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生活出發(fā)詮釋社會意蘊——論費孝通教授對社會學的重大理論貢獻

2012-04-07 13:54王雅林
關鍵詞:社會學概念結構

王雅林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哈爾濱 150001)

費孝通教授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學術遺產,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消化吸收和“接著說”。在這方面學界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但到目前,學界對費老突破西方社會學理論范式,對恒久爭論的作為社會學的理論基石的社會范疇所作的獨特的、意義深遠的闡釋,卻未引起足夠的關注。本文將圍繞這一議題,深入挖掘和闡發(fā)費老在這方面的重要學術建樹。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把費老對于社會范疇的獨特闡發(fā)作為論題提出討論,不僅有助于在“社會是什么”這樣的社會科學元問題的基礎上正確把握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方向,而且有助于自我學術反思,在如何走出西方的學術理論閾限、創(chuàng)造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知識體系上提供重要啟示。

一、西方社會學的社會概念迷思

研究費老在社會范疇闡釋方面所作出的獨特貢獻,首先要回顧一下西方社會學在范疇闡釋上所陷入的迷思與困境。

社會科學概念的產生從本質上說都源自對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現(xiàn)”。社會概念在歐洲主要形成于18世紀中葉的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成為社會概念形成的加速器。主要社會條件是在政治國家和家庭之外形成了社交群體直至市民社會,同時市場和社會日益把人們連接為一個整體和形成了公共生活領域。正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社會”成為社會科學的分析對象??椎伦钤缣岢隽艘孕碌目腕w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學科名稱。

但從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和“社會的發(fā)現(xiàn)”伊始,“社會”始終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甚至連它存在的合法性都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特別是“到了20世紀晚期及21世紀初它已經淹沒于人們掀起的批判浪潮中”[1]1,在各種對古典社會學“反叛性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學者更是宣判了“社會范疇的終結”和“社會之死”[2]。產生這一思潮的因素包括個體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濫殤。

社會概念在我國的現(xiàn)實學術生態(tài)中同樣存在諸多理論困擾和認識誤區(qū)。其表現(xiàn)包括:尚未形成對社會概念進行科學界定必要性的問題意識和理論自覺,認為社會概念是個不言而喻、不言自明的議題;固守相沿已久的來自蘇聯(lián)教科書的僵化社會概念;或者缺少獨創(chuàng)性,跟風于西方思潮,沿襲西方社會學關于社會概念的某種觀點,即使在社會概念上有一些爭論,也都是來自西方的不同理論流派。西方社會學從古典到當代對于社會概念進行解釋的觀點繁多,但究其陷入迷思的根源則應到其所遵循的基本研究范式中去尋找。概括起來其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整體論(結構主義)。即從涂爾干開創(chuàng)的整體論到結構功能主義、社會系統(tǒng)論和“社會決定論”。代表性的學者除涂爾干之外,還包括斯賓塞和帕森斯等人。涂爾干是最注重社會概念的學者,并嚴謹?shù)匕选吧鐣备拍罨K幕居^點是把“社會”理解為“集體表象”,認為社會是由外在于人和濾掉生活的“社會事實”構成,并通過社會分工實現(xiàn)社會整合。在研究方法上則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從總體上說他的社會觀是“物化觀”,批評者認為他把社會變成了“上帝”。整體論的研究范式產生了很大的后續(xù)影響。一方面,它使社會學成為科學,但另一方面,其理論“見物不見人”的消極后果則為“社會強制”提供了理論根據(jù),由此引發(fā)的理論批判常常導致否定了“社會”本身。

二是個體論(行為主義)。同結構主義一樣,行為主義同樣是社會學經久不衰的重要思潮。主要代表人物當屬馬克斯·韋伯。韋伯不贊成社會概念,他曾說過,“如果我成了社會學家(根據(jù)我的認證信),會集中精力把陰魂不散的集體概念驅趕出去”[1]99。他主張用社會的動詞形式,把社會結構的現(xiàn)象化約為“行為組合”,認為只有個體和他們的行動才是客觀存在的,在他的理論中,“社會”不過是隱去的幕后背景。因此他的社會學被稱為關于行動而非社會的社會學。另一位個體論的代表人物齊美爾同樣否認社會是一種“實在”,他僅把社會視為一種關系和自我與他人的互動。個體論的行為主義研究范式對后現(xiàn)代理論產生了強大的影響,以至發(fā)展成為否定社會概念和否定以社會“實在”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思潮。

三是互動論。這是到了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時期提出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居^點是: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研究范式都有其片面性,認為結構與行動不是大與小、宏觀與微觀的關系,而是生成性關系。例如阿奇爾認為結構與體制先于行動發(fā)生,但又為行動所修正。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是互動論的一個典型代表,在我國有很大的影響。他所謂的結構的二重性就是指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性特征同時又是社會行動的媒介和結果。對于行動和結構的關聯(lián),他的解釋是,要“通過具有技巧和知識的行動者”的作用,即強調人的技術和能力的作用,但并沒有揭示行動者的內在動因[3]。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fā)現(xiàn)是西方社會科學以至社會學的一大功績,但西方社會學對社會概念的揭示同理論迷思相伴而生,并貫穿于整個學科的發(fā)展過程。各種理論范式的研究無論是對社會概念的肯定與否,如何界定,始終圍繞個人與群體(社會)、行動與結構要素及其關系和以何種方式發(fā)生關系進行的。這些界定或者把社會視為“物化”的、外在于人和生活的客觀結構(結構主義);或者只把社會作為個人的“行為組合”和相互關系來理解,否定社會的“實在性”和實體的性質(行為主義)。這兩種居社會學統(tǒng)治地位的研究范式的共同缺欠是主客體二元對立,沒有看到把主體和客體包融在一起的重要變量和深層結構的存在?!盎诱摗彪m有突破,避免了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片面性,但同樣沒有涉及社會的深層結構變量和動因。因而從總體上說,西方社會學關于社會概念的理論是單向度的社會型構論,他們所建構的社會概念及各種解釋框架已無法解釋今天的社會發(fā)展和無法容納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對理論的需要了,已不能在解釋人類新的社會生活實踐上產生卓識洞見,這必然導致社會概念現(xiàn)實生存的困境和合法性危機。

二、理論超越:基于“生活論”的社會概念解釋框架的創(chuàng)立

面對西方從古典、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化社會學所陷入的社會迷思和導致的社會概念危機,今天的社會學人無疑面臨拯救社會概念、破解社會迷思的任務。但要拯救社會概念,就必須走出西方社會學已有研究范式的閾限,創(chuàng)造新的研究范式和解釋框架。在這方面費老擔當了歷史重任。他以學貫中西的厚重學養(yǎng)、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敏銳的判斷力,在西方社會學談論較多的社會外顯結構內部發(fā)現(xiàn)了“隱性在場”的生活這一核心結構,建立了從生活出發(fā),以生活為核心的內外結構要素、顯性與隱性結構互動生成的社會概念體系框架,我們可以把這種研究范式概括為“生活論”的社會概念研究范式。

費老的這一理論主要貫穿于他在中國社會學重建以來的整個學術研究歷程中,特別集中體現(xiàn)在1993年發(fā)表的《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一文中。他去世的前一年多時間內多次談到此文。他說:“1993年那次‘自我思考’相當于自己學術研究思想的階段性總結和理論上所作的反思?!保?]442可見這篇文章對于表述他的學術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在該文中,費老表述了以下觀點:

第一,生活是社會的本源和內在的核心結構,社會因人的生活而生。費老對社會概念實質內涵的揭示是以人的特有生命形態(tài)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的。人的生命是生物性、社會性的統(tǒng)一體,而人類的社會就本源于人的這種特有的生命活動。他說,“人原是動物的一類,衣食男女,七情六欲等生活需要,來源于自然界的演化”,但生物界演化到了人這個階段后則形成了超出其他動物的能力,“一個個人為了生活的需要而聚在一起形成群體,通過分工合作來經營共同生活,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边@就是說,人自揖別動物界之后就有了同動物性生存相區(qū)別的生活,生活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個人”的,但滿足生活需要的方式是群體共同經營的,即是用社會方式實現(xiàn)的,這就逐漸形成了社會性的生活共同體[4]111-112。費老說,他的這一表述思路源自他所師從的馬林洛夫斯基的人類學的功能學派,所以早在1948年費老就明確表述,“假使一種生活不全靠個體的單純經營,而需要許多個體用分工合作的方式生活,這是社會”,所以“社會是群體生活本身”[4]34。但是到了 20世紀九十年代,費老特別強調,社會又是“比生物群體高一層次的實體”,即“一個個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群體逐漸創(chuàng)制了行為規(guī)范,他逐漸成為有組織的群體里的社會成員,成為了社會人”?!吧鐣墙涍^人加工的群體”,“各個社會都為其成員的生活方式規(guī)定著一個譜法”,于是社會就形成了。社會是“在自然的演化中是繼生物世界而出現(xiàn)的一個新的但同樣是實在的世界”[4]112。

上面這些論述費老闡述的重要思想是:作為人的特有生命形態(tài)實現(xiàn)形式的生活是社會的本源,并構成社會中內在固有的核心結構,社會就是“一個個人”生活需要滿足的群體結構方式。正是由于作為人的生命形式生活及其實現(xiàn)生活需要的結構方式的存在,才使社會成為一個“實在的世界”。在社會屬性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這一點,是西方社會學的各學派所沒有看到的,而費老正好抓住了解讀社會密碼的生活這一核心要素和重要變量,實現(xiàn)了對西方社會學的超越。

第二,“生活需要”是社會得以運行的基本邏輯和內在動因。在揭示生活是社會的本源和在“社會”結構內部發(fā)現(xiàn)了生活這一核心結構之后,還必須回答:生活在社會整體結構的內部同其他結構要素具有怎樣的邏輯關系,它僅僅是受動的“坐享其成”的因素,還是參與了社會的建構以及是如何參與社會建構的?這是以“生活論”范式詮釋社會概念的觀點能否成立必須回答的問題。

在這方面,費老反復強調了“生活需要”在社會運行邏輯中的重要功能。他指出,作為“文化性生存”的人是有能動性的,人的能動性集中表現(xiàn)在生活需要滿足的行動之中。費老揭示的具體邏輯關系是:人的特有生命存在產生了生活需要;生活需要的滿足過程是在群體中發(fā)生的,并借助于“分工合作體系”推動了社會結構關系(組織、制度等)的形成,“社會所規(guī)定的一切成規(guī)和制度都是人造出來、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手段,如果不能滿足就得改造,手段應服從人的主觀要求?!绻鐣贫炔皇侨祟惖氖侄危蔷秃孟裾劜簧先藶榈母母锪恕保?]113。這就是說社會成規(guī)、制度都是為滿足人自身的生活需要而“人造出來”的“手段”,在滿足人的需要過程中,社會結構關系通過各種規(guī)章制度、組織等要素得以形成和發(fā)展。這些種種社會形式、手段只有滿足人的生活需要時人才能獲得積極性;否則不滿足就消極;如果長期不能適應人的生活需要,那么遲早會發(fā)生社會改革和社會變革。今天的中國所發(fā)生的各種改革和變革,從本質上說正是民生問題和人民的生活訴求所推動的結果,所以人的生活需要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是社會得以運行的根本內在動因。

第三,社會是以人的生活需要滿足行動連接起來的隱性結構(生活)和外顯結構(分工合作體系)互動生成體系。費老在該文中還有一個重要觀點:人不但是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能動行為主體,也是體現(xiàn)社會結構關系“力量”的客體。他說,人的需要滿足行動“不能沒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則。有了規(guī)則就得有個力量來維持這些規(guī)則”,群體即類的生活需要滿足共同遵守規(guī)則的力量就是群體“分工合作體系的力量”,這種力量又“是依靠個人的行動而發(fā)生效用的”。[4]129這就是說,每個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動”是個性化的,但要想實現(xiàn)個人生活需要的滿足又必須“通過遵守共同的行為規(guī)則加以實現(xiàn)”,而體現(xiàn)這種“共同的行為規(guī)則”的社會結構關系一旦形成,又成為超越個體并制約個人行為的力量,這就是社會概念整體結構中的外在于人的客體結構方面。這種外在的“分工合作體系”的手段性功能的實現(xiàn)過程,可能是個人身體在場的直接滿足方式(日常生活),也可能是國家政策、法規(guī)等公共性行動,但所有滿足方式的集合指向,“目的還是使個人能夠得到生活”。這樣,社會體系中的隱性結構(生活)和外顯結構(分工合作體系)就發(fā)生了互動生成關系,兩者互動的連接點就是“生活需要”,即需求行動和滿足需求的行動(社會供給行動)之間所發(fā)生的互動生成關系。這樣費老就建立了以生活需要及其滿足方所連接的、內外結構、隱性與顯性結構互動生成的社會整體結構關系體系,從而構成了社會概念的基本結構和內涵。

第四,社會和生活是連為一體密不可分的。按費老的社會就是“許多個體用分工合作方式生活”、“社會就是群體生活”的觀點,社會和生活是包融一體的,即一個人只有在群體中通過社會的方式才能“得到”自身生活。人滿足生活需要的行動是能動的變量,但只有鑲嵌在社會結構之上才能發(fā)揮作用,并為社會結構關系的變動帶來影響;同時社會結構關系的運行又負載著人們的生活,這樣,社會結構就不是純客觀的結構,而是包含了人的生活行動的活生生的結構,在社會結構之中永遠鑲嵌著人的生活活動,不存在游離于人的生活的純客觀結構,只有在理論研究上才能把它抽象出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說,“生活和世界是一回事”,“生活之外無他物”[5]。社會就是一本打開了的生活的書,研究社會必須立足于人怎樣生活,即要有生活方式的視角。

三、破解個人與社會二元對立的迷思

個人與社會、行動與結構的關系是社會學研究的永恒命題,在西方社會學主流論述中,兩者常常處于二元對立狀態(tài),如何正確解釋二者關系成為社會學的理論難題。而費老的“生活論”社會概念解釋框架卻為求解這一使人們久久困惑的難題提供了方向。費老在這方面的重要論述除《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一文外,還有1999年發(fā)表的《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回顧與體會》,2003年發(fā)表的《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等代表性論著。這些文章的共同特點是,費老不斷從新的社會實踐出發(fā)清理自己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從而使自己的認識日臻完善。

首先,費老在對社會的“實體”、“實在”是什么的問題上作了創(chuàng)新性的表述。如前所述,在結構主義社會學那里社會的實在觀是“物化”的,而在行為主義社會學以及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學又是否定社會的實在性和實體性的。費老多次提到,他的早期研究曾受到結構功能主義的影響,存在“只見社會不見人”的傾向,在認識上只“把社會作為一個本身具有其發(fā)展過程的實體”,而人不過是其中的“載體”,即被“物化”了的社會部件。那么社會具有什么樣的實在性和是一個什么樣的“實體”呢?他從“新人文思想”出發(fā)提出了“社會和個人是相互配合的永遠不能分離的實體”的命題,而把社會和個人連接和包融在一起的核心要素就是生活。即社會作為“代表群體維持這分工合作體系的力量”,其目的還是“使個人能得到生活”,而這種分工合作體系“又依據(jù)個人的行為而發(fā)生效用”,這里所說的“個人的行為”就是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動。這樣社會和個人就成為圍繞“得到生活”而包融在一起的有機整體[4]129。

這一思想費老在《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回顧和體會》一文中說得更明確:“人與人共同生活才有社會,社會學看人與人怎樣組織起來經營共同生活,形成社會結構?!保?]286這就是說由人組成的群體“經營共同生活”就成了社會,因此“社會(一定的結構關系)”和人(個體的行動)是辯證統(tǒng)一體中的兩面,并由于生活行動的滲入而成為一體。

綜上觀之,費老“新人文思想”的社會觀所界定的社會實體概念,是以生活為中介和歸宿的個人與共同體(社會)相互配合的不可分離的實體,可用“人—生活—社會(外顯結構關系)”的動態(tài)復合體來表述。在這個實體中,個人不是社會的部件和“載體”,社會也不是“去人化”的外在力量,他們共同指向人的生活和在發(fā)揮各自功能中連為一體。在這一復合體中人的行動不是妄為的,而是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而行動。社會關系結構不但約制人的行動,也為人的行動提供保證。同時,它又是人的行動的再造之物。人與“社會”正是在這種互動生成的過程中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其次,在認識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上,費老突出強調吸收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資源的重要性。以“生活論”的研究范式闡釋了個人與社會(行動與結構)的關系后,就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社會學可憑借怎樣的學術資源更好地闡釋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呢?對此,費老在晚年十分強調在學習借鑒西方社會學的同時,更要注意吸收中國傳統(tǒng)社會思想文化資源的重要性。社會作為一個科學概念,形成于西方近代社會。西方社會學在社會客觀結構和關系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豐富的學術思想資源需要我們很好地學習與借鑒。但“在認識客觀世界上西方走的是從物質到社會到文化的發(fā)展路子,主張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把人作為客觀事物來對待”[4]281,存在“去人化”、“去生活化”的傾向?;蛘呦裥袨橹髁x那樣,脫離社會實體單純以個人及其“行為組合”的互動關系作為出發(fā)點分析問題。他說,“社會科學的概念不是在中國自己傳統(tǒng)的土壤里長出來的”,但在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思想里卻有極其豐富的社會人文思想,這在今天尤其需要“深入發(fā)掘中國社會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從而使對社會的認識“植根于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之中”。不僅如此,他還特別強調,“在置于中國社會偉大實踐的背景中探索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實現(xiàn)社會學的本土化和中國化”[4]281。

費老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有許多從生活出發(fā),把個人與社會融合起來的思想。如中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義利結合的思想等等,都強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互補關系[4]282,特別是在《試論擴展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一文中,費老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天”的概念所表達的理念作了精辟的闡述。費老指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天”不像西方“上帝”那樣是超越于人間萬物之上獨立自在的東西,強調的是“天”與“人”的統(tǒng)一和息息相關,即人的行動要順應“天”不斷作出調適,而所有這一切又都應符合“天道”(自然規(guī)律)的原則。費老認為,“今天中國社會學應該繼承這種傳統(tǒng),從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角度,對‘人’和‘社會’進行最基本的定義”[4]410?;谌耸巧镄院蜕鐣韵嘟y(tǒng)一的活生生個體的思想出發(fā)點,晚年的費老特別強調社會學不但要研究“社會結構”,“也要研究心態(tài)結構”,研究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等,擴展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所有這些是費老賦予社會范疇以生活論解釋框架后對社會學學科發(fā)展提出的要求。

最后,我們要特別指出,費老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覺”概念對于社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拔幕杂X”按費老的解釋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以適應新時代確立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4]291。但費老所提出的“文化自覺”概念的立腳點講的是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時要回歸“生活世界”,要回答好下列問題:我們?yōu)槭裁催@樣生活?這樣生活有什么意義?這樣生活會為我們帶來什么結果?”[4]291這是費老提出文化自覺概念所要揭示的根本性的實質問題,從而實現(xiàn)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理想境界”。實現(xiàn)這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理想境界”,已有的西方社會概念已不適用和不能為人類新的偉大實踐提供解釋框架,而費老基于生活論的社會概念解釋框架恰恰應運而生,為人類新的社會實踐提供了富于解釋力的概念基石,這正是費老對社會學的世界性貢獻,也是費老的社會觀超出中國社會學同代人的地方[6]。我們作為中國社會學的后輩有責任繼續(xù)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費老這一寶貴的社會思想和社會觀,并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去改造、治理和建設社會,創(chuàng)造人類的美好生活。

四、社會學的使命與社會學者的歷史責任

從對社會范疇本質內涵所作的創(chuàng)新闡釋出發(fā),費老對社會學是怎樣一門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什么,以及社會學者的歷史責任和社會學研究應遵循的基本方法論原則是什么等問題,都作了精辟、獨到的論述。

對于社會學是怎樣一門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的問題,直到今天仍是爭論不休和莫衷一是的大老難問題。今天看來,在各種對社會學研究對象表述的觀點中,費老的表述是最有啟示意義和認識價值的。對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費老基于對社會概念意蘊的獨特闡發(fā),在許多文章中都反復強調,“社會學是研究人在群體中的生活”的一門學科;“社會學看人與人怎樣組織起來經營共同生活,形成社會結構”[4]286,等等。關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關系,費老通過比較后指出,社會學以“人在群體中如何生活”為研究對象,而人類學研究的是“人在群體生活中所創(chuàng)制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文化就在人們生活的行為和意識中,正因為如此,社會學與人類學是相互不能分離的”[4]296,由于社會學與人類學有著相互不能分離的關系,因此對社會學是怎樣一門學科的思考,也應從社會人類學的研究中有所借鑒。費老認為,兩者的共同特點都是研究人類生活的,區(qū)別在于社會學的學科視角是研究人的生活在“分工合作體系”中如何形成社會結構的;社會人類學的學科視角是研究人在群體中生活是如何形成文化的?;谏钫摰纳鐣拍罱忉尶蚣?,費老在晚年明確地指出,“社會學不單純是社會科學,社會學是一種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性格的學科”。這是對社會學學科性質所作的創(chuàng)造性的闡發(fā),擴展了社會學的傳統(tǒng)界限。由此也就規(guī)定了社會學的雙重功能:社會學具有科學性,可以成為解決社會發(fā)展與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但同時,社會學具有價值性和人文性,社會學的研究和教學構成“一個社會精神養(yǎng)成和“位育”教育的一部分”[4]408。以上這些是費老對社會學的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所作的最符合社會生活真實本性的闡述,為社會學學科的發(fā)展開辟了新天地。

社會學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的這種基質也就決定了中國社會學人應有的歷史責任和價值追求。在這方面費老多次作了語重心長的表述,集中起來就是:為了中國人和全人類的“美好生活”而學術。社會學學者的任務就是為推動社會在從“不夠美好”向著“追求更為美好”社會的前行中而不懈探索[4]106-110。費老一生的學術就是對此親身踐行的。他說:“我早年自己提出的學習要求是了解中國人是怎樣生活的,了解的目的是改善中國人的生活。為此我選擇了社會學?!彼€深情地說,“中國人民在我的一生中正處在社會巨大變動之世?!闭窃凇盀槿恕钡纳鐣W研究志向的激勵下,他一生的學術竭誠為中國人民服務,并在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歷史巨變的實踐中不斷師承、學習與借鑒人類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斷反思、修正、提煉對社會學本質意蘊的認識,從而為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為中國社會學留下了寶貴財富。讀他社會學晚期著作,我們深深為他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所感動,正是這種情懷使他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對社會學學科本質的認識,并把它打造成一門面向人類美好生活的學問。

基于費老對社會意蘊本質和社會學學科使命的理解,費老提出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從實求知”,“力求在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和參與中,理解和解釋我們的社會”[4]363,“要把自身生活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加以科學的觀察和分析”,“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到生活中去找,去總結。生活本身是多種多樣的,要通過實踐,反復的實踐去認識其發(fā)生的規(guī)律”[4]280-283。他充滿無限感慨地說:“我們社會學人類學工作者就是要一路看生活……人的真實生活里邊有道理啊!它是理論之源?!边@些都是他對社會學研究應遵循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法的深刻表述。歸結起來,費老提出的“從實求知”,就是從人們的真實生活出發(fā),深入生活,在反復的實踐中去認識和理解社會。

對于當今中國社會學來說,費老對社會學研究基本方法和路線的表述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指導性。生活是社會的本源,也是“理論之源”。因此一切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學者都應使自己的學術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國的土壤之中,從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求解問題中創(chuàng)新理論,尋求社會的根本道理。為此,要改變那種現(xiàn)今學術生態(tài)中普遍存在的生吞活剝西方社會學理論,“西方理論,中國證據(jù)”的研究路線和學風??梢哉f,沒有一個西方社會學理論可以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其實西方社會學真正有價值的理論也是從他們自己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中國社會學要獲得發(fā)展,西方社會學理論的學習、借鑒是很必要的,但代替不了對自己生活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實現(xiàn)文明復興的民族必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今天,中國社會生活經歷的偉大變革是前無古人的,只要“從實求知”,從生活實踐出發(fā),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在世界上當之無愧的偉大理論和獨特的知識體系的。

[1][英]烏恩懷特.社會的未來[M].沈暉,田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99.

[2][德]瓦格納.并非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歷史一探[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英]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李康,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4]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英]庫比特.生活 生活——一種正在來臨的生活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

[6]孫本文.當代中國社會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63.

猜你喜歡
社會學概念結構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中國社會學會農業(yè)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幾樣概念店
論結構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日出》的結構
永登县| 和田市| 凌源市| 二连浩特市| 闸北区| 伊金霍洛旗| 鄂尔多斯市| 客服| 达孜县| 略阳县| 涟水县| 宜章县| 子长县| 广德县| 达孜县| 广宗县| 南靖县| 偃师市| 若尔盖县| 深水埗区| 灵石县| 顺平县| 四子王旗| 海伦市| 建平县| 阳城县| 盈江县| 长沙市| 多伦县| 晴隆县| 卓资县| 崇州市| 平乡县| 武宁县| 广南县| 铁力市| 华阴市| 张家川| 永吉县| 鹤壁市|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