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佳擇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江蘇淮安 223300)
欲研究目錄,先要明其詞義?!澳夸洝笔且粋€復合詞,目字的本義是眼目,用以標識復數(shù)。錄的繁體字為“録”,原指刻木聲,引申為記錄。而在目錄學中,目指一書篇名或者群書書名,錄指敘錄,內(nèi)容提要[1]。通過對目錄的比對研究,可知典籍歷代的存佚狀況。
在我國,目錄有2000多年歷史,早期代表如《七略》、《漢書·藝文志》、阮孝緒《七錄》等皆六分法。四分之法始于晉朝荀勗《中經(jīng)新簿》。此書分群書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古諸子等,丙部史記舊事等,丁部詩賦等。比之前法,則因《史記》之后,各種官私史書層出不窮,而六朝因國土分裂,諸國林立,各種正史、私史、霸史汗牛充棟,而又多半繼承的是太史公的傳統(tǒng)而非為儒家春秋,因而將之析出單分一類,而春秋則歸入甲部六藝中。編者另一重大舉措是將兵書、術數(shù)、方技與諸子統(tǒng)編為一部,不再單列。這是后世經(jīng)史子集的雛形。其后李充《元帝四部書目》則對荀勗類目進行調(diào)序,丙部史記舊事類移至乙部諸子類前,自此以后,經(jīng)史子集的排列次序就被固定下來,直到今日。
二十四史中第一部采用四部分類法的是《隋書·經(jīng)籍志》,《隋志》明確將群書分為四部,但未列四部經(jīng)史子集類名,而是總而分之55篇,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2]。
到《舊唐志》中,始有經(jīng)史之目名,并為后代不斷延續(xù)下去。在此之后,文獻分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的形式便基本不再變化,但是下轄二級子目的分合,則仍在不斷變化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劃分樣板。
備載中國古籍目錄最為完善的,是《宋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以《千頃》為藍本的《明史·藝文志》,歷史上最大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的提要《四庫總目》以及反映有清一代學術成績的《清史稿·藝文志》。下面我們就將以上著作經(jīng)史子集分目仔細進行比對,再附之以官修《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等宋代三大私人目錄及明初重要官方目錄《文淵閣書目》,查其異同,知其分合,以便管中窺豹,略窺中古以來目錄著作二級目錄分類的變遷。
《宋志》即《宋史·藝文志》,編撰于元順帝至正年間,共八卷四部四十四小類,其中經(jīng)部十,史部十三,子部十七,集部四類。
《千頃志》,清初黃虞稷撰,凡32卷收書萬八千種,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51小類,其中經(jīng)部十二,史部十八,子部十三,集部八類。
《明志》,即《明史·藝文志》,成于乾隆四年,修撰凡歷康雍乾三世,乃黃氏以其《千頃志》為藍本,刪削而先成《明史·藝文志稿》,史臣王鴻緒據(jù)此而成《明史稿·藝文志》,乾隆年間張廷玉等則依此撰成《明史·藝文志》?!吨尽贩菜木?,35目,收書僅四千七百余種,為《千頃志》之三分之一。其中經(jīng)部十類,史部十類,子類十二,集部三類。
《四庫提要》為我國歷史上最大類書《四庫全書》的目錄,約成書于乾隆五十四年后,亦即四庫編成之后約九年。共200卷,著錄書籍10 254種,172 860卷,其中存目6 793部,93 551卷。二級子目四十四類,其中經(jīng)部十類,史部十五,子部十四,集部五類。
《清史稿·藝文志》。《清史稿》開撰于清朝既亡之初,趙爾巽等撰著,民國十七年乃成初稿?!肚逯尽放c《明志》類似,只收有清一代著述。凡依四部分四卷,小目四十五,其中經(jīng)部十類,史部十六,子部十四,集部五類。
詳目如下:
宋志
經(jīng)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經(jīng)解、小學
史部:正史、編年、別史、史抄、故事、職官、傳記、儀注、刑法、目錄、譜牒、地理、霸史
子部:儒、道(附釋道)、法、名、墨、縱橫、農(nóng)、雜、小說、天文、五行、蓍龜、歷算、兵書、雜藝、類事、醫(yī)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文史
千頃志
經(jīng)部:易、書、三禮、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孟子、經(jīng)解、四書、小學(附算學)
史部:國史、正史、通史、編年、別史、霸史、史學、史抄、地理、職官、典故、時令、食貨、儀注、政刑、傳記、譜系、簿錄
子部:儒、雜、農(nóng)、兵、小說、天文、歷數(shù)、五行、醫(yī)、藝、類書、釋、道
集部:別集、制誥、表奏、騷賦、總集、文史、制藝、詞曲
明志
經(jīng)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諸經(jīng)、四書、小學
史部:正史(附編年)、雜史、史抄、故事、儀注、譜牒、職官、刑法、傳記、地理
子部:儒、雜、農(nóng)、小說、兵、天文、歷數(shù)、五行、醫(yī)(含藝)、類書、釋、道集部:別集、總集、文史
四庫總目
經(jīng)部:易、書詩、禮、春秋、孝經(jīng)、五經(jīng)總義、四書、樂、小學
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抄、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子部:儒、兵、法、農(nóng)、醫(yī)、天算、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類書、小說、釋、道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詞曲、詩文評
清志
經(jīng)部:易、書、詩、禮、春秋、孝經(jīng)、五經(jīng)總義、四書、樂、小學
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抄、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金石
子部:儒、兵、法、農(nóng)、醫(yī)、天算、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類書、小說、釋、道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詞曲、詩文評
《宋志》乃是中古時期現(xiàn)存的第一部大型目錄,其所秉承為兩宋幾部重要目錄。即《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和《崇文總目》。
《崇文總目》修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乃仿唐代《開元群書四部錄》,編列書目。至慶歷元年七月成書60卷,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家書目?!犊偰俊吠啊端逯尽?,亦是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45小類,收書30 669卷。《隋志》道經(jīng)佛經(jīng)兩部并入子部,是為道書、釋書兩小類。集部無楚辭,凡多一文史類,以收歷代詩文評論等。
《郡齋讀書志》是有宋第一部私家書目。產(chǎn)生于南宋初,被認為受到《崇文目》的很大影響。我們也可以作一個比照,《讀書志》同樣是45小類,內(nèi)容大體相同,唯,《崇文總目》中算術、卜筮、天文占術、歷數(shù)等四小類被合并為天文、星歷兩類;史部增一史評,集部文史改稱文說。
《直齋書錄解題》則是又一部宋朝私家書錄,為陳振孫撰。陳書共分四錄五十三類,較前人有所變化的是將孟子析出子部儒家,升入經(jīng)部,與《論語》合為語孟類。其目前解題曰:“……今國家設科取士,《語》、《孟》并列為經(jīng),而程氏諸儒訓解二書常相表里,故今合為一類?!笨梢哉f孟子之升格為經(jīng),與南宋時期理學的興盛是有著脫不開的關系的。
(一)《宋志》經(jīng)部分類的復古。
《宋史·藝文志》修撰于元末順帝朝,大約為時一年。從分目上看,本志并未延續(xù)三私家目錄,而是上承《隋志》及兩唐志,其經(jīng)部依舊剝落孟子,只有《論語》孤零一目。這體現(xiàn)了《宋志》編撰者學術上的保守。
元順帝已然是大元的最后一個皇帝,宋史書成不久,他就被朱元璋的起義軍推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岸ㄔ迹髮④娛請D籍致之南京,復詔求四方遺書,設秘書監(jiān)丞,尋改翰林典籍以掌之。”后永樂帝即位,遷都北京,于是在永樂十九年詔將各書自南京取來,于左順門北廊收貯,后又奉旨移貯文淵閣東閣,由館閣重臣三楊等逐一打點清切,編置字號,寫完一本,總名《文淵閣書目》。此書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號,五十櫥。
《文淵閣書目》今厘定為四卷,為非四庫編排法,但其各櫥下分子目名稱倒多與四庫子類相同。共分38類,具體為:
國朝、易、詩、書、春秋、周禮、儀禮、禮記、禮書、樂書、經(jīng)總、四書、性理、經(jīng)濟史、史附、史雜
子書、子雜、雜附
文集、詩詞、類書、韻書、法帖、畫譜諸譜附、政書、刑書、兵法、算法、陰陽、醫(yī)書、農(nóng)圃、道、佛、古今意雜志附、舊志、新志
可以看出,這個并未嚴格按照經(jīng)史子集來區(qū)分。很多應歸于子部或史部的都和集部內(nèi)容混編在一起?!稌俊返牡谝荒繃?,其名自承尤袤,而尤袤國朝乃置入史類,所收本朝史事,而《文淵閣書目》則多收御制文集、詔誥等。難說屬于經(jīng)史子集哪類。三禮被細析為周禮、儀禮、禮記、禮書四類,多了性理一門,專收宋元著名理學家周程朱張諸人理學著作,如《性理大全》、《理學正宗》、《近思錄》、《皇極經(jīng)世》等,以及這些人的語錄如《晦庵語錄》《二程語錄》《張子語錄》等。此一類在歷代官修書目中可謂獨創(chuàng),而后也再沒有繼者。
(二)《文淵閣書目》中《四書》一類的正式確立。
下面重點來談《四書》一目的正式確立。我們知道,南宋時大儒朱熹將《禮記》中《中庸》《大學》抽出和《語》《孟》合并做集解,是謂《四書集注》。四書因而得名??婆e用朱注作為考試內(nèi)容始于元仁宗重開科舉之時(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科舉始。古來無是名也。元邱葵《周禮補亡序》稱圣朝以“六經(jīng)”取士,則當時固以《四書》為一經(jīng)),而朱注真正被高度重視而成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指定教材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而繼任的成祖皇帝又在永樂十二年詔內(nèi)閣楊榮等奉旨纂集《四書大全》三十六卷,自此四書學始而形成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從明到清源源不絕?!段臏Y閣書目》與《大全》編于同時期,因而這一小目的確立是很具有時效性的。目下所收諸書以《四書集注》為首,既網(wǎng)羅了朱熹以來諸人對四書的不同集釋,又將之前歷朝關于語孟的注疏等列之于下,如所收唐人《論語注疏》《孟子注疏》《孟子要義》《論語音義》等。
(三)《千頃堂書目》的經(jīng)部分類法。
清初有影響力的文人多是前明舊民,他們有的恥食周粟,隱居深山,有的走上前臺與當局合作。這是一個各種目錄層出不迭的時代。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千頃堂書目》。
《千頃堂書目》堪稱是明末清初第一大目錄著作,作者利用官私藏書,編成此目,計收有明一代各類著述一萬兩千種,宋元舊著4 000余種。為《明史·藝文志》的藍本?!肚ы曋尽芬浪膸旆诸?,綜上列出,共有51小類,其中經(jīng)部十二類。其分類法大抵同于宋明舊目,當然也有少數(shù)相異處。
在《千頃志》中,延續(xù)《文淵閣目》,仍以“四書”為一類,而卻又以《論語》、《孟子》各為一類;又將解說《大學》、《中庸》者并入《三禮類》中。對此,為《千頃志》撰提要的某學者評道:“經(jīng)部分十一門,既以‘四書’為一類,又以《論語》、《孟子》各為一類;又以說《大學》、《中庸》者入于《三禮類》中,蓋欲略存古例,用意頗深。然明人所說《大學》、《中庸》皆為‘四書’而解,非為《禮記》而解。即《論語》、《孟子》亦因‘四書’而說,非若古人之別為一經(jīng),專門授受。其分合殊為不當?!保?]798從所收具體書名來看,前者有些道理,《志》所收解說《學》《庸》之作大多為依程朱的做的章句,但后者說解孔孟之作則必因四書而說則未必然。如孟子類所收《孟子節(jié)文》獨針對孟氏,而與其他三書未必相干,論語類收孔子世家考訂、孔廟禮樂考訂、孔子闕里考證等書,也與四書無涉。然這個分法也說明了至少在清初,作為一個集合的“四書”,其絕對獨立地位并未完全確立。
后人為《千頃志》撰寫提要時稱“《樂經(jīng)》雖亡,而不置此門,則律呂諸書無所附,其刪除亦未允也”。此說法有誤。事實上樂類并未刪除,而是被合于禮樂一目中。一些解說喪葬、郊祀方法之實用禮書和有關于聲樂的著述大多網(wǎng)羅在此。
《千頃志》比之《宋志》《文淵閣書目》等書,在經(jīng)部的另一個拓展就是于小學類下設立了一個算學分部。我們知道,晚明是一個很開放的社會,大批天主教士來華,為中國帶來了許多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成果。這在《千頃志》里也有反映,本類中已列出李之藻同文算指通編八卷,又前編二卷、利瑪竇幾何原本六卷、鄭世子載堉嘉量算經(jīng)三卷、艾儒略幾何要法四卷等幾種西方算學書。但算學與小學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雖然兩者都屬推理之學。今合為一類并列入經(jīng)部實在有些不妥,按照舊例算作子部術數(shù)才是比較合適的。
(四)《明志》對《千頃志》的刪減與《四庫》的因襲。
《明志》即《明史·藝文志》,修成于乾隆四年,是在黃氏以《千頃志》為藍本所修《明史·藝文志稿》的基礎上大幅度刪削而成的,《千頃志》中所收多達一萬二千種明人著述被刪為4 000多種,即三分之一,合并為經(jīng)史子集四卷,同時對四部下子目亦有大的合并歸類。
我們看到《千頃志》的51個小目被合并為35目,少去三分之一多,具體來看,經(jīng)部十二類變成十類,表現(xiàn)為語孟兩類因與《四書》類外延多有重疊而被《明史》史臣取締,經(jīng)解類換名稱諸經(jīng),三禮還簡約稱禮,禮樂還復稱樂,然其內(nèi)涵外延、所收書籍類型并未有太大變化。
《四庫全書》與《明志》同為乾隆年間撰成,然而《四庫總目》成于五十四年,距《明史》塵埃落定,已有足足50年。整個乾隆一朝,是經(jīng)子學術極盛的時期,歷史上有名的乾嘉學派在此時代達到巔峰。各種小學、經(jīng)學、史學著作汗牛充棟。因而,《四庫全書》這樣一部具有總結意義的大型類書可說是呼之欲出?!端膸臁贩彩諘? 000余種,包括存目則有9 000多種,三萬六千冊,字數(shù)可以億來計?!端膸炜偰刻嵋窞樗膸炜傋牍偌o昀編成,共200卷,分目情況以上已述。經(jīng)部一類仍分十部,子目名稱亦無改變,只是諸經(jīng)類被更名為五經(jīng)總義,這個概類名稱更詳明,因眾所周知歷人治經(jīng),名曰十三,實詳治者,有五而已。
《四庫總目》堪稱歷代目錄著作的范本暨集大成之作,成于民國初的《清史稿·藝文志》,其類目劃分亦基本全盤繼承了《四庫》的體系,沒有明顯變動,具體在經(jīng)部上,還是只分十類,其具體名稱也未有一字改變。
(一)《千頃堂書目》史部的子目的增添。
相較過去目錄而言,《千頃志》的史部變動較大,比之《宋志》凡多開辟了國史、通史、時令、史學、食貨五目。
國史類,乃沿襲《文淵閣書目》,將明史相關的書目單辟一類,以備本朝修史之用。這一目中所收書不多,以明朝諸帝實錄為主。內(nèi)容大體同于前《讀書志》《解題》《總目》中的實錄,起居注一類,只是將之前移為史部第一類再另增帝王圣訓等書而已。
通史類,顧名思義,是時間上跨越數(shù)個朝代的史書,如《史記》,乃與斷代史相對。自《漢書》開辟了斷代史的傳統(tǒng)后,歷朝歷代官私史書皆以紀一朝一代為己任,如《資治通鑒》等通史則可知寥寥?!肚ы曋尽防锿ㄊ芬荒恳仓皇珍浟擞忻饕淮繒?,且未收宋元舊史。所收有唐順之《史纂左編》、邵經(jīng)邦《宏簡錄》及《學史會同》,鄭郊《史統(tǒng)》、楊寅冬《歷代史匯》等書。其中邵氏《簡錄》乃繼鄭樵《通志》之后,起唐五代迄宋遼金合五史為一,正前史之踳駁,刪其繁蕪而作,這些書大多成就平庸,很多在作者那個時代就有了殘缺,今日更大多已不得見。
史學類,列明及宋元對《通鑒綱目》等史著的闡釋發(fā)微及一些史考史解等。同于前《郡齋》等之史評類。
時令類,乃多因《禮記·月令》而作闡釋,例月令通纂、月令通考等。
食貨類,與歷史食貨志含義范疇大同小異,食者,百姓之所食,貨者,寶物,器用。因有明一代鹽業(yè)盛極一時,在這個皇朝的經(jīng)濟與文化上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本類詳列各時鹽政通例、辦法及鹽運通志等。器物類則列花譜石譜硯譜印章劍器等。
(三)《明志》對《千頃目》史部子目的大幅度刪削。
前面已述,《明志》大量刪削了《千頃志》的二級子目,其中尤以史家類為最,由18個門類只剩下10個,少了將近一半:國史(實錄)、編年、通史統(tǒng)歸于正史;別史、霸史并入雜史;史學并入史抄;時令食貨取消,典故恢復為故事,譜系、簿錄并為譜牒。
篇幅所限,很多收書很少的子目確應刪除,有些相互之間多有包含的小目也是應歸并一類。比如將國史、編年、通史合并入正史,既然早已改朝換代,又已修完前朝史,那么國史這一目也就沒有了保留的意義,編年等很多也是官史,故也應列入正史。別史霸史都是野史,歸并一類理所當然,史學史抄內(nèi)涵互相包含,故合之一類,時令食貨收書寥寥,且不重要,故也可以刪去。
(四)《四庫總目》的史部分類。
史部則有十五目,比《明志》多出5目,比《千頃志》則少了3目。編年析出正史,又多了紀事本末一目,詔令奏議合為一目,自集部移入本部,別史、時令恢復,簿錄更名目錄,史學改稱史評,霸史改稱載記。
其所增所改諸目,其中紀事本末一類,四庫提要如此敘其名稱來由:
古之史策,編年而已,周以前無異軌也。司馬遷作《史記》,遂有紀傳一體,唐以前亦無異軌也。至宋袁樞,以《通鑒》舊文,每事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詳敘其始終,命曰《紀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體……遂于二體之外,別立一家。今亦以類區(qū)分,使自為門目。凡一書備諸事之本末,與一書具一事之本末者,總匯于此。
紀事本末是結合了紀傳體和編年體的優(yōu)點而避開了它們的缺點,顧名思義,紀事,即是以歷史大事為經(jīng)緯,原其本,敘其終。①見《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九,史部五。
宋代凡收《通鑒紀事本末》等四部,余皆為明清兩代人所為。代表為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多述臨近朝代,亦有述上古如《左傳紀事本末》等。
載記,此名源于《晉書》,記錄五胡十六國各國一代史事,與《國語》類,以往目錄多稱之曰霸史,霸者,一方之霸主也。提要中詳盡解釋了命名緣由:
五馬南浮,中原紛擾。偏方割據(jù),各設史官。其事跡亦不容泯滅,故阮孝緒作《七錄》,“偽史”立焉。《隋志》改稱“霸史”,《文獻通考》則兼用二名。然年祀綿邈,文籍散佚,當時僭撰,久已無存。存于今者,大抵后人追記而已。曰“霸”曰“偽”,皆非其實也。案《后漢書·班固傳》,稱撰平林、新市、公孫述事為《載記》。《史通》亦稱平林、下江諸人,《東觀》列為《載記》。又《晉書》附敘十六國,亦云《載記》。是實立乎中朝,以敘述列國之名。今采錄《吳越春秋》以下,述偏方僭亂遺跡者,準《東觀漢記》、《晉書》之例,總題曰《載記》,于義為允。②見《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六,史部第二十二。
史評,即史傳點評、考辯、注疏等。提要云:
《春秋》筆削,議而不辨。其后三傳異詞?!妒酚洝纷詾樾蛸潱灾局?。而先黃老,后六經(jīng),退處士,進奸雄,班固復異議焉。此史論所以繁也。其中考辨史體,如劉知幾、倪思諸書,非博覽精思,不能成帙,故作者差稀。至于品騭舊聞,抨彈往跡,則才番史略,即可成文。此是彼非,互滋簧鼓,故其書動至汗?!疏︻悈采?,亦惟此一類為甚……以古來著錄,舊有此門,擇其篤實近理者,酌錄數(shù)家,用備體裁云爾。③見《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八,史部第四十四。
此前已有述。其后《清志》沿襲本書十五類分法,無變更。
(一)《宋志》、《千頃堂書目》與《明志》中諸子百家的歸并。
在《宋史·藝文志》中,整理者將佛經(jīng)與道藏悉數(shù)歸于子部道家類。這是個極其荒謬的舉措。首先先秦道家和東漢始開創(chuàng)的道教并不是一碼事,道教實際上只是借用了幾部道家的經(jīng)典,其實整個思想體系是完全不同于先秦的。比如說先秦道家主張消極遁世,清靜無為,無欲無求。而道教則提出肉身成仙,認為教徒可以享受人間富貴,只要一心向道。因而斷不應將兩者混為一談。至于佛家,與道家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安能合為一類?
而《千頃堂書目》在子部分類上,也有大的舉措: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在于諸子中名家墨家法家縱橫家悉數(shù)被歸入雜家類,蓋因其傳述者稀,遺編無幾,故作者以為并之可也。這樣分類自是精簡,但是卻模糊了諸子百家的脈絡源頭,歷觀諸藏書志,即使單類所收著述再少,也要各分一類,不做合并。這無疑比《千頃志》要科學?!端沃尽返妮辇旑愒谶@里亦被取消,蓍龜,即卜筮,乃迷信之流,歷代書志皆有此目,《百川書志》甚至要稱之為卜筮家。佛道本是水火不容的,《宋志》分為一類,并附先秦道家之下實不科學,因而備受爭議。前面我已述之甚備故此不需多贅。佛道在本志中被重新析成兩門,此分法為后代所延續(xù)。
在《明志》中,子部分類仍沿《千頃志》體系,有所不同的是醫(yī)書與藝術合二為一。這真是繼《宋志》合并佛道之后又一個十足愚蠢的分類舉措。這兩者并無一點同類項可合并,不知史臣何以強行歸并?
(二)《四庫總目》對前人分類方法的糾偏。
《總目》中子部移《千頃》史部譜系為譜錄,藝術、法家分別從醫(yī)書、雜家類中分出,并去除了五行類——這是繼《千頃志》刪除蓍龜類后又一個科學舉措。詳細道之,子部中諸子家學說,名家無人問津,墨家間有《間詁》之作,已絕難獨撐一目,故而沿襲舊法,并入雜家,而法家尚有少數(shù)讀解《商》《管》《韓子》之作,為作注疏等解,因而獨列一類,不與其他混一。法家類包括存目收書共27種,除了讀解以上經(jīng)典之外,宋人宋慈的《洗冤集錄》等斷獄刑法之書亦附焉。
醫(yī)家附于藝術類本就不成體統(tǒng),正當析出,五行之說本盡荒誕,又有偽書混雜,雖然是自漢以來就為人偏重,集集皆有此目,但隨時代發(fā)展,也漸漸趨于消無。因而刪去此目,是也。
(三)《清史·藝文志》的增目。
《清志》全沿《四庫》法,唯子部凡多金石一目耳。清朝乾嘉間,諸學派復興,金石學乃其中一門重要學問,上承宋人趙明誠《金石錄》而又多有建樹。所考主要為歷朝碑帖、鐘鼎、器物、石刻等,晚期又兼及甲骨。是乃學者踏遍四方甚至遠之域外尋到,萃編成目錄以志。較有代表性的,金石總類,有畢沅的《關中金石記》八卷、《中州金石志》五卷、洪亮吉《登封金石志》、陸心源《吳興金石志》、翁方綱《兩漢金石志》;碑帖類,有錢大昕編《天一閣碑目》十卷、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等。
(一)《千頃堂書目》在集部上的創(chuàng)新。
《千頃目》中集部凡增制誥、表奏、制藝、詞曲四類。制誥即《直齋書錄解題》史部詔令一類,為皇帝的詔書等,表奏為大臣的奏稿,此前書目大多未收此類。這里增制誥和表奏,和史部增國史一目其目的類似,是為了編修史書的方便,當然,也是因為有明一代制誥和奏章中也確實有些較有特色、出類拔萃的文章,制誥類有名的比如朱元璋之大誥,比如夏言高拱申時行諸位首輔的代圣誥文,表奏類比如明朝名臣于謙、楊一清、沈一貫、李三才、王錫爵等人的尺牘、奏疏等,或文采飛揚,或言辭懇切,各具一格,因而悉數(shù)網(wǎng)羅入內(nèi)。
制藝類。制藝是明朝獨創(chuàng)的一種文體,所謂八比之文,亦稱時文,就是通俗所稱的八股文。八股文規(guī)定于洪武初,成化年間正式定型,作為科舉考試的必測文體延續(xù)了近500年,直到清末方才廢除。清初八比之文盛極一時,因而作者將制藝第一次作為一個新的門類,納入了《千頃志》中。這也是整個目錄史上的獨一份——至少是四部分類目錄史上。此后可見的任何官私書目中,都再不見有錄。后人對黃氏此舉也頗有批評,比如為本志作序的清儒杭世駿就認為:
《制舉》一門可以不立。明以八比取士,工是技者隸首不能窮其數(shù)。即一日之中,伸紙搦管而作者,不知其幾億萬篇。其不久而化為故紙敗燼者,又不知其幾億萬篇。其生其滅,如煙云之變現(xiàn)、泡沫之聚散。虞稷乃徒據(jù)所見而列之,不亦傎耶?[3]797
應該說,這種批評是很中肯,很一針見血的。八股不過是試舉的一塊敲門磚,就是在它風靡一朝的時候,也是不該登上大雅之堂,與名賢詩文并列的。很多著名時文家在此上也頗有自知之明,如清人方苞。
八股文對于明清二朝的危害想必大家都是知悉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概抹殺它的價值。實際上八股文不只是些僵硬死板的東西,其中也有少數(shù)優(yōu)秀之作,比如選入本集的明大學士于謙、高拱、張居正等的時文,如唐宋派代表人物茅坤、歸有光等人的作品就堪稱上乘之作,其出言鞭辟入里,與他們文集中的正經(jīng)文章相比也并不遜色。而且,作為特定時代的可參史料,這一門類還是頗有存在的價值的。
詞曲類所收為宋元明詞集和小令集,亦有九宮曲譜等。前者代表如宋人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姜夔等人詞集樂府集,明朝楊基、高啟、李開先、楊慎等人詞集,三朝一些有名的詞選如周密《絕妙好詞》、毛晉《六十家詞》、顧從敬《草堂詩余》等,曲類所收相對較少,有詞曲合集《陽春白雪集》,元代散曲家僅有喬吉、張可久兩人入選,他如關馬鄭白皆無集錄;明人散曲入選較多,如王九思、康海、李開先、梁辰魚等家。聲譜類則有《南呂九宮譜》《太和正音譜》等。歷代文人都以為詞曲乃小道,不登大雅,曲類尤其等而下之,為下里巴人之作耳。作者能夠?qū)Υ俗銐蛑匾曇灾辆幦霑?,確是難能可貴的。
(三)《明志》對集部的大刪減。
在《明志》四部中,集部被刪得最多,八目被刪了五目。楚騷乃文體名詞,依理當附總集別集之下,然而自《隋書·經(jīng)籍志》以來,歷代皆即將之別分一目,后之《四庫》也是如此,明史將其分類取消明顯是欠缺對于學術脈絡延續(xù)的考慮。制藝、表奏、制誥屬新分類,將其列名頗有爭議,存目且不多,刪之也可也,唯詞曲一門歷來目為小道,黃氏慧眼存之于集部,堪稱學術一巨大進步,而《明志》刪卻之,則又回歸《宋志》舊路了,此是其保守之處。
(四)《四庫總目》的復舊。
在《四庫總目》中集部共分五目,其變文史名為詩文評、楚辭,詞曲兩目還復《千頃》之舊類。
詩文評,即《崇文總目》文史類,《讀書志》文說類,其意概皆不甚明,今改稱詩文評,正能囊括目錄下之書也。
其后《清志》分目亦全盤沿用四庫,可見其分類方法對后世學人的重大影響。
總體來看,中國的圖書典籍分類自秦漢至今,走過了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六朝隋唐之際四分法興起則是最重要的一次大變革。在此之后從宋元到明清,大類不稍變,唯有二類細目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較大。這體現(xiàn)在一些類目的合并,比如《千頃志》《明志》中名墨法諸子合為雜家;還體現(xiàn)在一些類目的新增,如創(chuàng)始于宋朝的紀事本末;創(chuàng)始在宋朝,大成于明朝的四書研究;直到明朝才引起重視的詞曲;有明一代獨創(chuàng)的文體八股時文,甚至直到近代才引起文人真正注意的戲曲、小說等。在這里我們已經(jīng)都進行了深入透辟的分析。
[1]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M].濟南:齊魯書社,1988.
[2] 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七:隋書經(jīng)籍志[M]//簡體字本二十六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劉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