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趙 亮
(1.遼寧省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jiān)督中心站,遼寧 沈陽 110003;2.遼寧省建昌縣水利局,遼寧 建昌 125300)
1)初步建立了水利工程質量檢測隊伍體系。通過參加業(yè)務培訓和資格考試,兩年來全省累計253人次獲得水利工程質量檢測員資格并獲準在質量檢測單位注冊。經過計量認證和資質評審,全省共有6家檢測單位獲得水利部頒發(fā)的巖土工程、混凝土工程、金屬結構、機械電氣、量測等5個類別的15個甲級資質;5家檢測單位獲得省水利廳頒發(fā)的巖土工程、混凝土、金屬結構工程等3個類別的12個乙級資質。
2)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業(yè)務得到全面拓展。質量檢測實施范圍由大中型水利工程項目擴大到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中小型工程項目,實施種類由施工自檢為主擴展到施工自檢、監(jiān)理平行檢測、項目法人抽樣檢測、監(jiān)督檢測、竣工抽樣檢測全方位實施。
3)水利工程質量檢測取得明顯成效。科學可行的檢測方法和準確可靠的檢測數據,對工程質量做出客觀公正的定量評價,彌補了以往工程質量評價以定性分析為主的不足,為質量評定和工程驗收順利進行提供了可靠保證。
1)檢測項目頻次不足。雖然對工程項目實施了質量檢測,但檢測項目的頻次普遍不足,且檢測往往不能根據施工進度及時進行,達不到規(guī)范要求。
2)檢測實施種類不平衡。施工自檢實施較多,監(jiān)理平行檢測實施較少,遠未與施工自檢同步實施,監(jiān)理跟蹤檢測某種程度上流于形式,竣工項目實施質量抽樣檢測的也較少。
3)檢測數據難保真實。監(jiān)理見證取樣制度執(zhí)行不嚴格,取樣代表性與真實性難以保證。個別檢測數據與實際出入較大,存在檢測結果服從委托方需要的傾向,部分檢測報告簽認格式不規(guī)范。
4)檢測取費水平低。委托單位片面追求低成本投入、人為壓低檢測費用,檢測單位看重眼前利益、壓價競爭問題較突出,造成檢測項目數量削減、質量難以保證。
1)參建責任主體質量責任意識不強。對質量檢測工作保證工程質量的作用認識不清,片面注重工程實體建設,輕視檢測對工程質量控制的影響;精品意識、效益意識不強,責任承擔意識淡漠。
2)項目建設資金不完全到位。項目建設資金中由市、縣承擔部分到位不足,特別是縣級資金到位嚴重不足,造成項目資金缺口較大。導致項目法人人為壓低檢測費用,使檢測工作流于形式。
3)項目檢測相關信息不能及時抵達有關各方。項目建設相對封閉運行,信息渠道閉塞,上級主管部門對于項目建設進展及相應檢測實施、參建責任主體及相關從業(yè)人員開展檢測工作情況等不能及時掌握,特別是點多線長面廣的中小型工程更甚,有關項目法人選擇檢測單位也難以得到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4)監(jiān)管威懾力不足。雖然經常地開展檢查,但檢查偏重于檢測項目數量多少,對檢測及時性、采用方法、依據標準、成果質量等方面內容檢查的較少;由于相關法規(guī)可操作性不強,對檢查中發(fā)現問題以通報批評為主,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的少。
1)落實質量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各參建責任主體對工程項目建設質量終身負責,其項目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按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qū)域內工程項目建設質量負責監(jiān)督。
2)拓寬建設資金渠道。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深入挖掘水利規(guī)費征收潛力,開辟從土地純收益等充裕資金中建立穩(wěn)定的專項基金和資金渠道。
3)推進項目建設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依托門戶網站建立信息平臺,對于除保密項目和內容以外的項目審批信息、項目建設管理信息,從業(yè)單位和從業(yè)人員信用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公開和發(fā)布,實現信息共享。
4)加強行政監(jiān)督執(zhí)法。研究制定水利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辦法,在其中明確違法違規(guī)行為及相應行政處罰措施。嚴格市場準入,禁止不合資質條件的、不誠實守信的、違法違規(guī)的企業(yè)主體和執(zhí)業(yè)人員進入水利市場,同時加強資格審查,將不合招標條件的投標人予以擯棄。
5)大力加強檢測隊伍建設。積極組織開展檢測業(yè)務培訓和資格考試,做好質量檢測員注冊管理和繼續(xù)教育。引導檢測單位更新儀器設備創(chuàng)新檢測技術,吸引優(yōu)秀人才加入質量檢測隊伍,按自愿原則組織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6)積極實行水利工程質量檢測費改革。制定水利工程質量檢測費行業(yè)指導價,并明確浮動幅度。調整工程質量檢測費在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中的項目設置,將其作為獨立項目設立,施工自檢費、監(jiān)理平行檢測費、竣工抽樣檢測費在其下一級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