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媛媛
(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上海200083)
20世紀60年代中期,面臨精神文化領域的重大轉(zhuǎn)折,以及整個哲學﹑文藝思潮急劇地政治化,“文體批評派”理論漸漸陷入了絕境,時代在呼喚著新美學。此時,康士坦茨學派青年理論家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學”理論。他批判了過去種種文學研究中把文學與社會歷史﹑對文學的美學思想與歷史思考對立起來和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姚斯認為,文學既有著自身獨立的審美特質(zhì)和形式的演變,又同時與“一般歷史”,即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史的發(fā)展休戚相關,并受制于“一般歷史”的進程。要將這兩者聯(lián)系起來,就必須從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多重交互作用來考察文學的歷史發(fā)展。無論是批評家、作者,還是文學史家,在他們對文學的反映關系變成再生產(chǎn)之前,也都是最早的讀者。文學“事實”不僅包括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作家創(chuàng)作的特性和意圖,還包括作品對讀者的影響與效果[1]54-59。在姚斯看來,文學是生產(chǎn)與接受的辯證過程。“只有當作品的連續(xù)性不僅通過生產(chǎn)主體,而且通過消費主體,即通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diào)節(jié)時,文學藝術才能獲得具有過程性特征的歷史?!保?]339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讀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
接受美學突出了讀者的重要地位。姚斯認為:第一,文學史是效果與接受的歷史,即“讀者的文學史”。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是為讀者而創(chuàng)作的。第二,文學的社會功能應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加以探討。文學作品首先會喚起讀者由傳統(tǒng)的流派﹑風格或形式而形成的期待視野,即在具體閱讀中,讀者對作品的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之后,這種期待會隨著讀者的閱讀一步步地被破壞[2]19-30。讀者會把原先的視野與眼前作品所體現(xiàn)的新視野進行對比,原先的視野就會被“更動,修正,改變或甚至干脆重新制作”[3],新舊視野最終會達到一種“視野的交融”[2]347。閱讀經(jīng)驗能幫助讀者從一種生活實踐的適應﹑偏見和困境中解脫出來,讀者“從閱讀中獲得的經(jīng)驗進入他生活實踐的期待視野,修正他對于世界的理解并且反過來作用于他的社會行為”[1]62,從而實現(xiàn)文學的社會功能。
《小紅帽》是許多成年人熟悉的一則童話,也是他們常常念給孩子們聽的床邊故事,小紅帽是童年天真無邪的象征。然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數(shù)百年前,《小紅帽》曾是成年人之間流傳的色情故事。它經(jīng)歷了許多不同版本的演變,故事中的幾個主要角色和寓意一直在隨著時代而變遷[4]3-5。從姚斯接受美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則童話的演繹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對該題材的不同接受,反映了讀者原有的期待視野被打破,并建立新的期待視野的歷史過程,從讀者接受的角度體現(xiàn)了文學的社會功能。本文在此選擇了《小紅帽》法語版﹑格林兄弟德語版以及20世紀70年代女性運動時期的版本作為考察對象。
根據(jù)民俗學者的研究,《小紅帽》源自人們圍在火堆旁傳講的民間故事。1697年法國藝術家,隨筆作家,法國學士院成員佩羅(Charles Perrault)將這個帶有色情內(nèi)容的口傳故事編寫為童話,收入在《附道德訓誡的古代故事》一書中。17世紀法國的童話并非是為兒童所寫,而是流傳在成人之間﹑往往帶有色情內(nèi)容的一種故事體裁[4]10。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取決于期待視野與作品間的距離。距離越小﹑越能滿足流行趣味的作品越接近“通俗”藝術或娛樂藝術,因為這樣的作品不能或很少能使讀者產(chǎn)生“視野的變化”[2]31-32。而佩羅所寫的《小紅帽》并未迎合當時法國讀者的流行趣味,而是去除了口傳故事中的色情內(nèi)容。故事中的小紅帽因天真無邪,不知道與野狼交談的危險,最終被野狼誘騙而喪失生命。
接受美學將倫理學領域內(nèi)文學與讀者間的關系看做是一種“對道德反映的召喚”。文學“在倫理學領域里的社會功能,是根據(jù)接受美學在疑問與回答﹑問題與解決上所采取的相同方式加以掌握的”[2]51。佩羅打破了讀者對童話所熟知的審美形式,以小紅帽的悲劇向讀者提出了問題:“小紅帽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或從中應吸取的教訓是什么?”
從17世紀開始,沙龍這種貴族﹑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的社會聚會在巴黎興起,成為了當時文學界,藝術界和語言界神圣的殿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沙龍促進了法國詩歌和小說的繁榮,同時也帶動了一些關于愛情﹑兩性的論戰(zhàn)。沙龍培養(yǎng)出的“女性主義者”們倡導愛情和婚姻自由,要求法律賦予女人權利,自行決定婚姻和生育問題。然而在17世紀的法國,中上層社會的婦女在家庭中仍處于從屬地位,姑娘們到了14歲就要出嫁。她們的婚姻往往是“錢袋與錢袋的結(jié)合”,由父母出于對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的考慮作出安排。女子的貞操是買賣婚姻中的籌碼。根據(jù)門第的高低﹑嫁妝的多少,姑娘們要與門戶相當或社會地位相當﹑但卻從未見過面的男子成婚。不服從者將被送入修道院[5]。結(jié)婚后,生育小孩也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橐觥白钪饕哪康氖菫閲?guī)韲?,為教會帶來孩子,為天堂帶來居民”?]。女性主義者們爭取自身權利的要求顯然與當時法國宮廷的道德觀背道而馳。
身為法國皇室官僚的佩羅致力于維護“法國封建貴族的倫理秩序”[7],其創(chuàng)作的目的實則在于以《小紅帽》來闡述和捍衛(wèi)當時法國官方的道德觀。他在童話后附上了一段題為《教訓》的短評:“小女孩……永遠不要信賴陌生朋友;……野狼可能用各種偽裝,潛伏在你周圍,它們可能變得英俊﹑和藹,愉悅或迷人——當心!……最甜的舌頭往往帶有最銳利的牙齒!”[4]5在這里,文本向讀者所提出的問題得到了解答:妙齡少女們參加沙龍聚會時一定要警惕被“野狼”勾引的危險,保持貞潔。在佩羅筆下,《小紅帽》成為了一則寓有道德訓誡的故事。
1812年格林兄弟編撰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中問世,里面可找到不少佩羅童話集中的故事,其中包括《小紅帽》。兩版相比,內(nèi)容上較大的不同在于:第一,德語版中添加了小紅帽出發(fā)去外婆家之前,媽媽對她的一番告誡“不要走小路”。第二,小紅帽被野狼吃掉后,獵人從野狼的肚腹中救出小紅帽和外婆,給了她們第二次生機。第三,刪除了佩羅版故事后附加的明顯帶有教化意味的“教訓”。
童話是德國浪漫文學中藝術上最成熟的形式。德國浪漫詩人大量收集出版了民間童話或從事童話創(chuàng)作,即“藝術童話”的創(chuàng)作。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屬于前者。民間童話的收集和藝術童話的創(chuàng)作在審美旨趣和出發(fā)點上截然不同。對民間童話的偏愛體現(xiàn)了浪漫派作家“對民族文學的重視和對民族歷史的科學研究興趣”[8]。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國家這個概念已深入公眾的意識。18世紀末期,德國尚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受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德國人也開始思考,是該效仿其他國家通過政治途徑,還是另尋一條特殊的道路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諾瓦利斯認為,當歐洲其他國家在忙于戰(zhàn)事﹑空想和黨派思想時,德國人在努力提升自身修養(yǎng),以享受一種更高的文化,而正是這種文化的超前使德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具有優(yōu)勢。與此同時,席勒也提出了這種德意志文化民族的思想。在他未完成的詩稿《德意志的偉大》中,席勒提到:德意志帝國與德意志民族是兩回事,在德意志德國走向衰亡時,德意志民族的尊嚴仍被保存了下來,它存在于德國文化中[9]。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的驅(qū)動下,浪漫派作家開始傾力搜集和整理民間文化遺產(chǎn),研究民間文學,宣揚民族文化。
佩羅的諷刺寓言“字里行間緊系著17世紀法國宮廷﹑社會發(fā)生的事及上流社會的性愛政治”[4]10,將接受者定位于上流社會的貴族,意在通過小紅帽的故事宣揚和維護法國宮廷道德觀。而格林兄弟則致力編輯適合兒童和家長閱讀的故事書,目的在于“讓民俗故事中的詩意散發(fā)效果給人愉悅,同時教忠教孝”[4]33。
格林兄弟之所以選擇兒童和家長作為接受者,與當時歐洲的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正如姚斯所講,文學的演變與“一般歷史”的進程休戚相關。歷史學家亞力士(Philippe Aries)指出,在19世紀工業(yè)革命大幅沖擊歐洲之前,并沒有所謂的兒童期和青春期這個概念。貴族的“兒童”身穿燕尾服,頭戴假發(fā),儼然像個小大人。而中下階層的男性“兒童”尚未成年便進入職場,女性很早成婚。工業(yè)革命使人口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都市中產(chǎn)階級和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家庭。“兒童”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這才發(fā)現(xiàn),兒童有其特殊的特質(zhì)和需求。對兒童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教化逐漸為人所重視[4]29-30。
除了最初的愉悅性功能,此時的童話更多地發(fā)揮了對兒童情感的教育功能。弱小人物經(jīng)歷艱難困苦而獲得幸福的故事成為了人們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力量;人們富有正義感,懲強扶弱,最終善惡有報。虛實相生的童話世界為兒童提供了諸如勇敢﹑誠實﹑勤奮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10]。
格林兄弟版《小紅帽》以兒童和家長為接受者進行倫理道德教化,是則宣揚家庭規(guī)范的家庭寓言。與佩羅版相比,故事中增加了“媽媽和獵人”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小紅帽不聽媽媽的告誡而落入危險,在獵人的幫助下化險為夷。其教育意義非常明顯:要聽從父母的教導,否則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
接受理論通過重新調(diào)整作品與讀者的關系,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理解文學及其歷史。作品的意義被視作是歷史的產(chǎn)物,它在解構(gòu)和重構(gòu)的過程中產(chǎn)生,不同的作品實際上意指了不同讀者類型,讀者不同的主體規(guī)定也導致了對作品的不同理解,文學意義的實現(xiàn)既非全在于文本,亦非全在于讀者的主觀性,而在于雙向交互作用的動態(tài)建構(gòu)。林樹明認為,此觀點使女性主義批評與接受美學處于同一層次,是兩者復合疊加之處。由于父權文化一直將婦女排斥在外,“在一代一代接受之鏈上被補充與豐富的”審美感受(姚斯語)也是男性的,因而女性文學批評的首要任務便是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那些帶有偏見的作品[11]49-51。
20世紀60年代掀起了女權運動的第二次高潮。與第一次運動爭取婦女選擇權和教育權不同,第二次女權運動致力于消除兩性之間的差別。男性中心主義把“與個人認同有關的屬性﹑自我感覺﹑衣著形式及態(tài)度與興趣等兩性品質(zhì)”之間的差異視為是“自然的”,從生物學意義上肯定了女性的被壓迫地位[11]119。而女權主義者則認為,這種差異雖與兩性生理有關,但更是歷史與文化造成的結(jié)果。兩性差別造成了女性的從屬地位,對性別氣質(zhì)的傳統(tǒng)看法已成為一種對女性的壓制力量。女人應克服自己的柔順﹑被動﹑服從的女性氣質(zhì),努力發(fā)展男性氣質(zhì),其中包括攻擊性和獨立性[12]。
女性閱讀和創(chuàng)作成為了對“現(xiàn)存法則的挑戰(zhàn)”和“抗拒”[11]51。在姚斯看來,作品持續(xù)產(chǎn)生影響的原因在于有“讀者再次欣賞過去的作品,或有些作者力圖模仿﹑超越或反對這部作品”[2]27。女權主義者將反對的矛頭首先指向了童話,因為在他們看來,貌似天真稚拙的童話也參與了性別價值取向的教化[11]63。作為“小女孩人生中的第一本訓練手冊”,童話實際上一直在教導女孩要順從,面對危險和虐待要“甘心受害”,因為童話故事中女主角的幸福結(jié)局往往是通過“逆來順受”而獲得的[4]113。小紅帽面對野狼的侵襲卻毫不進行反抗的順服形象顯然為女權主義者所不能接受。因而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諸多顛覆傳統(tǒng)版本的《小紅帽》,如1972年由稱為“默西塞郡女性解放組織”的四個女人共同撰寫的《小紅帽》;1985年夏普所著的《不那么像小紅帽》;1983年羅納德·達爾的《小紅帽與野狼》;蕾克的《黛麗雅的小紅帽》等等。在這些版本中,格林童話“小紅帽;媽媽;野狼;外婆;獵人”的模式又重新還原為法語原始版的“小紅帽;野狼;外婆”模式——沒有了媽媽的教誨,也沒有獵人的搭救。這些故事都無一例外地將小紅帽塑造成了一個英勇的“自救者”。在有的版本中,連外婆也不再是傳統(tǒng)故事情節(jié)中年老體弱﹑臥病在床的形象,而被描繪成了一名身強力壯的老婦人。祖孫倆成為了英勇﹑足智多謀﹑有著男子氣概的新女性。她們時而幽默,時而堅強;能識破野狼的偽裝;面對野狼的侵襲,她們絲毫不膽怯,最終聯(lián)袂將其制服[4]129-130。
姚斯認為,文學具有與其他藝術和社會力量同心協(xié)力“解放人類與自然﹑宗教和社會束縛”的功能[2]351。通過文學閱讀,人們能夠打破原有的生活實踐經(jīng)驗的視野,對世界產(chǎn)生新的感覺和看法。女權運動時期的《小紅帽》賦予了女性自信﹑勇敢的新形象。它能使讀者產(chǎn)生新鮮感,改變對女性的傳統(tǒng)看法。
三百年來,童話《小紅帽》不斷地被演繹。正如姚斯所指出的:“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zhì)。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zhì)形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保?]26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并非對所有時代的所有讀者都是永恒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隨著作者意圖與接受者的改變,《小紅帽》的價值和意義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可變曲線,從接受美學的角度體現(xiàn)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1]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張廷琛.接受理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6.
[4]凱瑟琳·奧蘭絲汀.百變小紅帽[M].楊淑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5]陳振堯.法國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99.
[6]弗朗索瓦·布呂士.太陽王和他的時代[M].麻艷萍,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109.
[7]李玉平.倫理話語與社會變遷——論《小紅帽》童話故事的改寫[J].外國文學研究,2010,(3):46.
[8]張玉書,等.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12.
[9]Rüdiger Safranski.Romantik[M].München:Carl Hanser Verlag,2007:176 -177.
[10]劉文杰.以格林童話為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民間童話論略[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6(增刊):26.
[11]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2]李銀河.女性權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