。上世紀20年代末,由于反猶風潮愈演愈烈,柏林的猶太人只好再次跑路,紛紛奔向巴黎、紐約和特拉維夫。如今,在柏林,幾乎已經找不到這些猶太人當年流浪至此的遺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