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為華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大地芬芳》是湖南作家陶少鴻的一部長篇力作,這部小說并非一部新作,而是作者在自己十幾年前的舊作《夢土》的基礎上做了較大修改而形成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湖南石蛙溪為主要背景,描畫了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因素——土地與革命的種種,這個主題可以說是老調(diào)重彈,很難出彩。然而作家陶少鴻憑借其對農(nóng)村生活細節(jié)的諳熟,對人性、人情的洞察以及出色的駕馭小說的能力,使得一部題材上并不新鮮的作品意蘊豐厚,充滿了令人回味思索的韻致與意味。
《大地芬芳》首先是一部非常典型而又具有超越性的鄉(xiāng)土小說。說它典型,是因為小說以一個百歲農(nóng)民陶秉坤一生對土地夢的追求建構了小說的主體。說它具有超越性,是因為《大地芬芳》的寫作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20世紀以來所建立的鄉(xiāng)土小說傳統(tǒng)。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nóng)耕文明占主導地位的“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小說作品在整個20世紀的長河中數(shù)量眾多,蔚為大觀?,F(xiàn)代文學時期,魯迅和沈從文以各自的創(chuàng)作構建了鄉(xiāng)土寫作的兩種范式:一種是以啟蒙的眼光批判農(nóng)村的落后凋敝、精神愚昧,在這種范式中,鄉(xiāng)土的貧窮、苦難和落后恰恰是中國的象征;沈從文則以滿懷著詩意的筆觸、抽取時間和空間的具體性,將鄉(xiāng)土塑造成了一個人性美好淳樸的詩意烏托邦。進入當代,“十七年文學”中,鄉(xiāng)土被國家收編整合,關于鄉(xiāng)土的文學敘述高度統(tǒng)一在合作化的政治主題上。20世紀80年代,《人生》當中的高加林所面臨的人生困境,是對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兩大傳統(tǒng)的綜合:鄉(xiāng)村一方面意味著經(jīng)濟上的貧苦落后沒有出路,一方面意味著道德上的淳樸高尚和堅守,這種敘述是自80年代以來鄉(xiāng)土小說敘述中最為強大有力的一支,這兩年非常熱門的苦難而又溫情的底層小說,是高加林傳統(tǒng)的華麗變身。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這些鄉(xiāng)土小說中的鄉(xiāng)土從來都沒有具有過本體性的意義。鄉(xiāng)土,只是一種工具、渡河之筏或者捕魚之筌;鄉(xiāng)土,只有作為現(xiàn)代性歷史啟蒙、革命的對象或反現(xiàn)代性的武器時才得以顯身,才具有相應的價值。學者賀仲明指出:“鄉(xiāng)村或者淪為文化批判的產(chǎn)物,或者成為心靈幻想的寄寓地,破碎、漂移、矛盾、困惑充塞其中,卻不能形成完整獨立的文學世界”,[1]無獨有偶的是,另一位學者郜元寶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廣義的農(nóng)村題材小說,從來就是自在的農(nóng)村生活與超越其上的各種形態(tài)的先驗思想的結合,[2]“在中國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中,很難看到自主的鄉(xiāng)村面貌和自在的農(nóng)民形象,也很少能看到持續(xù)深入地展示獨立鄉(xiāng)村姿態(tài)的鄉(xiāng)土小說作家。鄉(xiāng)村和鄉(xiāng)村人的面貌在中國鄉(xiāng)土小說中始終模糊,也始終沒有出現(xiàn)真正展現(xiàn)中國鄉(xiāng)土精神的小說大家”。[1]
《大地芬芳》無意于建立或批判或美化的象征,而是以一個世紀歷史的變遷為背景、綿密悠長而又扎實穩(wěn)健地寫出了陶秉坤對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他的土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命運。說《大地芬芳》是一個農(nóng)民的生活史,并非過譽之詞。以往的鄉(xiāng)土小說中,農(nóng)民也許是文中不折不扣的主人公,卻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歷史,他們或者是被懸置于時間之外的“超歷史”存在,一如《邊城》里的翠翠,或者是被歷史所批判否定、調(diào)侃戲謔的對象,一如阿Q或陳奐生以及趙樹理小說中的“小腿疼”“吃不飽”等,而在小說《大地芬芳》里,雖然并沒有回避20世紀歷史中有關土地的各種政策的變化:從農(nóng)會鬧土改,到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再到分田到戶以及最新的旅游征地、房產(chǎn)開發(fā)征地。這些大歷史深刻地影響著甚至改寫著陶秉坤及其家庭的命運。然而無論歷史風云如何變化,不變的是陶秉坤置地的決心與堅毅。在云波詭譎、風生水起的大歷史面前,陶秉坤是那樣的身不由己,但卻又是那樣的不屈不撓,作家在描述陶秉坤時,幾乎是不由自主地動用了另外一種時間形態(tài),這種時間形態(tài)就是應和著農(nóng)耕和土地的時間形態(tài):春種、夏忙、秋收、冬藏,而對于陶秉坤來說,特殊的是,冬天也并不是可以賦閑在家的日子,小說里有很多個冬天,陶秉坤都是帶著兒孫在挑土開荒中過去的。
人一忙日子就過得快,眼見得太陽就暖了起來,山上泛起了一片新綠。三月泡紅的時候,黃幺姑要生孩子了。[3]59
農(nóng)歷五月初,城里的槍聲尚未傳到鄉(xiāng)下,陶秉坤的日子平靜而悠閑。頭道茶采了,紅薯秧也栽完了,禾苗插下去已經(jīng)返青,綠生生招人喜歡。手頭沒有要緊的農(nóng)活,習慣于從早忙到黑的陶秉坤難得地消停了幾天。[3]171
插秧季節(jié)臨近,陶秉坤戴上斗笠,穿好蓑衣,扛好犁具,牽著牛來到了丁字丘。[3]225
小說中伴隨著陶秉坤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和大自然同步一體的時間,似乎周而復始而近乎循環(huán),但是卻并不機械。隨著陶秉坤兒孫輩的逐漸誕生,一種鄉(xiāng)土獨有的悠遠沉實的生命氣息散發(fā)開來。小說中多次深情地寫到陶秉坤對孫兒們脖子里的乳香、胯下的尿香的陶醉和迷戀,這其實就是生命延續(xù)最溫馨的氣息,如同一棵開枝散葉的大樹一般,農(nóng)民生活生生不息的力量就在文本中悄無生息地彌漫了開來。外在生活的大歷史和陶秉坤農(nóng)民生涯中小時序的交錯,使得整部小說既具有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飽滿渾厚,而又不會讓人物淹沒于大歷史的洪流中而面目不清、性格漫漶不明。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時間形態(tài)中,歷史,并不單面地或地展現(xiàn)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樣的一種冰冷的順序流動。時間在陶秉坤的生活世界里,被圍繞著土地而產(chǎn)生的各種事件所充盈,被陶秉坤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被他的子孫們形態(tài)各異的生命形態(tài)所充盈,外部大歷史的確會對陶秉坤們的生活構成絕對甚至是致命的影響,但是鄉(xiāng)土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節(jié)奏也從來沒有停歇過?!洞蟮胤曳肌酚米顦阕镜姆绞綄⑧l(xiāng)土生活豐滿鮮活地呈現(xiàn)了出來。在小說中,陶秉坤的土地夢,一波三折,甚至不無支離破碎,并不具有象征或隱喻所具有的意義的完整性和突出性,但是恰恰是在這支離破碎中,農(nóng)民的生命印記卻處處可見、歷歷在目,鄉(xiāng)土生活被前所未有地聚焦和顯現(xiàn)。
《大地芬芳》里另一條線索寫了20年代風起云涌的革命及其頓挫迂回,以及在歷史的風云際會中與革命遇合交錯的各色人等,這是文學史上少有的關于革命以及革命者不同人生軌跡的全面詳盡書寫。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基本進入了一個告別革命的年代,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革命萬歲的紅色邏輯和構思被徹底顛覆和解構,革命不再被看成是追求正義和理想的行為,而更多地和個人的欲望粘連在一起,“革命”在小說中“根本沒有正義性、合法性可言,也根本不是沿著進步、進化的軌跡展開,‘革命’成為一群瘋狂的農(nóng)民在欲望的激蕩下從事的血腥暴動,國家-民族-階級解放的革命動力學被改寫為個人的私欲動力學。權力和力比多一起成為革命事件的主謀?!保?]在北村的《長征》中,匪氣十足的陶將軍之所以向紅軍投誠,是想借助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說教來報復與地主偷情的老婆;在劉恒的《蒼河白日夢》中,二少爺曹光漢參加革命的動力是因為自己的性無能。格非的《大年》中,作為革命引路人的唐濟饒為了得到鄉(xiāng)紳丁伯高的二姨太玫實現(xiàn)自己的性滿足而設計了一個“革命”的陰謀:先把仇視丁伯高的鄉(xiāng)村二流子豹子引進革命隊伍,并誘使他用革命名義殺掉丁,然后再以二豹子殺死“開明紳士”的罪名將其鏟除掉,最終得到了玫,實現(xiàn)自己的性滿足。如果說20世紀50-60年代對革命僅僅只能從階級斗爭解讀和演繹,遮蔽了很多鮮活的人性而顯得蒼白和僵硬,那么90年代以來以解構和顛覆為最終目的的個人私欲動力學支撐下的革命書寫,則不免落入了矮化和猥瑣化的另一種遮蔽,這種書寫無視了歷史上很多投身革命的人,他們的確不是為了私欲,而是為了追尋一種理想和信仰而背叛了自己的出身,投入革命的。
《大地芬芳》對革命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流行的將歷史欲望化的寫作方式,但也并沒有落入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唯階級論的偏頗,既不美化也不矮化,而更注重于講述革命者們的人生故事,大歷史的波瀾最終落實到了每個人起伏不定的人生和命運當中,顯得分外切實和生動。作家對這滄桑巨變的百年歷史,始終充滿了人文關懷,寫出了大歷史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人生軌跡。這里有起初熱情激進,而逐漸厭倦迷茫于黨派傾軋、兄弟鬩墻、清濁難辨的現(xiàn)實而最終選擇從革命、黨爭中抽身而退的蔡如廉;品性自由不羈到了不端的陶玉林因為陳秀英而短暫地“投靠”了革命,后來又因為陳秀英在黨內(nèi)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反水到了國民黨;木訥、拘謹?shù)奶沼裉飬s能夠寫一筆瀟灑遒勁的好字,在熱鬧的大革命時期,大街小巷貼滿了他手書的紅綠標語,“表面上看他已經(jīng)深深卷入革命之中,實際上他與任何事件都無關,就如他寫下的那些字,都是些游離于他精神之外的東西”。[3]145當然整部小說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堅定忠誠的革命者陳秀英這一形象了,她為了革命背叛了自己的家庭,離開了自己的愛人,甚至接受了以“革命”的名義而來的強奸。盡管這樣,她的忠誠性卻受到了懷疑。她為了能夠繼續(xù)干革命,不惜更名換姓,甚至用煙灰在自己原本清秀美麗的面孔上燙滿了疤痕。這是一個忠誠到了極點的革命者,也是這種忠誠使得她建國后親手將自己推到了長達三十年的懷疑和審查中,一度淪為階下囚,并最終在等待審查結果的漫漫無期中精神崩潰而發(fā)瘋。這幾乎是我們始料不及,轉而一想又合情合理的命運?!吧衩厥敲恳粋€故事的尺度。通過故事告訴我們的不是真理的一個特定代理人,故事顯示給我們的是人類社會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競技場,在那里,許多這樣的代理人相互接觸”。[5]并沒有哪種人生道路在《大地芬芳》中占據(jù)絕對主導壓倒一切的地位,即便是陳秀英這一形象,作者對她有諸多的偏愛和同情,但也沒有完全地認同,各個人物命運的延展,構成了一部鮮活豐富的歷史,這恰恰是文學所能夠實現(xiàn)的對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的切近。
中國的20世紀是個充滿了變數(shù)的時期,失落痛苦焦灼與希望追求的互相纏繞與追逐,構成了這一個世紀豐富異常的色彩與景觀。然而反觀文學對這一個世紀的描述,我們不無遺憾的發(fā)現(xiàn),在80年代之前,文學對這一段歷史的表現(xiàn)是極端意識形態(tài)化的,而20世紀80年代之后,尤其是在先鋒小說之后,這一段豐富的歷史要么被表現(xiàn)為某種觀念,如同《白鹿原》曾經(jīng)試圖將這百年的歷史寫為儒家精神消亡與墮落的過程,要么將歷史等同于欲望,如大多數(shù)新歷史小說一樣。然而無論是將歷史等同于觀念、等同于欲望,亦或是等同于意識形態(tài),都是對歷史和人生以及人類命運的刪繁就簡,遠沒有寫出與這段歷史相稱的大氣沉靜的文學作品?!洞蟮胤曳肌防飹仐壛烁鞣N理念的束縛和纏繞,也沒有采用過多繁復的技巧,而是以最接近小說原初本質(zhì)的方式寫了一系列很好看的人生故事,而在這些故事的鋪陳與展開中,土地與革命,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帶著他們各自的豐富性甚至是矛盾性,如其所是地存在著,一個堅實的非常富有質(zhì)感的大地也就在文本中鋪展了開來,令人不禁想到了周作人曾經(jīng)說過的一段話:“……因為無論如何說法,人總是‘地之子’不能離地而生活,所以忠于地可以說是人生的正當?shù)牡缆贰,F(xiàn)在的人太喜歡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麗而空虛的理論里,正如以前在道學古文里一般,這是極可惜的,須得跳到地面上來,把土氣息、泥滋味透過了他的脈搏,表現(xiàn)在文學上,這才是真實的思想與文藝?!保?]《大地芬芳》就是這樣一部具有“土氣息”“泥滋味”的作品。
它的土氣息、泥滋味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它從觀念上堅持用鄉(xiāng)土本位的視角觀察筆下的大地,而且作品中還氤氳著濃郁的抒情氣息,尤其突出的是小說中出色的風景描寫。無論是在古代的詩歌當中,還是在現(xiàn)代文學時期的鄉(xiāng)土小說中,風景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片風景就是一片心靈。而進入當代,20世紀50-60年代的農(nóng)村小說中風景則被當做小資產(chǎn)趣味而被掃蕩一空,80-90年代以后的鄉(xiāng)土小說,從觀念出發(fā)進行寫作的局限性以及作家本身農(nóng)村生活體驗的匱乏,使得風景描寫依然缺席。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文學中還是我們外部的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層出不窮的新觀念以及目不暇接的各種變化,風景幾乎喪失了存在的必要性。然而風景僅僅作為旅游景點出現(xiàn),絕對是對人本該擁有的完整生活的一種割裂。小說《大地芬芳》有不少充滿了生命感的風景描寫:
陶秉坤讓她把自己扶到階基上,貪婪地呼吸著帶著炊煙香味的清新晨風。遠山正呈現(xiàn)秋天的斑斕色彩,山坡上得楓葉灼灼火紅,野菊花星星點點如細碎陽光灑在田墈上,石蛙溪不緊不慢地流,汩汩作響……扁豆藤爬滿了架,掛著串串紫花,雞在刨食,豬在陰溝里拱泥,竹篙上掛滿紅辣椒……這一切又多么好。[3]234
他喜歡傾聽著山谷里的聲音,喜歡從風里嗅著四季的氣息與日子的味道。憑著泥土的溫熱,他曉得開春了,要犁田了;而紫云英的淡香則告訴他要準備插秧了;稻花的香味令人五臟清爽,紅透的楓葉與收回的紅薯則會送來類似米酒的醇香,令他深深地沉醉。[3]500
日本學者柄谷行人曾經(jīng)有過一個說法,“風景是和孤獨的內(nèi)心狀態(tài)緊密聯(lián)接在一起的?!瓝Q言之,只有在對周圍外部的東西沒有關心的‘內(nèi)在的人’(inner man)那里,風景才能得以發(fā)現(xiàn)。風景乃是被無視‘外部’的人發(fā)現(xiàn)的?!保?]《大地芬芳》正是小說作者背離了潮流性的寫作方式而成就的一部大作品,那穿插著無數(shù)氣味、聲音、顏色、物象的風景,以及這風景中蘊含的飽滿的生命氣息和寧靜的動感,構成了堅實大地上流轉不息的芬芳,整部小說具有了一種既厚重又靈動的奇妙韻味,掩卷之后,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1]賀仲明.論中國鄉(xiāng)土小說的二重敘述困境[J].浙江學刊,2005(4):115-122.
[2]郜元寶.論閻連科的“世界”[J].文學評論.2001(1):42-51.
[3]陶少鴻.大地芬芳[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陶東風.論后革命時期的革命書寫[J].當代文壇,2008(1):7-13.
[5]哈維爾.故事與極權主義·哈維爾文集[DB/OL].(2003 -11 -18).http://www.hcclib.net/online/76/index.htm.
[6]周作人.地方與文藝[M]//周作人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303.
[7]柄谷行人.日本現(xiàn)代文學的起源[M].趙京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