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龍習俗研究述評

2012-03-31 16:47張曉舒
關鍵詞:舞龍習俗民俗

張曉舒

(華中師范大學職業(yè)與繼續(xù)教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龍習俗研究述評

張曉舒

(華中師范大學職業(yè)與繼續(xù)教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民俗研究是深入理解龍文化的重要路徑。在有關龍習俗的研究領域,呈現(xiàn)出多種理論方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歷史文獻研究、民俗的區(qū)域研究、人類學的調查研究等,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龍;民俗學;習俗

呼風喚雨的神龍在中國文化的信仰體系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上古時代,龍的形象就出現(xiàn)在《易經》乾卦爻辭中,“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它的變幻莫測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秦漢伊始,龍開始與皇權相聯(lián)系。司馬遷在 《史記》中這樣敘述漢高祖劉邦的神奇誕生: “其先劉媼嘗息于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庇谑?,龍成為封建時代皇祚國運的象征。盡管龍的形象為歷代 “真龍?zhí)熳印彼鶋艛?,但是對于祈求五谷豐登的普通民眾而言,神龍因掌管雨水受到他們的尊崇和祭拜。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與龍有關的傳說故事和民間風俗,其形象具有豐富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浸染著農耕文化的濃厚色彩,是民間信仰體系中的重要神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演進,龍在政治生活和農業(yè)生產、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差異性含義不斷積淀豐富。

當中國邁入現(xiàn)代民族國家之后,將龍視為超自然神祇的觀念一度遭到嚴厲的批判。在社會改革家眼中,這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間信仰處于科學與理性的對立面,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民俗也是文明社會應當清除的對象。直到上世紀80年代,開放的中國重新與世界相遇,渴望重新融入世界的中國人開始盤點自己的民族文化,尋求與西方世界對話的資源。與此同時,許多與龍有關的傳統(tǒng)民俗也因其合法身份的獲得,而以各種方式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龍被納入了中華文化價值重建的歷史進程中,經受了社會實踐的嚴峻考驗,這不僅是國家、知識分子、普通民眾密切互動的產物,也是在西方文化參照下中國文化進行自我更新的一個重要表征。

近一個世紀以來,龍文化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閻云翔在搜集一百余篇學術論文的基礎上撰文評述。他指出,自上個世紀初以來,龍的研究大致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其一,龍的本質與原型問題。論者多從理論上解釋龍為何物,從何時出現(xiàn),為什么受到中國人的尊崇,等等。其二,龍的形象問題。論者多傾向于分析龍在各種器物和藝術形式中的形象及其裝飾功能。其三,與龍有關的民俗。論者多描述諸如賽龍舟、求雨等民俗,并考察龍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具體就民俗研究而論,他認為,“第三類研究卷入的人數最少;雖然有相當數量的民俗報告問世,但深入的理論研究不多,收獲有限,亟待努力?!保?]

閻文發(fā)表于1988年,迄今已有二十余年。這期間,與龍有關的民俗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學術成果是我國民俗學者對河北趙縣范莊龍牌會的研究。趙縣范莊龍牌會是一個地方性的廟會活動,從20世紀80年代初在小范圍內舉行,到90年代以后周邊有30多個廟會組織參加,成為影響輻射方圓30里的大型地方節(jié)慶聚會。自1995年開始,中國民俗學會與河北省民俗學會合作考察龍牌會,以后幾乎每年都有不少學者前往進行實地調查,他們撰寫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和著作[2]~[9]。有的追溯龍崇拜信仰的淵源和演變;有的考察龍牌會活動的源起與發(fā)展;有的從廟會活動與地方社會組織的關系角度進行分析;有的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剖析民俗所折射的性別關系;有的從政府、學者、當地民眾互動關系的角度展開論述;還有的從知識生產的視角獲得啟示。這些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學者們對于該民俗事象多維度的思考,凸顯出各種理論思潮在民俗學領域的百家爭鳴。

通過搜集整理古代歷史文獻,對崇龍習俗進行總體性研究,吉成名撰寫了 《中國崇龍習俗》[10]。該論著從民俗史的角度對中國崇龍習俗的起源、演變、性質、作用、地位,崇龍習俗對民族精神的影響,研究崇龍習俗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在漢族和少數民族崇龍習俗、中西龍俗比較等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資料梳理和理論探討,有助于我們把握我國崇龍習俗的全貌和特征。

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龍習俗及其文化生態(tài)進行整體考察,成為當前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周大鳴、闕岳在 《民俗:人類學的視野——以甘肅臨潭縣端午龍神賽會為研究個案》[11]一文中強調指出,對民俗事象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從一個角度單純地研究民俗事象本身及其源起、傳承與發(fā)展,而應該開展整體的綜合性研究,以求得對民俗事象的全面與整體的認識。其他相關研究成果還有朱炳祥 《屏風村龍燈文化變遷中的國家與社會》[12]和 《人類學視角下 “龍”的形成與變遷》[13]、張春陽 《黃龍溪鎮(zhèn)火龍燈舞的文化變遷》[14]、管竹筍《村莊認同意識的升華——對鄂東永豐村舞龍燈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讀》[15]、龍運榮 《綏寧苗族龍燈會及其社會功能淺析》[16]等。人類學視角的引入為我們呈現(xiàn)了龍習俗的多樣性,但在揭示習俗與文化生態(tài)的深層關系上則有待進一步深入。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對該地區(qū)的舞龍活動進行全方位的介紹,在一些區(qū)域文化研究開展較好的省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浙江的舞龍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浙江不僅是舞龍習俗盛行的地區(qū),而且許多舞龍活動獨具風貌,如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組織當地文化工作者出版了一套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逐一介紹舞龍活動的歷史沿革和地方特色,包括制作工藝、表演藝術、民情風俗、傳說故事、傳承人等諸多方面。[17]~[19]在舞龍的區(qū)域研究領域,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對于我們深入了解浙江舞龍的地域性特點及其與區(qū)域文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大有裨益。

近年來,從體育運動和文化精神的角度對舞龍習俗進行探討的成果相當多。具有代表性的論著有雷軍蓉的 《舞龍運動》[20]。該書將舞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來研究,著重介紹了舞龍運動的技法、訓練和規(guī)則,展現(xiàn)了這一傳統(tǒng)活動在表演套路、技藝技法、比賽規(guī)則等方面的知識積淀,為我們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舞龍運動提供了實用性的總結和歸納。類似的研究論述還有張繼生、雷軍蓉 《舞龍運動發(fā)展與前瞻》[21]、陸衛(wèi)良、張濤 《我國舞龍運動的發(fā)展對策之研究》[22]等。從文化視角觀照舞龍的論述也很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黃鳳蘭 《舞龍文化探析》[23]、辛志鳳 《舞龍的文化底蘊》[24]等。這些論述從體育運動、文化內涵、民族精神等角度對舞龍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但是,在理論思考上仍顯不足。

海外漢學在中國的龍文化的研究領域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績。他們從文化他者的視角,對中國的龍文化進行了不同側面的深入研究。美國著名學者杜贊奇在 《文化、權力與國家》[25]一書中,關于鄉(xiāng)村社會中對龍王的宗教信仰是如何被各組織引為己用的討論,富有見地和新意,給人以啟迪。

上述研究在整體傾向上顯示出當代民俗學在理論方法上的兼收并蓄,體現(xiàn)了中國學者對傳統(tǒng)民俗的現(xiàn)代境遇的深切關懷。圍繞著龍習俗的研究,學者們比較關注的話題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崇龍習俗,中外崇龍習俗的比較,舞龍活動所展現(xiàn)的民族精神,龍習俗與地域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龍習俗在民俗生活中所體現(xiàn)的國家權力與民間社會的互動等。這些豐富的成果為我們今天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將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以下幾個問題值得繼續(xù)關注:第一,龍習俗的區(qū)域性研究需要向縱深發(fā)展。許多學者意識到,對微觀社會的民俗現(xiàn)象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是建構可靠理論系統(tǒng)的重要基石。因此,對具體社區(qū)的龍習俗進行實地調查和“深描”,不僅可以提供鮮活的民俗個案,也能激發(fā)具有實踐意義的理論思考。第二,龍習俗研究的歷史維度有待開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龍習俗具有與生俱來的歷史的厚重感。折射到學術領域,則表現(xiàn)為學者們對追溯習俗淵源的濃厚興趣。然而,習俗研究的歷史視角并不僅限于此。從民俗變遷的角度對某一習俗進行追蹤調查和比較研究,同樣可以讓我們獲得關于習俗與歷史關系的思考。第三,龍習俗研究缺乏跨學科的學術視野。從龍習俗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來看,其本身往往涉及多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譬如宗教信仰、音樂舞蹈、歲時節(jié)日、傳說故事等,因此,其研究也可以遵循事物本身的屬性,呈現(xiàn)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為傳統(tǒng)習俗的現(xiàn)代研究開啟新的空間。

[1]閻云翔.試論龍的研究[A].苑利.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陶冶.走進龍牌會[J].民俗研究,1999(1).

[3]劉其印.龍崇拜的活化石——范莊二月二“龍牌會”論綱[J].民俗研究,1997(1).

[4]周虹.“龍牌會”初探[J].民俗研究,1996(4).

[5]陶立璠.民俗意識的回歸——河北省趙縣范莊村“龍牌會”儀式考察[J].民俗研究,1996(4).

[6]刁統(tǒng)菊.女性與龍牌:漢族父系社會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種實踐[J].民族藝術,2003(4).

[7]高丙中.一座博物館—廟宇建筑的民族志[J].社會學研究,2006(1).

[8]李立.“龍牌會”與“地戲”——知識生產的兩個例子及啟示[J].貴州民族研究,2008(6).

[9]岳永逸.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

[10]吉成名.中國崇龍習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11]周大鳴,闕岳.民俗:人類學的視野——以甘肅臨潭縣端午龍神賽會為研究個案[J].民俗研究,2007(2).

[12]朱炳祥.屏風村龍燈文化變遷中的國家與社會[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13]朱炳祥,崔應令.人類學視角下“龍”的形成與變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

[14]張春陽.黃龍溪鎮(zhèn)火龍燈舞的文化變遷[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3).

[15]管竹筍.村莊認同意識的升華——對鄂東永豐村舞龍燈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3).

[16]龍運榮.綏寧苗族龍燈會及其社會功能淺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17]陳亦祥.長興百葉龍[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18]張華浦.浦江板凳龍[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19]王月曦.奉化布龍[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20]雷軍蓉.舞龍運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1]張繼生,雷軍蓉.舞龍運動發(fā)展與前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5).

[22]陸衛(wèi)良,張濤.我國舞龍運動的發(fā)展對策之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3]黃鳳蘭.舞龍文化探析[J].民間文化論壇,2005(3).

[24]辛志鳳.舞龍的文化底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25](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A Brief Review on Custom

ZHANG Xiao-Shu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Folklore Studie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dragon culture.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ustom of dragon,it presents a state of“l(fā)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and has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ocument,regional research of folklore and investigation of anthropology.

dragon;folklore;custom

K892

A

1673-1395(2012)01-0001-03

2011 -11 -30

張曉舒(1978-),女,湖北沙市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歡
舞龍習俗民俗
冬季民俗節(jié)
舞龍
民俗中的“?!?/a>
民俗節(jié)
中秋舞龍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