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國內(nèi)同行評議專家?guī)煅芯烤C述
劉 丹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基于同行評議專家?guī)煸谕性u議中的重要地位,文章采用文獻調(diào)研法從同行評議專家的指標體系、同行評議專家的產(chǎn)生方式、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臉嫿夹g以及如何從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羞x擇專家四個方面對國內(nèi)關于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难芯楷F(xiàn)狀進行了詳細的調(diào)研,并在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將來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的領域。
同行評議;同行專家;專家?guī)?指標體系;專家遴選
同行評議是一種以提高某一領域工作或事物質(zhì)量為目的,由相同或相近領域的人們對該項工作或事物進行評價的過程[1]?!巴小币辉~本身是指具有相同地位和相同能力的人,但是在“同行評議”中,同行一詞則是指在某領域中具有較強能力或較高層次的人們。關于同行評議的定義,國內(nèi)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郭碧堅和韓宇指出,同行評議是指某一領域或者若干領域的專家采用一種評價標準,共同對涉及上述領域的一項事物進行評價的活動。在科學系統(tǒng),評價對象則為一項知識產(chǎn)品——人們進行知識生產(chǎn)活動所得產(chǎn)品[2]。吳述堯則將同行評議定義為“由該領域的科學家或鄰近領域的科學家以提問的方式評價本領域研究工作的科學價值的代名詞,進行同行評議的前提是在科學工作的某一方面體現(xiàn)專家決策的能力,而參與決策的專家必須對該領域的發(fā)展狀況、研究活動程序及研究人員有足夠的了解”[3]。
同行評議最早出現(xiàn)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哲學會刊》的論文評審中。1620年Francis Bacon闡述了一種用于評估科學新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同行評議的前身。一些英國研究者受到這種方法的啟發(fā)并于1662年成立了一個正式的學術團體,即英國皇家學會,1665年學會期刊《哲學會刊》創(chuàng)刊,由Henry Oldenburg主編,學會將提交的論文材料按照主題交由具有該主題領域知識的專家審查,這種評審方式通常被視為早期的同行評議。20世紀30年代,美國率先將同行評議引入到科研項目經(jīng)費申請的評審中,同行評議開始跳出編輯同行評審的范疇,并被普遍用于科學基金分配,逐漸成為一種學術評價方法。
中國最早出現(xiàn)同行評議是在1979年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科學報告會中,會議邀請了同行專家進行評議,用以篩選出較好的研究報告。隨后,國內(nèi)一些研究者開始逐漸關注和研究同行評議,如1980年楊安仙的《談美國的同行評議》[4]、1983年張淵義的《同行評議是科研計劃管理的重要手段》[5]、1988年趙紅洲的《引文計量與同行評議》[6]和周正的《必須重視同行評議中的行為規(guī)范》[7]等。根據(jù)李芬、朱紫陽和丁枝秀在2009年基于CNKI核心期刊對中國同行評議研究狀況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1979-2007年間CNKI核心期刊共刊載同行評議相關文獻443篇,進入21世紀的文獻量有明顯增加[8]。從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有關國內(nèi)同行評議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的重視。
隨著科學發(fā)展和人們對知識領域的不斷探索研究,同行評議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學術評價方式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完整合理的同行評議評價體系由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目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及指標和評價制度六大要素組成[9]。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同行評議也不例外,它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如人情關系網(wǎng)、欠公正性、偏保守性以及一些知識剽竊行為等,都需要通過對同行評議實施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要素進行研究從而逐漸完善這種評價方式,在評價客體、評價目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和評價制度已經(jīng)確定的前提下,評價主體即同行評議專家的選擇對評價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影響,而同行評議專家通常選自于已經(jīng)構建完成的同行評議專家?guī)?,因此,作為提供評議專家的來源系統(tǒng),進行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南嚓P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構建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饕ㄋ膫€方面的問題:首先,同行評議專家的指標體系問題,即滿足什么樣條件的人才可以稱之為同行評議專家。其次,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袑<业漠a(chǎn)生方式問題,即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械膶<蚁嚓P信息是通過何種方式產(chǎn)生的。第三,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慕M織方式和技術平臺,即采取什么方法和基于何種技術平臺構建同行評議專家?guī)?。第四,同行評議專家的選擇問題,即如何在已經(jīng)構建完成的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羞x取到合適的同行評議專家進行同行評議活動。
專家識別是專家選擇的前提,同行評議專家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幕A。1992年,郭碧堅在對改善我國同行評議制的一些設想中提到要根據(jù)要求選擇專家,他認為在描述專家信息時不僅需要專家的個人特征和科研能力指標,還應有專家參加評議活動的指標和對專家參加具體評議后的反饋信息[10]。趙黎明、徐孝涵和張衛(wèi)東在利用抽樣調(diào)查法和訪談法的基礎上,經(jīng)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將同行評議專家的指標體系歸納為基本情況指標、修養(yǎng)指標和評議工作業(yè)績指標三個方面。其中,基本情況指標包括專家所發(fā)表的文獻、所從事的科研課題以及所獲得的科研獎勵和學位;修養(yǎng)指標主要包括品德修養(yǎng)、認知素質(zhì)、意志品質(zhì)、智能修養(yǎng)以及知識素養(yǎng);工作業(yè)績指標主要通過參加評議項目的累計數(shù)、命中率、離散率和成功率進行綜合評價[11]。2001年李延瑾在其碩士學位論文《科技項目立項評審的同行評議方法研究》中將同行評議專家指標體系劃分為科研課題、文獻、人才培養(yǎng)和獲獎情況四個部分,其中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級項目;文獻包括論文量、著作量和引證量;人才培養(yǎng)包括作為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所培養(yǎng)的博士生和碩士生人數(shù)以及任職年限;獲獎情況主要指所獲國家級獎和省部級獎[12]。2003年,馬曉光、連燕華和沈全鋒等人初步建立了一套專家識別標準與指標體系。在該指標體系中專家的社會屬性、學術水平、評議水平和專家參加評估活動所反映出的態(tài)度構成了一級指標,社會屬性包括學科、技術職稱、專業(yè)研究時間、所在單位性質(zhì)、行政級別和年齡;學術水平包括學位和研究成果;評議水平包括評估總量、評估質(zhì)量以及評估閱歷;態(tài)度則包括學術態(tài)度和合作態(tài)度[13]。同年,柏涌海、鮑洪濤和陳琳等人針對軍隊醫(yī)學科研管理中同行評議專家遴選工作的不足,擬定了軍隊同行評議專家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四個:基本情況指標、科研能力指標、評議業(yè)績指標、道德修養(yǎng)指標。其中基本情況指標包括年齡、職稱、學歷、學術任職以及研究領域;科研能力指標包括論文發(fā)表、科研項目、獲得獎項、獲得專利;評議業(yè)績指標包括累計數(shù)、命中率、成功率和離散率;道德修養(yǎng)指標包括科學道德、科學態(tài)度以及工作作風[14]。2009年,陳媛、樊治平和謝美萍建立了一套包括科研活躍程度、評審業(yè)績和工作態(tài)度三個方面的同行評議專家指標體系,其中科研活躍程度通過論文科研能力和項目科研能力予以體現(xiàn);評審業(yè)績主要通過評審準確性以及評審共識性進行衡量;工作態(tài)度則通過專家反饋評審結果的準時性以及他所擬定的評語所體現(xiàn)的態(tài)度進行衡量[15]。
在入庫專家的指標體系確定之后,涉及到的就是同行評議專家的產(chǎn)生方式。2000年,張守著在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領域專家管理進行研究時提出可以參考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在發(fā)展中國家聘請專家的管理模式,將同行評議專家初步劃分為五個等級,即初評議專家、協(xié)聯(lián)評議專家、資深評議專家、評審專家和顧問評議專家,這五個級別的同行評議專家主要通過四種方式產(chǎn)生:接受個人的直接申請;接受專家和單位的推薦;每年科學基金新資助項目的主持人;通過國家科技情報中心查詢等[16]。2002年,王志強在對于完善同行評議制度的思考中認為,同行評議的專家應該由學部與科學處推薦,也可以由各個科研部門的學術委員會推薦,還可以考慮由項目申請者提出可供參考的同行評議專家[17]。2003年,陳越、陳領和宋延齡等人在研究用于網(wǎng)絡評議的同行評議專家?guī)鞎r,提出首先采取拉網(wǎng)式填充專家?guī)?,通過與相關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聯(lián)系,收集專家信息擴充專家?guī)?,然后再利用國?nèi)外大型學術資源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如Web of Science、CABI Abstracts、AGRICOLA、《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JFD)》、《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等檢索專家有關信息,進一步完善專家?guī)欤?8]。2008年,齊麗麗和司曉悅提出借鑒德意志研究聯(lián)合會(DFG)選擇同行專家的方式,即先經(jīng)過拉網(wǎng)式選舉和推薦建立預選專家數(shù)據(jù)庫,然后再經(jīng)過同行專家互選和選舉委員會的層層篩選,最終確定同行評議準專家?guī)欤?9]。
作為支撐平臺,組織方法和技術是專家?guī)鞓嫿ǖ囊粋€關鍵所在。2000年,郭軍杰以Vf6.0中文專業(yè)版為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工具,設計開發(fā)了基金項目學科管理系統(tǒng)[20]。在該系統(tǒng)中,專家?guī)熳鳛榛緮?shù)據(jù)庫之一,可以實現(xiàn)根據(jù)優(yōu)選模型隨機自動優(yōu)選與評議項目學科相同的專家,并具有跟蹤式的專家信息維護功能。2007年,高正源對于數(shù)據(jù)庫技術、元數(shù)據(jù)管理、聯(lián)機分析處理和數(shù)據(jù)挖掘在專家?guī)煜到y(tǒng)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討論,他所建立的系統(tǒng)以Windows2003為平臺,利用SQL Server2000數(shù)據(jù)庫,采用B/S模式,實現(xiàn)了基于Web和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旃芾硐到y(tǒng),能夠擔負專家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任務,并從中抽取適合評審的專家[21]。陳燕、胡小春和蒙輝等人設計了一個基于ASP.NET的專家人才庫管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采用B/S結構,以Windows 2003 Server為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IIS5.0及以上版本為Web服務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為開發(fā)工具,擁有專家查詢、新用戶注冊、用戶登陸、管理員登陸、專家信息管理、用戶信息管理、管理員信息管理七個功能模塊,具有較好的可擴展性和可定制性[22]。2008年,程慧俐、顏海龍和邱健明采用PowerBuilder技術設計實現(xiàn)了基于C/S模式的項目評審專家?guī)旃芾硐到y(tǒng),該系統(tǒng)具有專家信息錄入、查詢統(tǒng)計、專家抽取和專家管理四個模塊,其中專家抽取模塊是核心,包括隨機抽取和專家補抽兩個子模塊[23]。同年,康雯瑛、陳輝和周子平等人將模型-視圖-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軟件設計模式引入到氣象科技專家?guī)斓脑O計中,采用JSP+Servlet+JavaBean實現(xiàn)MVC的體系結構,該系統(tǒng)包括專家信息錄入、專家信息編輯、專家查詢和專家篩選四個模塊,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與穩(wěn)定性,不僅能有效地管理專家信息資源,同時能夠快速全面地提供準確的專家信息[24]。廖開際和李哲基于建立一個方便行政管理部門和社會公眾查詢專家詳細信息的目的,以B/S模式為基本架構,選用SQL Server 2005為數(shù)據(jù)庫,采用JSP技術設計開發(fā)了面向知識管理的專家?guī)旃芾硐到y(tǒng)。在系統(tǒng)中一方面用戶可以方便地檢索到專家信息,另一方面專家也可以與用戶分享知識[25]。
除了從軟件技術平臺角度對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臉嫿ㄟM行研究外,還有一部分研究者對其他領域的新技術在專家?guī)鞓嫿ㄖ械膽靡策M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如陸偉和韓曙光借鑒文本檢索國際會議(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TREC)專家檢索的基本方法,設計實現(xiàn)了從數(shù)據(jù)資源采集、規(guī)整、索引、檢索到可視化的組織專家檢索系統(tǒng)模型[26]。該框架模型可以定義組織內(nèi)外表征專家信息的資源列表,設定資源動態(tài)更新周期,實現(xiàn)信息的動態(tài)采集,并結合組織內(nèi)部專家列表,智能識別與檢索組織專家。楊小曉在其碩士畢業(yè)論文《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旒捌錁嫿ǚ椒ㄑ芯俊分刑岢鰧⑸鐣W(wǎng)絡分析應用到科技咨詢專家?guī)斓臉嫿ㄖ校瑢嫿ɑ谏鐣W(wǎng)絡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旆椒ㄟM行了詳細研究,在對專家社會網(wǎng)絡的要素分析、屬性數(shù)據(jù)和關系數(shù)據(jù)的界定和存儲、網(wǎng)絡結點和關系的確定以及關系加權模型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專家社會網(wǎng)絡模型,并從構建原則、模式、總體框架和構建方法等方面對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斓臉嫿ǚ桨高M行了探討[27]。
關于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袑<义噙x的研究主要劃分為兩個方向,首先是專家遴選的定性分析研究,其次是新的技術與方法在專家遴選中的應用研究。關于專家遴選的定性分析,陳式慧和畢利民于1993年對水利學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系統(tǒng)進行研究時指出,在選擇評審專家時需要考慮回避政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大同行和小同行、權威性、知名度與中青年學者以及不同學術觀點的專家等問題[28]。1997年,王平、宋子良和劉愛玲通過問卷法和訪談法對省級同行評議專家選擇的現(xiàn)實狀況進行了調(diào)研。調(diào)查結果顯示,省級同行評議專家選擇的現(xiàn)實情況與理論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參加同行評議的專家并非完全的同行;其次,多數(shù)評審專家的科研能力偏低,沒有站在學術的前沿[29]。1999年,王鋒、楊云香和傅瑛在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制度進行研究時提出,在選擇同行評議專家時,首先需要考慮從哪個范圍中遴選專家,他們認為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應該按照學科選擇專家;其次,需要考慮專家的年齡和科研經(jīng)歷,老中青結合是一種相對理想的模式;第三,所選擇的專家應該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優(yōu)良的學風、嚴謹求實的工作態(tài)度[30]。2002年,王志強提出要注意挑選不同觀點的評審專家,注意學科平衡,并適當增加學科覆蓋面,同時還應該考慮評審專家的單位和地區(qū)分布。對于一些學科如電子、信息、材料等還可以到高新技術企業(yè)尋找評審專家[17]。2004年,陳敬全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科研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中指出,同行評議專家的選擇應該考慮以下五點:同行性原則,一般的同行評議盡量請“小同行”;代表性原則,不同區(qū)域、不同機構和不同的學術觀點應該兼顧;回避性原則,與被評議對象有利益關系的專家應該回避;效用性原則,同行評議專家的數(shù)量一般不少于五人,且為奇數(shù);輪換原則,即同行評議專家應該定期輪換[31]。
關于新技術與方法在專家遴選中的應用研究,2007年李杏姣以農(nóng)業(yè)專家信息為研究對象,對農(nóng)業(yè)科技咨詢專家?guī)熘悄芄芾硐到y(tǒng)中的模糊查詢、查詢優(yōu)化和自動分類等技術進行了研究,實現(xiàn)了專家的動態(tài)優(yōu)化管理,并運用KNN算法對專家信息進行自動分類,為專家的定向遴選提供便利[32]。2008年,王儉、景衍斌和陳銳等人提出將線性概率模型(Linear probability model,LPM)應用于同行評議專家的選擇中,他所提出的線性概率模型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應評價專家的個體屬性與評價結果之間的因果定量關系,為專家的遴選提供一定的依據(jù)[33]。2010年,賀穎在其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基于科學計量視角的同行評議專家遴選問題研究》中從科學計量學的角度對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的五個基本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系統(tǒng)研究[34]。針對評議專家的不同學術背景和學術范式問題,提出利用可視化著者同被引技術(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ACA)選擇具有相同學術范式的專家;針對小同行專家的遴選,運用共詞分析判斷科學語境的差異,選擇真正的同行專家;針對交叉領域同行評議專家的遴選,運用科學知識圖譜選擇評議專家;針對同行評議結果的權威性問題,運用h指數(shù)選擇科學貢獻程度較大的專家,凸顯同行評議的學術權威性;針對同行評議專家遴選系統(tǒng)的設計問題,設置了專家系統(tǒng)指標體系和篩選原則,構建了基于科學計量學視角的同行評議專家自動遴選系統(tǒng)的概念模型。同年,王雪芬在其碩士畢業(yè)論文《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鞓嫿捌淇梢暬芯俊分袑<規(guī)斓膶<覚z索技術進行了專門研究,設計了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專家?guī)煸拖到y(tǒng),實現(xiàn)了專家分類檢索、專家主題檢索、專家關系檢索和專家信息檢索服務并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xiàn)檢索結果[35]。蔡嘉誠對潛在語義索引技術(Latent Semantic Index,LSI)應用于知識產(chǎn)權專家?guī)煜到y(tǒng)中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對潛在語義索引技術適應于專家信息庫進行了相關改進,運用基于層次化特征的快速聚類方法實現(xiàn)了基于LSI的專家信息快速檢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基于語義的檢索,能夠有效幫助選擇到合適的專家[36]。
通過對國內(nèi)有關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南嚓P研究文獻的調(diào)研可以看出,在構建同行評議專家?guī)鞎r所涉及到的四個問題中,關于同行專家指標體系的構建,基本都包含三個主要部分,即個人基本情況指標(通常指其學術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修養(yǎng)指標(個人品質(zhì)、對待學術的態(tài)度)以及評議水平,指標內(nèi)容大體相同,只是表達方式和劃分標準稍有不同。關于同行評議專家的產(chǎn)生方式,通常包括個人申請、單位推薦、拉網(wǎng)式搜集專家信息等渠道。關于同行評議專家?guī)斓慕M織方法與技術,主要采用B/S模式或C/S 模式、利用 SQL Server數(shù)據(jù)庫、Java、PowerBuilder、JSP等技術。關于如何從同行評議專家?guī)熘绣噙x專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定性角度分析遴選專家時要注意的問題,二是采用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幫助選擇合適的專家進行同行評議,如線性概率模型、KNN算法、可視化著者同被引技術、社會網(wǎng)絡分析、語義索引技術等。
雖然研究者對同行評議專家?guī)鞓嫿ㄋ婕暗乃膫€方面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術評價活動的開展,今后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研究:首先,在建立一套通用同行專家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分別構建適合不同學術評價活動的專家指標體系;其次,借鑒和利用一些新技術和方法如主題地圖、社會網(wǎng)絡分析、語義網(wǎng)的優(yōu)勢提高專家遴選的合適性;最后,在對新建立的同行評議專家?guī)鞂嶒災P瓦M行充分的實證研究之后將其逐漸推向實踐層面。
[1]Peer Review Definition[EB/OL].[2011 -11 -18].http://www.linfo.org/peer_review.html.
[2]郭碧堅,韓宇.同行評議制——方法、理論、功能、指標[J].科學學研究,1994(8):63 -73.
[3]吳述堯.再論同行評議的功能[J].中國科學基金,1998(3):215-218.
[4]楊安仙.談美國的同行評議[J].科研管理,1980(1):75-78.
[5]張淵義.同行評議是科研計劃管理的重要手段[J].科技管理研究,1983(6):31-34.
[6]趙紅洲,蔣國華,符志良.引文計量與同行評議[J].科研管理,1988(2):25-27.
[7]周正.必須重視同行評議中的行為規(guī)范[J].科技管理研究,1988(3):7 -10.
[8]李芬,朱紫陽,丁枝秀.關于中國同行評議研究狀況的分析報告——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文獻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09(3):177-182.
[9]葉繼元.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2010(1):1-14:97-110.
[10]郭碧堅.加約束條件的同行評議制——科學系統(tǒng)的一種激活機制[J].科技導報,1992(12):51-53.
[11]趙黎明,徐孝涵,張衛(wèi)東.選擇同行評議專家的指標體系[J].科研管理,1994(6):17 -21.
[12]李延瑾.科技項目立項評審的同行評議方法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2.
[13]馬曉光,連燕華,沈全鋒,于浩.同行評議中專家識別研究[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3(3):68-72.
[14]鮑洪濤,柏涌海,陳琳,等.軍隊科研評審專家遴選指標體系初探[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03(4):387-389.
[15]陳媛,樊治平,謝美萍.科研項目同行評議專家水平的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0):38-42.
[16]張守.建立合理的專家動態(tài)管理體系[J].中國科學基金,2000(6):364-366.
[17]王志強.關于完善同行評議制度的若干問題和思考——同行評議調(diào)研綜述[J].中國科學基金,2002(5):309-313.
[18]陳越,陳領,宋延齡,等.對基金項目開展網(wǎng)絡同行評議的幾點思考[J].生命科學,2003(4):255-258.
[19]齊麗麗,司曉悅.對我國同行評議專家遴選制度的建議[J].科技成果縱橫,2008(5):26 -28.
[20]郭軍杰.國家基金學科管理系統(tǒng)在同行評議過程中的應用[J].科技·人才·市場,2000(4):43-46.
[21]高正源.XX市科技咨詢專家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研發(fā)[D].重慶:重慶大學,2008.
[22]陳燕,胡小春,蒙輝,李陶深.基于ASP.NET的專家人才庫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7(4):337-339.
[23]程慧俐,顏海龍,丘健明.基于C/S的項目評審專家?guī)旃芾硐到y(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中國工程咨詢,2008(11):28-30.
[24]康雯瑛,陳輝,周子平,趙洪升,張艷春.基于MVC模式的氣象科技專家?guī)煸O計與實現(xiàn)[J].光盤技術,2008(5):21-23.
[25]廖開際,李哲.面向知識管理的專家?guī)煜到y(tǒng)分析與設計[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4):78 -80.
[26]陸偉,韓曙光.組織專家的檢索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情報學報,2008(5):657-662.
[27]楊小曉.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旒捌錁嫿ǚ椒ㄑ芯浚跠].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
[28]陳式慧,畢利民.水利學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系統(tǒng)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1993(1):61-63.
[29]王平,宋子良,劉愛玲.省級同行評議專家選擇:理論與實現(xiàn)[J].科技管理研究,1997(4):38-40.
[30]王鋒,楊云香,傅瑛.關于完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制度的若干思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122-124.
[31]陳敬全.科研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9.
[32]李杏姣.農(nóng)業(yè)科技咨詢專家?guī)熘悄芄芾硐到y(tǒng)的研究[D].廣州: 暨南大學,2008.
[33]王儉,景衍斌,陳銳,等.微觀計量LPM模型在同行評議專家選擇中的運用[J].科學學研究,2008(6):1243-1247.
[34]賀穎.基于科學計量視角的同行評議專家遴選問題研究[D].天津: 天津大學,2009.
[35]王雪芬.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科技咨詢專家?guī)鞓嫿捌淇梢暬芯浚跠].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
[36]蔡嘉誠.潛在語義索引技術在知識產(chǎn)權專家?guī)熘械难芯颗c應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1.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Experts Database of Peer Review
LIU D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10,P.R.China)
Experts datab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er review.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researches on experts database of peer review in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from four areas,which are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experts, the generation of experts, the technologies using in the experts database and how to select experts from the database.Finally, we hav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experts database and the future fields we can research deeply.
peer viewer;experts database;index system;selection of experts
C915
A
1008-5831(2012)05-0087-05
2012-03-2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研究”(04&ZD031)
劉丹(1985-),女,安徽省池州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
(責任編輯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