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晶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150080)
在瑞吉歐,0~6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財政撥款[1]。教育家和幼兒家長、社區(qū)居民們也為小鎮(zhèn)幼兒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據(jù)美國《新聞周刊》報道,學齡前學校首推瑞吉歐的學前教育機構,并稱其為“全世界最好的學前班”。
從課程模式來看,幼兒園采用幾乎容納了近代所有國內外幼教課程模式。使用最為廣泛的應屬正在逐步開放中的傳統(tǒng)幼教課程,還有常見的課程模式,如蒙特梭利、奧爾夫音樂、加德納多元智能、瑞吉歐的方案課程。有實力、理念先進的幼兒園紛紛開發(fā)園本課程,在園教師自己研發(fā)適合本園的課程模式,并結合專家指導在園進行。幼兒園現(xiàn)行課程也秉承《綱要》的精神,在“整合課程”、“生活課程”、“活動課程”等諸多新課程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我國幼兒園的課程開發(fā)與編制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和多元化態(tài)勢[2]。
(一)兒童觀之沖擊
Philip Aries在《童年的世紀》中宣稱“中古世紀社會中,兒童的觀念并不存在”,“兒童是被發(fā)現(xiàn)”[3]。盧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兒童本位”的兒童觀,他指出,兒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他們有獨特的看法、感情和想法,兒童是真正意義的人,具有獨立的價值。20世紀“進步主義”教育家Dewey認為兒童是具有獨特生理和心理結構的人。在教育上,他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觀。方案教學倡導“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教師把孩子看做是一個獨立、主動、有能力并富于表現(xiàn)力的個體。幼兒被認為是有能力,有專長的,能夠獨立操作活動,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并能判斷自己的成功,在必要的時候能與其他幼兒討論、合作解決問題。他們是方案中的主人,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想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兒童有別于成人,但兩者在人生的歷程中卻呈現(xiàn)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兒童從出生之時,就被預設為必將成為成人。這種觀念導致兒童被視為依附于成人的寄生體,而無須專屬的世界。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兒童觀帶有一種強烈的“目的性”,幼兒的意義在于將來變成“有用”的成人,而非對“快樂的”、“幸福的”人生的主動追求。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求以儒家思想為教育之典范,要求幼兒從小“恭敬長者”。對師長的百分恭敬使得學生對師長的錯誤也要聽從,也就養(yǎng)成了“聽話”的性格。中國古代“兒童觀”也強調對幼兒的約束、管教,認為幼兒是由成人塑造而成的,這樣的兒童觀也影響著千百年的幼兒教育。
(二)教師觀之沖擊
方案教學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教師觀的意義。在方案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是課堂紀律的維持者和管理者,也不是承擔保育工作的阿姨或保姆,而是以專業(yè)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方案主題產(chǎn)生之初,教師發(fā)現(xiàn)某一項目是幼兒有興趣又有教育價值的;活動的設計、準備、產(chǎn)生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合作伙伴,又是活動方向的決策者和學習資源的提供者;活動評價時,教師又扮演著欣賞者、評價者的角色。對于教師來說,重要的不是彈、唱、畫、跳的技能,而是如何去觀察、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找到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方法和途徑。
中國歷代以“成人營造孩子”的觀念造就了學生“尊師”、“嚴師”甚至是“懼師”傳統(tǒng)。孩子是成人營造的,成人是孩子的發(fā)言人。中國歷代的教育家也多主張走嚴格的路線,成人在幼兒面前要有必要的威嚴,教師最好不茍言笑,板起面孔,免得教訓時,學生不會產(chǎn)生敬畏和順服。
然而,近世之教師觀已有很大改觀,教師嚴厲的形象也有所松動,但古代教師的形象又無法徹底顛覆。師幼對話往往是以教師發(fā)問、幼兒回答的方式進行,教師活動計劃、所提問題是提前設計好、面向全體幼兒的,個別談話機會很少,而且也常是表面層次的,與幼兒深層次溝通的機會極少。學習方案教學,我們要思考的是教師應關注如何轉變傳統(tǒng)角色,蹲下來與幼兒交談,如何接住孩子丟過來的球,形成合作式的師幼關系。
(三)教育觀之沖擊
方案教學的教育觀強調幼兒主動地建構知識。學習不是成人的直接灌輸,而是經(jīng)由日常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以及計劃、觀點整合與抽象化等心理的行動所創(chuàng)造。方案教學也重視兒童在互動、合作中習得知識,如團體討論、小組探索、作品展示等等。幼兒的表達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可以使用繪畫、書寫、表演、泥塑等多種方式,教師也鼓勵幼兒使用藝術的形式來自我表達。
而不同的社會脈絡,擁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這些文化的隱性層面,也影響著該社會的教育觀。華人世界自古以來對于知識的學習即尤為重視,流傳至今形成以“智育”為主的教育觀。當時之幼童,其他一切的心智活動都不值得重視,唯一重視的是讀書寫字,而士族長輩的態(tài)度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推動著一個階層弟子日后發(fā)展之方向,也在其他社群之間營造鼓勵著一種特別的幼教模式與童年經(jīng)驗。這種對于子弟讀書所進行的投資與關注奠定了中國人重視讀書學習的傳統(tǒng),對子弟之特定期許的教育觀也影響著現(xiàn)代家庭、學校及社會。學習瑞吉歐方案教學時,我們的文化能否認可其靈活的教育方式,幼兒能否適應多種表達形式等仍需實踐的考驗。
(一)中國幼教轉型期間的機會
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轉型的階段,社會的轉型給教育轉型帶來了機會。幼兒園數(shù)、在園幼兒數(shù)、幼兒園園長和教師數(shù)均有增加。2009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3.82萬所,比上年增加0.45萬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2 657.81萬人,比上年增加182.85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112.78萬人,比上年增加9.58萬人[4]?!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要求,積極發(fā)展學前教育,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入園難”問題,滿足適齡兒童入園需求,促進學前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幼兒教育亟待吸收新鮮的養(yǎng)分,借由轉機之時,努力抓住改革的機會,以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和課程模式,認真比較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差異,思考自身文化之優(yōu)勢。
(二)從《綱要》看方案教學在中國的適宜性
1.《綱要》提出新的師幼關系
《綱要》把教師角色定位于:“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边@是一種新型的師幼關系,體現(xiàn)了以交往為中介的辯證教育主體觀。從《綱要》的規(guī)定中可以看到,中國幼兒教育觀已經(jīng)由“教師主體”轉變?yōu)椤坝變褐黧w”,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教師角色與方案教學對教師角色的闡釋有不謀而合之默契。有了師幼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關系,方案教學在中國幼兒園的實行就有了前提和基礎。
2.《綱要》中豐富的學習內容
《綱要》強調:“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方面的內容都應發(fā)展幼兒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對于這五個領域的學習內容,《綱要》只是提供了“目標”、“內容與要求”和“指導要點”,給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大的發(fā)揮空間,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五大領域科學地關照到幼兒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不必每天讀書識字,幼兒好動愛玩的天性才得以恢復,各種天賦的能力也得以展示。豐富的學習內容可以較好地配合方案教學的“主題”,方案教學中幼兒經(jīng)常會依據(jù)興趣發(fā)展主題。有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幼兒便有主動學習的動力去探索、研究。在活動中,幼兒既學習了《綱要》的學習內容,又達到了方案教學的目標。
3.《綱要》中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之合作關系
方案教學視家長和社區(qū)為合作伙伴,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成了教學過程中的理所當然。幼兒教育在瑞吉歐被視為社區(qū)的責任,因此幼兒就讀的學校就視為全鎮(zhèn)計劃中的一部分。家長不是消極被動的受動者,而是參與者與領導者,掌握著孩子所在學校以及孩子的未來,這種管理方式能夠適應文化和社會的變遷,促進兒童、家庭和社區(qū)的互動與交流,發(fā)揮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的作用,有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毖芯拷Y果顯示,家長參與率在80%以上的,其幼兒發(fā)展水平大部分處于中、高層;家長參與率處于60% ~80%之間的,其幼兒發(fā)展水平處于中、高層的比例人數(shù)遠比前者低;家長參與率在60%以下的,其幼兒發(fā)展處于中、高層的比例人數(shù)則更低,相反,處于低層的人數(shù)明顯增多??梢姡龠M幼兒健康良好發(fā)展,加強家園聯(lián)系合作,推進家園共育有其重要性。
[1]袁愛玲.當代學前課程發(fā)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7.
[2]丁海東.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編制主導原則與教材文本特點分析及實施建議[J].學前教育研究,2010,(9).
[3]Colin Heywood.孩子的歷史[M].黃煜文,譯.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
[4]教育部.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files/moe/s4965/201012/11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