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英 章宜華
(黃群英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 廣州 510420)
(章宜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學研究中心 廣州 510420)
1992年10月,中國辭書學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并同時宣布擬成立七個專業(yè)委員會。1993年11月,中國辭書學會首屆年會在廣州隆重舉行,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在會議期間正式宣布成立。在過去20年里,中國辭書學會及各專業(yè)委員會為我國辭書界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學術活動平臺,我國的辭書學理論、詞典編纂和出版從此進入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新時期,其中雙語詞典學的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對國內詞典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國際辭書學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學術研究多元化
研究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學術研究碩果累累。隨著語言學的新成果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辭書研究和編纂中的應用,我國雙語詞典研究呈多視角、多層次、跨學科的態(tài)勢展開,研究范圍涉及詞典學的各個領域,如詞典史、詞典理論、詞典比較、詞典編纂方法和詞典制作工藝等,而且這些研究能切實抓住雙語詞典的特點,深入到辭書其他領域不大探討或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雙語詞典學的研究十分重視吸收國外詞典學及語言學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促進國內詞典學科研不斷創(chuàng)新。早期的雙語詞典學家十分重視吸收國外詞典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引進了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積極型詞典和消極型詞典、閉環(huán)性和循環(huán)釋義等新概念,當代雙語詞典學者開始注意到國外語言學研究的前沿理論,在詞典研究和詞典釋義中應用了諸如認知圖式、概念隱喻、框架語義學、心理空間及整合理論、原型理論、文本—意義理論、認知語法、構式語法、依存語法、配價語法、二語習得和中介語理論,以及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等,汲取這些領域的理論精華,構建當代詞典學的理論體系,以及詞典編纂原則和新的釋義方法,譬如,認知詞典學、交際詞典學、語篇詞典學、計算詞典學、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理論、構式釋義法等。
學會成立的初期,雙語詞典學者就利用外語的優(yōu)勢,積極引進、吸收和消化國際詞典學的新理論,進入21世紀后,雙語詞典學迎來了理論創(chuàng)新和當代詞典學理論的構建時期,有關雙語詞典的專著達幾十種之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詞典學研究》(黃建華2000)、《雙語詞典學導論》(黃建華,陳楚祥2001)、《雙語詞典編纂》(李明,周敬華2001)、《語義學與詞典釋義》(章宜華2002)、《交際詞典學》(雍和明2003)、《計算詞典學與新型詞典》(章宜華2004)、《當代語言學與詞典創(chuàng)新》(王馥芳2004)、《雙語詞典譯義研究》(魏向清2005)、《辭書學與雙語詞典學探索》(吳建平2005)、《詞典編纂的藝術與技巧》(章宜華,夏立新譯2005)、《英漢/漢英語文辭書研究》(曾東京2006)、《英語詞典學概論》(文軍2006)、《當代詞典學》(章宜華,雍和明2007)、《雙語詞典學及其教學研究》(卜愛萍,曾東京2008)、《語義·認知·釋義》(章宜華2009)、《基于用戶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詞典釋義研究》(章宜華2011)。此外,近年來畢業(yè)的詞典學博士們還推出一大批基于博士論文的雙語詞典學專著,這表明我國雙語詞典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了很好的人才保障。
隨著詞典學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領域的拓展,雙語詞典學研究的層次不斷提高。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雙語詞典學的課題很少能在省部級社科規(guī)劃中立項,而近年在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國家“211工程”和國家社科基金中立項的也不鮮見,而且還有一些關于詞典編纂的項目,譬如:張柏然主持的“新時代英漢大詞典”、章宜華主持的“新一代英漢雙解學習詞典的研編”(09BYY034)、陳國華主持的“新時代英漢學習詞典”(2010后期資助)和何家寧主持的“商務英語學習詞典研編”(11BYY055)等;章宜華參與了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主持的、全國名詞委發(fā)布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語言學名詞審定》,對詞典學的術語進行了厘定,這些對于規(guī)范詞典學的教學和研究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2.學術交流國際化
學術交流空前活躍,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辭書學會成立之前,雙語詞典界的學術交流很少,更無與國際學術界交流的概念。自從學會成立和《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活動條例》制訂以來,雙語詞典的學術活動都是在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已經組織了九次年會暨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緊跟國際學術動態(tài),緊扣國內外的熱點問題。無論是會議議題還是參會人員,都注重向國際化方向發(fā)展,每屆會議都有國際詞典學家參加,議題從詞典編纂的經驗介紹到詞典學理論的構建,從詞典學本體研究到語言學、認知學和二語習得等相關理論的應用研究,從編者視角到用戶視角的研究,從簡單的詞典評論到詞典批評學術體系的構建,從語料庫到計算機詞典輔助編纂系統(tǒng),從傳統(tǒng)紙質詞典到電子和網絡詞典,從平面出版到數(shù)字和多媒體辭書出版等廣泛涉獵,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和升華,每個議題都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每次會后都會把優(yōu)秀論文結集出版,比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章宜華主編)、《雙語詞典學論集》(張柏然、魏向清主編)、《雙語詞典論專集》(黃建華、章宜華主編)、《雙語詞典研究》(曾東京主編)和《雙語詞典學專集》(黃建華、陳楚祥主編)等。這些論文集對各學校詞典學研究生培養(yǎng)和辭書工作者的學術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參考作用。
在國際學術領域,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還憑借外語優(yōu)勢,積極參與國際詞典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原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黃建華教授參與了亞洲辭書學會的籌建工作,并當選為亞洲辭書學會第一任會長,章宜華教授先后擔任四屆亞洲辭書學會執(zhí)行理事,并多次作為特邀主講人在亞歐詞典學國際會議上做主題發(fā)言。其他雙語詞典學者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譬如陶源珂研究員、徐海教授和薛荷仙副教授等多次參加了亞洲和歐美國際詞典學會議。1999年1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學研究中心作為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的秘書處所在地和亞洲辭書學會的聯(lián)絡站組織召開了亞洲辭書學會第一屆年會暨國際詞典學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40多名詞典學家和辭書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學習詞典的研究、編纂與使用,辭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語料庫建設與計算機輔助詞典編纂構成了這次學術會議的三大主旋律,主要內容都輯錄入《亞洲辭書論集》(黃建華,章宜華2001)。會議的圓滿成功,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澳大利亞著名辭書專家David Blair說:“這種專業(yè)性較強的詞典學國際學術會議能聚集亞洲、歐洲和澳洲的這么多專家學者,足以說明這次會議對詞典界的學術貢獻是明顯的、影響是巨大的?!?/p>
為了促進國內外詞典學家、辭書出版社和二語教學人員的國際交流,讓國內辭書界和二語教學界的學者了解國外學習詞典研究和編纂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讓國外詞典學者和出版機構了解中國學習者對外語詞典的需求,也讓國外漢語教育和出版機構了解我國漢語和對外漢語詞典的研究和出版情況,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于2007年決定發(fā)起每兩年一次的“詞典學與二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并得到中國辭書學會的大力支持。第一、二屆會議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在廣州和重慶召開,來自亞洲、歐洲、澳洲和美洲的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熱烈的交流,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會后也出版了《詞典學與二語教學研究》(章宜華2008)文集,以擴大會議的影響。
3.產學研互動學術化
雙語詞典的學術互動主要是產學研之間的互動,體現(xiàn)在學、研、產三個方面。首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于1994年率先招收雙語詞典學博士生,不久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相繼開始招收詞典學碩士研究生;在進入21世紀后,招收雙語詞典學碩士研究生的學校越來越多,如重慶大學、上海大學、鄭州大學、寧波大學、西南大學、廣東商學院、溫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四川外語學院等;其中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黑龍江大學和廈門大學等也先后招收雙語詞典學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的教學極大推動了雙語詞典學研究的繁榮發(fā)展,每年都有幾十篇雙語詞典學的碩士和博士論文誕生,還有一些學術論文公開發(fā)表。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學里,研究生也都積極參與學校的詞典學學科建設,包括一些科研項目的研究、語料庫和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以及雙語詞典的編纂等,這些科研成果的產出直接支持了辭書的出版和詞典學的教學活動。
學術互動的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學術合作和學術咨詢上,即雙語詞典學學者在學會的框架下參與出版社和傳媒機構的辭書設計和編纂的咨詢工作: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成員參與了商務印書館的《漢語學習詞典》的審稿工作,以及《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論證和樣稿的編纂等,體現(xiàn)了漢語與雙語詞典“體例的互動”;為一些電子詞典出版機構和傳媒機構提供咨詢,譬如,卡西歐、諾亞舟、步步高和山東星火傳媒集團等;特別是為星火集團職工的辭書知識培訓、辭書項目的規(guī)劃、編纂平臺的規(guī)劃和用戶需求調查等提供了系統(tǒng)的咨詢。章宜華、高永偉等還連續(xù)多年參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辭書編輯資格培訓班的授課。
學術互動還體現(xiàn)在國內學者學術理念、學術方法和學術理論的交流上。在大學平臺上,章宜華、陳國華、吳建平和吳光華等教授先后多次應邀到有關大學講學,傳播詞典學知識。陳國華教授在自己的學校開設了系列詞典學知識講座,提高大學生對詞典的認識和使用效果。此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還先后邀請了歐洲詞典學名家R.R.K.Hartmann教授、“COBUILD學習詞典”和“新牛津詞典”的主編Patrick Hanks來校做詞典學系列講座,商務印書館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多家辭書出版社都派員來聽課。在今年10月還將邀請英國詞典學家Hilary Nesi來做為時一周的學術交流。這對我國雙語詞典學的學者和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學術素養(yǎng),對我國原創(chuàng)英漢學習詞典與國際接軌將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3.團隊合作,打造精品。辭書編纂的特點就是周期長,工作量大,涉及人員廣。為了保證質量,近幾年出版的雙語詞典——特別是大中型詞典項目——常常組成強大的編纂班子,歷時數(shù)年,甚至十幾年,在全體參編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如《俄漢詳解大詞典》有一支由全國7個省市的50多位資深學者組成的編纂隊伍,歷經12個寒暑,最終圓滿完成。《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始編于1989年,歷經兩任主編(和程鎮(zhèn)球),由30多位學者歷時十年時間,經商務印書館10余位編輯近一年打磨而成。吳光華教授有一個幾十人的班子,先后編成《英漢科技大辭典》、《漢英大詞典》(兩卷本)和《漢英綜合大辭典》(3卷本),2010年又推出《英漢大詞典》單卷修訂本,質量也不斷提高。劉純豹的團隊也是常年筆耕不輟,打造出《綜合英漢文科大辭典》和《英漢全功能詞典》。近年來,出版社與大學合作也成為原創(chuàng)詞典發(fā)展的
雙語詞典的編纂和出版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詞典出版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增多,質量提升。在過去20年間,雙語詞典出版的種類和數(shù)量迅速增加,涉及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只要社會上有新的專業(yè)門類出現(xiàn),就有(或者即將有)與之相應的雙語詞典出現(xiàn)。因此,雙語辭書出版的數(shù)量顯著增加,質量也有所提高。這從歷屆國家辭書獎參評數(shù)量和質量評價上可以反映出來。
2.學術開路,體例創(chuàng)新。由于雙語詞典重視學術研究和語言學新理論的應用,很多詞典在選題、設計和內容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體例上敢于創(chuàng)新。如《俄漢詳解大詞典》(趙洵等)在釋義上采用了多層次釋義法,區(qū)別了意義、意味和特用三個層次,使俄語語義體系既系統(tǒng)又明了。《俄漢文學翻譯詞典》(龔人放)與以前出版的外漢翻譯詞典不同,它對那些語義明晰(transparent)的譯例一律不收,只收錄漢語譯文已突破源語語言圖式的限制,意義上有所引申或升華,反映源語之深層涵義的譯例?!队h科技表達詞典》將“科技詞匯”和“科技語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解釋科技英語或術語的同時解釋相關的語法和用法,并設置科技領域常用功能意念英語表達法欄目,這在英漢科技詞典中極具個性。
《英語學習與交際大詞典》(邱述德)借鑒語言學中的交際理論,通過描述語言交際的環(huán)境、內容和模式來解釋特定語詞的意義和使用。《新時代高階英漢學習詞典的研編》(陳國華)的主要設計特征體現(xiàn)在對條目和釋義詞的控制,系統(tǒng)、全面的語法搭配信息和實詞搭配信息,圍繞搭配來組織詞典信息。這種以搭配為主要新特征的英語學習詞典將為我國EFL提供全新的語言參考途徑。《新世紀英漢雙解學習詞典》(暫定名)(章宜華)汲取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方法,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理念來設計詞典的體例結構;從中國英語(EFL)學習者二語習得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把被釋義詞放在特定的構式中,通過描述語言的交際環(huán)境、交際角色及交際內容來解釋語詞特定的意義和使用。它擺脫了傳統(tǒng)詞典釋義方法,把意義賦予特定的語言模式或特定模式中的語詞,使被釋義詞的形態(tài)、概念、句法、語用和文化等層面的知識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種模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西安外語學院合作推出了《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與南京大學合作出版了《新時代英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與復旦大學合作修訂了《英漢大詞典》和《新英漢詞典》。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雙語辭書正在編寫之中,譬如上述《新時代英漢學習詞典》是由商務印書館與北京外國語大學陳國華團隊合作編纂的,《新世紀英漢雙解詞典》是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章宜華團隊合作編纂的。這些詞典都是團隊合作、多方支持、廣大參編者共同努力的產物。以前那種單槍匹馬“編”詞典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了。
4.技術換代,詞典革新。計算機等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體現(xiàn)在詞典編纂、編輯和出版的全過程??梢哉f,它給詞典學帶來了一場革命,無論是承載詞典信息的介質,還是詞典知識內容的組織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雙語詞典界一直緊跟國際步伐,從辭書學會成立伊始就進行了語料庫和計算機詞典輔助編纂系統(tǒng)的開發(fā)。譬如,南京大學的CO-NULEXID系統(tǒng),即商務—南大語料庫暨雙語詞典編纂系統(tǒng),在《新時代英漢大詞典》的編纂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發(fā)了“基于微觀數(shù)據(jù)結構的雙語詞典生成系統(tǒng)”,是一個基于廣域網環(huán)境運行的計算輔助詞典編纂及生成平臺,適用于多語種外漢詞典的編纂和自動生成。最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學研究中心和廈門大學外語學院合作,建設大型“英漢雙語平行句對語料庫”,擬收錄60余萬英漢句對,總字數(shù)達5000余萬。現(xiàn)在,語料對齊、入庫的工作已經完成,將進行必要的詞類、句法和語義屬性方面的標注。該英漢句對庫的建設目的是為詞典編纂、語言學比較研究和翻譯研究等提供可靠的語言資源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這些語言資源和平臺的建設為新世紀原創(chuàng)雙語詞典的開發(fā)和質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近幾年,各大雙語辭書出版機構在“十二五”期間都有宏大的出版計劃。如商務印書館在抓好原創(chuàng)詞典的同時,擬推出“牛津”和“朗文”新版學習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十分重視原創(chuàng)辭書、引進版大型工具書和詞典學等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并與多家大學合作進行雙語詞典語料庫、數(shù)據(jù)庫和編纂平臺的建設。上海譯文出版社擬出版的重要工具書有漢德、漢法、漢日詞典(各1600萬字)和漢英大詞典(3600萬字),擬引進出版的重要工具書有英漢、英德、英法、英俄、英韓、英日和英西雙向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比較重視學習型辭書的引進和出版,為了提高辭書編纂和出版效率,方便與電子媒體結合,引進了詞典編纂平臺,并已普遍運用到多個項目之中。
辭書評論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介紹和褒揚優(yōu)質辭書、批評劣質辭書和辭書評論(含評獎)。這三方面內容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辭書質量,指導詞典使用。
批評劣質辭書是辭書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這20年間,雙語詞典學界一直旗幟鮮明地褒揚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優(yōu)秀作品,鞭撻抄襲、拼湊的劣質之作,為營造健康的辭書學術和出版氛圍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譬如:從《法漢科技詞匯大全》談劣質大詞典(黃建華1994)、雙語詞典質量標準與質量保障對策(張后塵1995)、王同億事件的教訓(陳楚祥1997)、日漢科技??圃~典的編纂問題——評王同億主編的《日漢科技詞匯大全》(楊詘人1999)、從詞典學詞匯的釋義談《英漢辭海》的質量問題(章宜華,黃建華2004)等,對劣質詞典從收詞、立目、釋義、翻譯和例證等方面,以及掠奪他人成果等現(xiàn)象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同時,更多的辭書評論以學術爭鳴的態(tài)度,對許多詞典進行了探討,如丁志聰在《〈當代英語習語大詞典〉的特色與訛誤——兼與李潤清教授商榷》一文中就表述了與李潤清教授不同的學術觀點,指出該詞典在翻譯和自撰例證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類似的文章還有:《談〈英漢大詞典補編〉譯名來源及定名原則——兼與陳忠誠先生商榷》(于海江2001)、《就〈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的評論與赫迎紅先生商榷》(趙剛2012)、《綜合性英漢詞典英諺收譯的三大問題》(曾東京2003)等。
在辭書評論理論方面,也出現(xiàn)了許多論述。如陳楚祥《詞典評價標準十題》(1994)從詞典編纂的宗旨、選詞立目、義項劃分、釋義和注釋、例證與參見,以及術語標準化和檢索性等方面論述了辭書評論的寫作方法。魏向清《關于構建雙語詞典批評理論體系的思考》一文通過對雙語詞典批評的雙重理據(jù)進行分析來構建科學的詞典批評理論體系,并提出了雙語詞典評價的六大方面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曾東京出版了專著《雙語語文詞典批評研究》,從雙語語文詞典批評的性質特點、目的、作用、意義和原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討。此外,在全國各種刊物上還發(fā)表了一大批介紹和推薦優(yōu)秀辭書的辭書評論。這些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我國雙語詞典評論的理論體系。
辭書評獎是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中國辭書學會的領導下,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參與了中國辭書獎(后改稱“國家辭書獎”)的評獎工作。第一屆共收到申報詞典30部,評出一等獎2部——《大俄漢詞典》和《最新高級英漢詞典》,二等獎4部,三等獎5部;第二屆共收到申報詞典26部,評出一等獎2部——《漢英詞典》和《漢俄翻譯詞典》,二等獎和三等獎各4部;第三屆共有36部詞典參評,評出一等獎3部——《俄漢詳解大詞典》、《漢語波斯語詞典》和《新捷漢詞典》,二等獎6部。第四屆共有43部詞典參評,評出一等獎2部——《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和《新世紀英語新詞語雙解詞典》,二等獎5部。第五屆共收到申報詞典33部,評出一等獎4部——《新時代漢英詞典》、《英漢醫(yī)學詞典》和《簡明漢西詞典》等,二等獎5部。之后,辭書評獎轉由新聞出版總署直接組織,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都參與了評獎工作。在最近的一次評獎中,《漢俄大詞典》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新時代西漢大詞典》和《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20年來,雙語界在詞典學的學術研究和詞典編纂出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面臨的問題也不能小覷。能否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對我國雙語詞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1)理論研究與編纂實踐問題:經過學界多年努力,編詞典的不做詞典學的理論研究,做研究的不編詞典的現(xiàn)象有所改善,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研究和出版結構中,導致學術研究和詞典編纂兩張皮,已有的學術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這或多或少影響了雙語詞典質量的提升。
(2)出版社思想觀念轉換問題:長期以來,國內語言界和辭書界有種片面的認識,認為外語詞典理所應當是外國人編得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引進國外版權詞典,把國內外語學習詞典的市場拱手讓給外國出版商。但實踐和調查證明,西方學者編寫的詞典并沒有考慮國內學習者的國別需求,難以滿足其學習的需要,而國內學者更了解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先后投入可觀的資金開發(fā)具有中國特色的英漢學習詞典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3)類型學觀念模糊或淡薄:國內詞典的設計、編纂和出版缺乏類型學的觀念,試圖以覆蓋最大數(shù)量的用戶群作為最高宗旨,積極型詞典也兼顧消極型、內向型詞典也兼顧外向型、能產型詞典也兼顧查考型、電子詞典移植紙質詞典,結果造成所有詞典編出來都缺乏個性,相互雷同,以致詞典市場停滯不前或萎縮。有人把這種不景氣歸咎于電子詞典,其實不然,因為電子詞典也同樣銷售乏力;其根本原因是詞典缺乏類型差異,同質化嚴重,消解了用戶購買詞典的欲望。
(4)電子和網絡詞典發(fā)展滯后:盜版問題似繩索捆住了各大辭書出版社的手腳,使它們一直不敢涉足電子或網絡詞典。然而,專科或專門詞典電子化,大型詞典網絡化是辭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方向,有極大的用戶群體和市場;誰回避了這個問題,誰將在市場競爭中陷入被動,失去競爭力。另一方面,電子詞典與紙質詞典應該是互補或互相促進的,而不是一種取代另一種的關系;因此,它們有不同的用戶群體或查閱用途,應該有不同的分工和技術發(fā)展路線。
(5)辭書規(guī)劃與長期投入的問題:我國的辭書出版機構不太重視辭書中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基礎建設(如詞典語料庫和數(shù)據(jù)庫等),很少進行長線投入;品牌意識淡薄,少有辭書品牌的培育,大多是短平快的項目,出一個版本就從市場消失了。這導致平庸雷同之作不少,精品不多;重復出版的不少,學術創(chuàng)新的不多。這種現(xiàn)象在英漢雙語詞典中尤為顯著,極大制約了雙語辭書的跨越發(fā)展。
雙語詞典學界憑借中國辭書學會這個平臺,使以前那些無序的研究心得交流變?yōu)橛薪M織、有計劃的學術活動,使單純的詞典學學科建設變成了產學研一體的學術互動,使盲目的學術研究變?yōu)橛心康摹⒂谐尚У目蒲谐晒?,這些成果對我國辭書編纂和出版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成績固然可賀,但展望未來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更大、更多。
在當前知識經濟發(fā)展的新時期,人們需要快速、高效地學習外語和在各行各業(yè)的工作中使用外語,他們時時刻刻都需要通過詞典來彌補知識缺失或獲得新的信息,這給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或雙語詞典學界提出了更加艱巨的任務,我們要針對目前詞典研究和出版的弱點,制定新的對策。其一,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改變觀念、提高認識,用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理論和技術方法來制訂辭書的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其二,我們要加強語言學、認知學和二語教學等相關學科理論方法在詞典研究和編纂中的應用,豐富詞典學的理論方法,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其三,要在詞典現(xiàn)代化技術,如雙語平行語料庫、外語中介語語料庫、詞典數(shù)據(jù)庫和計算機輔助詞典編纂/編輯出版系統(tǒng)的開發(fā),以及電子詞典和網絡辭書的出版、發(fā)行和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滿足新時期各類詞典用戶群體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