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日報》記者 張玉峰
2011年8月份,為了深入開展“走轉改”,我們《揚州日報》開展了“環(huán)市行”活動,一線記者積極響應,青年記者們更是熱情請戰(zhàn)。幸運的是,總編室將首批下基層的任務交到了我和王榮斌的肩上。臨出發(fā)前,日報總編輯陳征宇說:“年輕記者一定要闊步走向基層,通過現(xiàn)場體驗式采訪,深入田間地頭、基層一線,與百姓交朋友,記錄他們的真實生活。因為腳底的泥巴有多少,筆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
的確,這次走基層,我們收獲了很多,感受到老百姓身上的故事,情真意切;群眾心底掏出的話語,感人肺腑。
下基層前,我們一直在想到底要寫什么?怎么寫能出彩?動員會上,領導曾提到要抓人物,寫他們的故事和細節(jié),基層里有很多可寫的人和事,正等待記者去挖掘。果不其然,當我們第一天走到農村后,發(fā)現(xiàn)那里到處都是豐富的素材,正等著我們去捕捉、去寫作。
“環(huán)市行”的第三天,我們來到范水鎮(zhèn),原打算在京杭大運河附近探訪船民的生活。但當我們過輪渡時,船老大說這附近有一名警察,一個人呆在河對岸的警務室21年,管了七個村子的治安,刑事發(fā)案率全市最低,大家都稱其為“大老李”。聽到有這么一個人,我和王榮斌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趕緊打電話給領導報選題,并聯(lián)系了當地縣公安局打聽這名民警。電話聯(lián)系上當事人后,記者再次乘輪渡過運河時,大老李已經騎著摩托在對面等我們。
停下車,一路走,一路聊,一路用筆記錄,直至來到他的警區(qū),我們才知道,李樹干是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在方圓63平方公里的范光湖地區(qū),他是唯一一名警察?!兑粋€人的警務室》——日報領導當即定下了文章主題,要求對大老李的故事進行重點報道。有了生動的素材,這次報道我們一改以往的寫作方式,細致地描述了人物性格,通過加入大量的直接引語,生動講述了李樹干的故事。
作為年輕記者,我和王榮斌平常跑政法條口,案件、活動、突發(fā)新聞及領導布置的任務都比較多,總覺得守好條口新聞就已經足夠。但走到基層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要捕捉到好新聞,的確需要硬功底,這些我們平時積累的卻太少。于是,針對自身的問題,我們不斷調整工作思路,思索怎么找選題,如何沉下身子走入“民間”去挖掘那些真實的百姓故事。
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轉變,我們帶著積極的心態(tài)走入百姓中間,報道了下崗工人老張充實專業(yè)技術,進入民企成為中層干部的故事;在昔日“跳農門”今日回“龍”門的界首鎮(zhèn)龍祥村,我們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者故事為主線,報道了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和所發(fā)生的欣喜變化;在高郵市兒童福利院,我們關注了6年前全省率先推行的“模擬家庭”,并親身走進其中一個家庭,感受“模擬家庭”給孩子們帶來的變化……這些新聞“活魚”的獲得,讓我們充分體會到只有走到故事主角的身邊,才能有不一樣的新聞感覺。
現(xiàn)在,日報的走基層仍在繼續(xù),年輕記者們也沒停下腳步。我們將繼續(xù)按照“走轉改”活動的要求,摒棄“假、懶、散、嬌”,挖掘最新穎、最搶眼、最原生態(tài)的新聞素材,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寫作,做好本職工作,彰顯黨報風采。
這樣的稿件組合是之前的《報業(yè)觀察》欄目不曾嘗試過的,這一次我們把版面留給了一線的媒體、一線的基層記者。也許他們的表達不像領軍人物那樣高屋建瓴,不像最新產業(yè)動向那樣鼓舞人心,但是,當時代和使命共同對報紙?zhí)岢觥皟热轂橥酢钡囊?,或許這些最基層的記者才是整個產業(yè)發(fā)展最重要的那枚“細胞”,也因此他們的實踐與感悟、他們的“走轉改”才真正顯示出報紙發(fā)展的“媒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