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用時間消滅空間”——馬克思恩格斯傳播技術思想研究

2012-04-13 20:15:06陳力丹
關鍵詞:電報恩格斯手段

陳力丹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北京 100872)

看到本文的副標題,可能會有讀者提出疑問:馬克思恩格斯論述過傳播技術嗎?確實,如果根據(jù)現(xiàn)在我國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中文版,找不到“傳播技術”這類詞匯。正是翻譯造成了我們對馬恩這方面思想的忽略。其實,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紀就密切關注著世界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對社會結構變化的影響。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筆記及書信里,經常出現(xiàn)這樣幾個德文詞:der Verkehr、die Kommunikation,他們還特別指明其對應法文詞是commerce,對應英文詞是intercourse。這些詞匯他們使用時的所指,是廣義的物質和訊息的移動、傳播,然而在中文版的他們的論著中,卻大多翻譯成“交通運輸”,使得我們看不出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證問題時的廣義內涵。在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卷中,曾對此有明確的說明,他寫道:“交通工業(yè),它或者是真正的貨客運輸業(yè),或者只是消息、書信、電報等等的傳遞?!保?]24卷:65文中的“交通工業(yè)”,即die Kommunikationsindustrie這個帶有“Kommunikation”詞根的名詞。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字語境中,“交通”一詞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應是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單純的物質運輸載體。從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der Verkehr、die Kommunikation概念論證的問題看,包含了這兩個詞的全部含義,指個人、社會團體、民族、國家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傳通。因而,這是一個宏觀的社會性概念。例如恩格斯晚年講的這樣一句話:“……依靠了現(xiàn)代的交通工具,即依靠鐵路、電報、巨大的工業(yè)城市、報刊和有組織的人民集會。”[1]22卷:537其中“交通工具”,即das Verkehrsmittel這個帶有Verkehr詞根的概念,包含了后面講的五項內容,而這五項內容,除了鐵路,電報、報刊、城市、人民集會,怎么可以算在中文“交通工具”這個概念里呢?所以,本文在引用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時,均根據(jù)他們的原著文字重新翻譯個別的關鍵用詞,不再一一說明。

19世紀,在工業(yè)革命后期和完成以后的若干年內,發(fā)生了一場世界性的交通和通訊革命,用現(xiàn)在的語言說,即傳播技術革命。它使大眾傳播媒介和其他各種信息產業(yè)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從此世界逐步進入了密集型的社會交往的時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稱它為“交往革命”(也可以翻譯為“傳播革命”,本文暫且用“交往革命”一詞)。這一革命是推動當時物質和精神交往進程的主要動力。1859年,馬克思曾就此開列了寫作大綱:“交往手段的影響,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保?]46卷上冊:48雖然后來沒有形成專門的章節(jié),但他和恩格斯留下了有關交往革命的大量論述,其中包含著他們對未來信息社會的某些預見。他們這方面的思想,曾長期被人們忽視,只是在近幾年才引起注意。

一 交往革命的進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的交往革命,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一革命首先發(fā)生在19世紀初的英國,以后逐步擴展到各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和一些殖民地。恩格斯晚年曾對這一革命的主要表現(xiàn)作了如下描述:“近五十年來,交往方面已經發(fā)生了革命,只有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yè)革命才能與這一革命相比。在陸地上,碎石路已經被鐵路排擠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緩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經被迅速的定期的輪船航線排擠到次要地位。并且整個地球布滿了電報線。蘇伊士運河才真正開辟了通往東亞和澳洲的輪船交通?!保?]25卷:85根據(jù)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各處的論述,交往革命的結果還包括內河輪船、內陸運河、公路、現(xiàn)代報刊、一便士郵政廳和巨大的工業(yè)城市本身。這些大規(guī)模交往手段,為19世紀的物質和精神交往的急遽擴展奠定了基礎。馬克思指出:“交往手段的增加和改良,……建立了精神與貿易的發(fā)展所必需的交往?!保?]47卷:584

交往革命的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標志是蒸汽動力運用于交往工具,它發(fā)生在19世紀初。恩格斯寫道:“蒸汽不僅在陸路交往手段方面引起了革命,而且使水路交往手段具有新的面貌?!保?]2卷:295這里主要指的是鐵路和輪船的發(fā)明與普及。這些以蒸汽為動力的新的大型交往手段把整個歐洲和北美真正聯(lián)結為一個世界工業(yè)地區(qū)。關于它的意義,恩格斯寫道:“蒸汽開辟了穿過阿爾卑斯山脈和波希米亞森林的道路,蒸汽使多瑙河失去了作用”。[1]4卷:521在這一階段,交往革命側重于打通廣泛物質交往的障礙,同時帶去了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和新內容。

19世紀中葉,電報的使用和海底電纜的鋪設標志著交往革命第二階段的開始。馬克思和恩格斯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電報尚在試驗應用,他們就已經將“電報的使用”與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并列為資產階級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產力了。在他們的著作中,“電訊立即閃電般地傳遍整個大不列顛”、“各種電報像雪片一般飛來”[1]15卷:408,31卷:154這樣的描繪經??梢?,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他們對電報應用的興奮心情。電報本身是一種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它超越空間的能力和意想不到的時效,在精神聯(lián)系上鞏固了第一階段交往革命的成果,并且引起了他們對交往革命的整體思考。恩格斯晚年把這幅圖景描繪得更為廣闊,他寫道:“由于交往手段的驚人發(fā)展,——遠洋輪船、鐵路、電報、蘇伊士運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場?!保?]25卷:554當馬克思把《泰晤士報》和通訊社的電訊看作現(xiàn)代精神交往的象征物時,他實際上也把它們看做是交往革命的結果。

交往革命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分析工業(yè)革命與交往革命的關系時指出:工廠制度成熟到一定程度并普遍推開后,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的交往運輸業(yè)必須變革,以適應狂熱的生產速度、巨大的生產規(guī)模、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轉移、大量的經濟和政治信息的傳遞等等新情況。于是,“交往運輸業(yè)是逐漸地靠內河輪船、鐵路、遠洋輪船和電報的體系而適應了大工業(yè)的生產方式?!保?]23卷:421一旦交往革命的勢頭形成,它又有力地推動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不少人曾經把1848-1860年英國的空前繁榮歸于實行了自由貿易的政策,恩格斯從中看到的則是交往革命的結果。他寫道:“其實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是由于鐵路、遠洋輪船以及一般交往手段的巨大發(fā)展”。[1]22卷:358馬克思進一步把交往革命看做是現(xiàn)代生產大發(fā)展的彈力器,他說:“一旦與大工業(yè)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銷售市場才是它的限制?!保?]23卷:494換句話說,交往革命大大刺激了資本到處鉆營,到處落戶,到處建立聯(lián)系的內在張力,強化了這方面的意識。

二 交往革命與文明的傳播

如果說歐式印刷術是現(xiàn)代精神發(fā)展的高盧雄雞,那么交往革命則是早晨升起的太陽,它把文明的陽光投射到了被中世紀的黑夜長期籠罩的地方。在交往革命最早發(fā)生的英國,革命最明顯的結果是文明的傳播。由于它造就的社會運輸動脈把各種現(xiàn)代交往手段連接了起來,因而路通到哪里,文明也就帶到了哪里。英國最落后的地區(qū),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與最先進的地區(qū)實現(xiàn)了文明的融合。就此恩格斯寫道:“現(xiàn)在這里已經是道路縱橫的地方,而這樣一來也就給文明開辟了進入這個偏僻地方的道路?!薄皣鴥饶切那耙恢焙驼麄€世界隔絕的偏僻地區(qū),現(xiàn)在全部有路可通了;譬如威爾士講賽爾特語的那些地區(qū)、蘇格蘭高地和愛爾蘭南部這樣一來就不得不和外界接觸,并接受強加于它們的文明。”[1]2卷:294,第1卷:673

美國是交往革命興起較晚的地區(qū),在它剛剛開始這場革命的1850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預見到那里將成為世界交往的新的中心。他們指出:“由于加利福尼亞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完全新的世界交通線,將來這些交通線的作用很快就會超過所有其他的交通線。通往太平洋(太平洋實際上只是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并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洋)的主要的貿易線路今后是經過巴拿馬地峽?!S著開辟經過地峽的道路,海洋航運業(yè)也迫不及待地需要迅速發(fā)展。……而亞洲、澳洲和美洲之間的頻繁交往要求開辟從巴拿馬和舊金山到廣州、新加坡、悉尼、新西蘭和太平洋的重要停泊地……老實說,自從有了這種全世界海洋航行的必要的時候起,地球才開始成為圓的?!保?]7卷:508-509這幅交往革命的進程圖景,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全看到,但他們描繪的大體輪廓卻在他們身后基本實現(xiàn)了。他們如此重視美國-太平洋這個新的交往革命的中心,其著眼點在于它大大加速了文明在全世界的傳播。他們認為:這樣就“第一次使太平洋真正接觸現(xiàn)代文明”,“把最倔強的野蠻民族也拖進了世界貿易——文明世界?!保?]6卷:326,7卷:263

那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預見到:太平洋將會“起著偉大的世界交通航線的作用;大西洋的作用將會降低,而像現(xiàn)在的地中海一樣成為內海?!辈粌H美國的西海岸,而且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將構成“人口密集、貿易方便、工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1]7卷:264歷史走過了曲折的道路,在100多年后人們開始意識到了太平洋經濟區(qū)的開發(fā),但知道這個預見的恐怕為數(shù)極少了。

當英國的交往革命正在將一塊塊偏僻的領地文明化的時候,歐洲大陸尚處于革命前的沉寂時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恩格斯稱為“歐洲的中國”的奧地利,那里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下,是一片人為造成的安定局面。他就此曾說:“這種制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奧地利幾乎完全不為歐洲所了解,而歐洲也同樣不為奧地利所了解?!睘榱吮3诌@種野蠻的狀況,奧地利當局采取了以下的封鎖政策:“在所有奧地利與文明國家接壤的地方,除了稅官員的警戒線,還有書報檢查官的警戒線;不經過兩次三番的詳細審查,不查明它們絲毫沒有沾染時代的惡毒精神,這些檢查官是決不讓任何一本外來書籍和報紙進入奧地利國境的?!比欢?,交往革命敲開了這個封閉國家的大門,“這種屏障在鐵路面前粉碎了。過去各地借以保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和閉關自守的生活的花崗巖壁現(xiàn)在再也不能起屏障作用了。……一條新干線從的里雅斯特伸展到漢堡、奧斯坦德和哈佛爾,遠遠地伸出帝國的境界,跨過山脈,一直綿延到遙遠的北海和大西洋岸邊。參與全國的共同事務和干預外界的事態(tài),已經成為必需的了。地方性的野蠻習俗日益消失?!保?]8卷:33,4卷:520-521所有比較落后的國家在交往革命面前,不論愿意與否,都經歷了類似奧地利的歷史過程?,F(xiàn)代交往手段沖破一切阻礙,將文明傳播到遠方。

馬克思以鐵路為例,談到交往革命在較落后地區(qū)傳播文明的基本特征。他說:“鐵路網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促使甚至迫使那些資本主義還只是社會的少數(shù)局部現(xiàn)象的國家在最短的期間建立起它們的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并把這種上層建筑擴大到同主要生產仍以傳統(tǒng)方式進行的社會機體的軀干完全不相稱的地步。因此,毫無疑問,鐵路的鋪設在這些國家里加速了社會的和政治的解體”。[1]34卷:347顯然,交往革命在比較落后的國家發(fā)揮作用循著這樣的軌跡:它首先使掌握知識的階層接受文明意識,瓦解舊的政治體制,引起國內矛盾沖突,然后通過政治和經濟的革命,改變原有的經濟基礎。這里講的“上層建筑”,主要指思想意識,而不是指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那些政治制度。恩格斯也注意到交往革命首先引起思想革命的重要意義,他在談到當時還很落后的中歐國家瑞士時,以反問的形式表達了這種看法。他寫道:“如果蒸汽還沒有使瑞士的生產和交往方式革命化,它能夠引起瑞士人的傳統(tǒng)的思想方式的改變嗎?”[1]9卷:104

當然,馬克思和恩格斯講的交往革命對落后國家文明化的影響,對千百年來習慣于單調平靜生活的民族來說,也許是一種巨大的痛苦,但一個民族必須走過這座地獄之門,才能進入現(xiàn)代交往的新世界。他們就是以這種歷史的觀點看待1806-1814年拿破侖對自己祖國的入侵的。這次入侵擾亂了德國人生活的安寧,面對德國小市民痛罵拿破侖,他們卻寫道:“德國市民們罵拿破侖……其實,拿破侖清掃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的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為他們作出了極大的貢獻”。[1]3卷:214

歐洲交往革命的沖擊波也到達了中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眼光投向中國時想到的是中國的變化,他們在1850年寫道:“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八年來在英國資產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響之下已經處于社會變革的前夕,而這次變革必將給這個國家的文明帶來極其重要的結果。”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在萬里長城這個“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上能夠看到這樣的字樣:“中華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1886年,恩格斯還談到在中國修建鐵路對本土文明的影響,他說:“中國的鐵路建設可能開放;這樣,這最后一個閉關自守的、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相結合為基礎的文明將被消滅。”[1]7卷:265,36卷:45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預見由辛亥革命證實了。西方列強利用交往革命的成果來到中國,引起中國內部的矛盾運動,終于導致中華民國的建立。而辛亥革命的直接起因之一,就是由于為修建成渝鐵路而發(fā)動的保路運動。

交往革命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文明的傳播,而且對于鞏固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方面印度是個典型的例子,馬克思多次對它進行了分析。印度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完全統(tǒng)一過全國,交往手段的落后和印度農村公社的孤立狀態(tài)相互影響,使得這個國家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英國人在印度布下了一個鐵路網,建立了印度半島的電報網,現(xiàn)代蒸汽輪船將印度與歐洲、東南亞連接了起來。從這些大規(guī)模交往手段的應用角度,馬克思看到了印度走向文明之路的條件,認為這將“使印度達到比從前在大莫臥兒統(tǒng)治下更加牢固和占地更廣的政治統(tǒng)一”。鞏固統(tǒng)一的條件有三項,第一,這種統(tǒng)一“將被電報鞏固起來,永遠地存在下去”;第二,印度有了英國訓練出來的印度人的軍隊;第三,“在亞洲社會里第一次出現(xiàn)并且主要由印度人和歐洲人的共同子孫所領導的自由報刊,是改建這個社會的新的和強有力的因素?!保?]9卷:247三個條件中有兩項屬于交往革命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交往手段,電報在政治上將印度連接為一個整體;自由報刊在現(xiàn)代文明意識方面改造著古老的印度。

交往手段是否繼續(xù)改進和發(fā)展,對于鞏固已有的文明至關重要。意大利、德國提供了相反的例子。16世紀以前,意大利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德國是歐洲沿海貿易的中心,它們當時擁有最先進的交往手段,如帆船、馬車、定期的手抄新聞、簡單的印刷新聞紙等等。憑借這些交往手段,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和德國的宗教改革得以傳播,并影響到其他國家。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通,世界貿易的開拓,這種局部地區(qū)的繁榮由于沒有條件更新交往手段,原有的文明開始衰退。關于意大利,馬克思寫道:“在十五世紀末開始的世界市場的革命破壞了意大利北部的商業(yè)優(yōu)勢之后,產生了一個方向相反的運動。城市工人大批地被趕往農村”。[1]23卷:784關于德國,恩格斯寫道:“世界貿易的道路從德國移開了,于是德國好像被排擠到了窮鄉(xiāng)僻壤”,“文學和語言完全衰落了;神學僵死的說教;在其他科學領域內德國也退化了”。[1]18卷:649,651這兩個國家在一二百年中間幾乎倒退回中世紀,現(xiàn)代交往手段的建設遠遠地落后于英國。直到19世紀下半葉,這種歷史的倒退才被交往革命的迎面沖擊制止住,重新走向新的文明世界。對于交往革命成果的這種革命作用,恩格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寫道:“鐵路和電報,現(xiàn)代化的蒸汽印刷機使得這種荒唐的倒退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相反,它們正逐漸地和堅定不移地消滅封建關系和行會關系的一切殘余”。[1]16卷:77

由于站在歷史的角度考察交往革命,以至恩格斯對鐵路都產生了一種感情,因為它代表著文明的進步。1884年,他的弟弟艾米爾患了當時不能治愈的結核病,恩格斯就是用看見了鐵路來安慰親人,他說:“他總還是活到看見了一件喜事:我不久前從報上知道,阿格爾河谷的鐵路通車了,他曾為此孜孜不倦地操勞多年。雖然這條小小的鐵路支線遠不是他向往的那種鐵路,但總比沒有要好。有了這條鐵路,河谷地區(qū)和恩格耳斯基爾亨將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保?]36卷:236這是一代文明人對交往革命成果的向往。值得欣慰的是,中國80年代的農民也開始自覺地向往鐵路了。電影《鄉(xiāng)音》的女主人公余春陶,身患絕癥后的唯一愿望,就是聽一聽進山火車的隆隆聲;電影《啊,香雪!》中的主人公香雪和她的少年女友們寧愿每天走很長的山路,也要看看只停一分鐘的京原鐵路上的火車。雖然這種對現(xiàn)代交往的追尋晚了100年,但這是中國的希望所在和生命力的象征。如今進入21世紀了,鐵路落后了,人們向往的是各種社交網絡了,中國人終于跟上了世界追尋最新傳播技術的步伐。

三 “用時間消滅空間”

交往革命所以能夠推動生產的急遽發(fā)展與文明的傳播,在于現(xiàn)代交往手段具有更大的用時間消滅空間的特殊功能。在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頻繁的商品社會,交往手段的這種特殊功能適應了資本擴張的本性,使整個世界流動起來。馬克思就此寫道:“生產越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因而越是以交換為基礎,交換的物質條件——交往運輸手段——對生產來說就越是重要。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因此,創(chuàng)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交往運輸手段——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1]46卷下冊:16

用時間消滅空間,是現(xiàn)代交往手段給現(xiàn)代物質與精神交往帶來的革命性的現(xiàn)實。馬克思說:“用時間消滅空間,就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fā)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边@種革命的趨勢打破了舍遠求近的小生產的舊意識,鼓勵人們沖破原有的狹小的交往圈子而走向世界。對于這種情形,馬克思寫道:“由于運輸和交往手段的革命……它決不聽從詩人的親切話語:‘既然福在眼前,何必舍近求遠!’”[1]46卷下冊:33,50卷:90-91

馬克思恩格斯的時空傳播觀早在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就已經有所論述,幾年以后的1855年,馬克思寫道:“電報已經把整個歐洲變成了一個證券交易所;鐵路和輪船已經把交往手段和交換的可能性擴大了一百倍?!保?]10卷:653對比此后100多年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關于廣電傳媒把世界變成一個部落村(地球村)的論述,同一個思路,但馬克思在電子科技最初的階段,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當時對他的戰(zhàn)友約瑟夫·魏德邁感慨地說:沒有比生活在這個年代(大工業(yè)革命時期)更美好的事情了。因為“當人們只用七天就從倫敦到達加爾各答的時候,我們兩人早就毀滅了,或者老態(tài)龍鐘了。而澳大利亞、加利福尼亞和太平洋呢!世界的新公民們將不能理解,我們的世界曾經是多么小。”[1]28卷:511

交往革命帶來的克服空間贏得的時間,對人類的意義就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保?]47卷:532

康德的歷史貢獻之一是把時間和空間的范疇從思維著的精神中獨立出來;交往革命則把人們從空間的限制中解放了出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貢獻在于從理論上論證了這一解放對人類社會交往的意義。1840年,交往革命剛剛在德國啟動之際,年輕的恩格斯已經意識到它的重要作用。1857年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證了交往革命引起的時空調整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變動:

——空間運動加快,交往中造成絕對時間的縮短和利潤率的提高?!斑@種進步以及由于交往運輸手段發(fā)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開拓越來越遠的市場?!保?]24卷:277-279,48卷:275

——改變了交往距離在交往中的決定性作用,使交往關系以一種與自然距離不相適應的方式發(fā)生變化。例如一條鐵路,可以使內地通鐵路的較遠的地點,比不通鐵路的較近的地點反而顯得近了。這種情況造成一些舊時代交往中心的衰落,新的更文明的交往中心的興起。[1]24卷:277-279,48卷:275

——商品流通的儲備庫(馬克思又稱蓄水池)及其費用大大減少。例如倫敦西頭的藥店老板由于利用了與中心倉庫聯(lián)系的電報,而使商店儲備資本減少;曼徹斯特的工廠主利用電報和鐵路,可以隨時把棉花從利物浦運來,而不必充實倉庫儲備。[1]26卷Ⅲ冊:316,50卷:76

——人口密度成為相對的東西。交往手段發(fā)達而人口較少的國家,由于用時間消滅了空間的距離而顯得比交往手段不發(fā)達而人口密集的國家人口更稠密,例如美國北部各州之于印度。這是交往本身造就的一種聯(lián)合的力量。[1]23卷:391

——季節(jié)的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波動得到克服。幫工冬季找不到工作而陷于貧困、春季廠主因找不到幫工而從耕犁旁奪走農業(yè)勞動力的現(xiàn)象消失了,因為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勞動力的人流可以借助現(xiàn)代交往手段填缺補空。[1]23卷:526

——工人的聯(lián)合變得相對容易得多。過去靠鄉(xiāng)間小道需要幾百年形成的工人的團結,現(xiàn)在靠鐵路只用幾年就實現(xiàn)了。工人聯(lián)合的本身,亦是一種現(xiàn)代交往的形式。[1]3卷:69,4卷:475,47卷:334

——利用時空差進行買空賣空的投機減少。例如在英國本土與印度之間進行的這種投機,就由于英印市場狀況能夠從當日的電報中得知而完全行不通了。[1]25卷:462

——從宏觀上看,由于時空差造成的1825-1857年間資本主義危機的兩大策源地美國和印度,在交往革命的作用下失去了爆發(fā)能力的大部分。[1]25卷:85

——“計量遠近的不只是絕對的自然地理上的距離,而且是克服距離所使用的那些手段的速度和低廉程度?!保?]49卷:351這里,指出了交通工具對解決時空矛盾的重要性。關于這一點,幾乎是對當前網絡發(fā)展(速度和廉價這個要素恰恰是網絡傳播的外在特點)的一種預見。

用時間消滅空間帶來的新情況看來主要是物質意義上的,但正是由于物質生產和交換方面的這些巨大變化,大大刺激了精神交往的發(fā)展。人們?yōu)榱嗽谛碌沫h(huán)境中生存,同樣需要用時間消滅空間,不斷了解使自己感到陌生的世界遙遠地方的情況。現(xiàn)代交易所和新聞業(yè)的急遽膨脹,搶行情、搶新聞的職業(yè)習慣,實際上是物質交往要求用時間消滅空間在精神交往方面的一種直接反映。

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交往革命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用時間消滅空間呈現(xiàn)著一種無限發(fā)展的趨勢。因而,像搶行情、搶新聞這種的現(xiàn)象,終究會隨著時間完全戰(zhàn)勝空間而成為多余的了。當代社會的信息傳遞已經接近了這一點,人們開始考慮搶行情、搶新聞結束以后的前景。當這種前景可以看到的時候,我們不應當忘記馬克思當年的許多預見。然而,著名的傳播學者馬·麥克盧漢卻認為,馬克思只以機器作為其分析的基礎。[2]他顯然缺乏對馬克思的真正了解。不過,還有不少人沒有忘記馬克思,例如因提出“信息社會”理論而著稱的賽爾旺·施賴貝爾,在他的那本頗有影響的《世界面臨挑戰(zhàn)》(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把預見信息時代的功勞歸于圣西門和馬克思。這是公正而科學的態(tài)度。

四 馬克思對信息時代的預見

現(xiàn)代交往手段的實質是什么?馬克思在論述交往革命時把問題推向一個更深的領域。他指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保?]46卷下冊:219換句話說,現(xiàn)代交往手段的實質是科學和知識的力量,是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人的智力的發(fā)展。在這里,馬克思實際上揭示了交往革命年代繁榮發(fā)展之源。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fā),他的不少論述已經談到了當今信息時代的基本特征。

信息時代的基本特征,首先是生產結構發(fā)生變化,信息產業(yè)居主導地位。馬克思在交往革命年代時已看到了這一產業(yè)結構的變化趨勢,他認為,當傳統(tǒng)勞動方式轉變?yōu)楝F(xiàn)代勞動方式的時候,“勞動表現(xiàn)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的,表現(xiàn)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jiān)視者和調節(jié)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fā)生關系?!と瞬辉偈巧a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薄半S著大工業(yè)的這種發(fā)展,直接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基礎”。[1]46卷下冊:218,222信息時代產業(yè)結構的主要變化,就是人從直接勞動中解放出來。馬克思雖然沒有看到信息時代,但顯然已經把握住了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人從直接勞動中解放出來后,逐步向信息產業(yè)轉移,馬克思在論述交往革命時也已經多少意識到這一趨勢。他曾就人員向電報業(yè)、鐵路的轉移寫道:“知識的擴大當然是‘輔助資本’增加的條件之一,……例如,電報的發(fā)明為投入‘輔助資本’開辟了完全新的范圍,鐵路等等也是這樣”。[1]26卷Ⅲ冊:486

信息時代的勞動力結構發(fā)生變化是這一時代的第二個基本特征,即“白領工人”取代“藍領工人”成為勞動力的主導部分,體力勞動者勞動支出中的智力支出的比例也大大增加。馬克思很早就預示了這種新式勞動者的出現(xiàn),他說:“工人把由他改變?yōu)楣I(yè)過程的自然過程作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無機自然界之間。”“發(fā)展為自動化過程的勞動資料的生產力要以自然力服從于社會智力為前提”。馬克思提到的“媒介”,是指自動化的機器體系。同時他特別說明:“關于機器的體系所說的這些情況,同樣適用于人類活動的結合和人類交往的發(fā)展。”[1]46卷下冊:218,223也就是說,馬克思前面講的看法也完全適用于專門的交往部門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當今電腦技術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普遍運用,證實了這一點。

信息時代的第三個基本特征是資源結構發(fā)生變化,信息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極其重要的資源,知識的生產力成為關鍵因素。從馬克思關于電報等等是人類頭腦的器官和物化的知識力量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正在竭力從產業(yè)結構、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中把握這種發(fā)展的動力之源。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它表明,社會生產力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保?]46卷下冊:220馬克思沒有使用過“信息社會”的術語,也不可能想象到電腦、通訊衛(wèi)星這類更新具體的交往技術,但他的結論中卻準確地包含了其身后百年的發(fā)展趨勢。電腦、通訊衛(wèi)星等等不就是“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嗎?信息真的成為財富增長的資源,與物質、運動“同格”。

最后,科學的組織和決策處于社會的中心地位,是信息時代的又一基本特征。從以上幾種趨勢中,馬克思也估計到了這種趨勢的來臨。他指出,判斷未來社會進化程度的標準,是“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1]46卷下冊:220這里談到了“一般智力的控制”,即是一種科學決策控制。

隨著交往革命的發(fā)生,精神交往變得密集起來,交往資料也趨于集中。這本身是一種社會進步,但也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即獲取信息有可能更集中地受制于集中掌握交往資料的人。馬克思在論述交往革命時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本來,用時間消滅空間大大強化了人們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但交往手段如果在變革后掌握在獨裁的寡頭手中,結果就不是強化人們的聯(lián)系,而是加強了專制者控制局面的權力。1853年克里木戰(zhàn)爭期間,本來在前線的法國軍隊獨立行使指揮權會更好些,但先進的交往手段又使軍隊喪失了這種指揮權。馬克思就此寫道:“戰(zhàn)地遠離土伊勒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不受巴黎軍事門外漢的實際干涉??墒呛5纂妶笙诉@種距離,同時也毀掉了這種保證?!保?]11卷:270巴黎公社失敗后,由于大眾傳播媒介不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于是馬克思在報刊上被描繪成一個擁有百萬資財?shù)摹肮治铩?,新聞記者和各種各樣的人成天圍著他的家,要親眼看看這個“怪物”。從這種親身體驗中,馬克思的思考顯得更廣闊了,他寫道:“直到現(xiàn)在人們都認為,羅馬帝國時代之所以可能創(chuàng)造基督教神話,僅僅是由于還沒有發(fā)明印刷術。恰恰相反,頃刻之間就可以把自己的發(fā)明傳遍全世界的報刊和電訊,在一天當中所制造的神話(而資產階級蠢驢還相信和傳播它),比以前一個世紀之內所能制造的還要多?!保?]33卷:258在這里,馬克思實際上指出了信息時代同樣存在的問題,即交往手段的現(xiàn)代化可能會給專制主義提供更強的控制手段。

19世紀,科學技術剛剛大規(guī)模地應用,先是蒸汽,然后是電力,成為人類馴服自然力的象征。科學嶄露頭角,使馬克思和恩格斯得以看到未來社會人類文明新時代的萌芽,這是他們預見信息時代的客觀背景;他們從不將自己的學說封閉在狹義的社會理論的圈子里,而把社會理論看做是整個科學的一個有機的部分,密切注視著各門科學的最新發(fā)展,思考和探討科學技術的進展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深刻變革,這是他們準確預見信息社會特征的主觀原因。從交往革命到信息革命,人類精神交往手段變革的間隙愈發(fā)短暫。如果說鐵路、輪船、電報已經沖出世界,把世界連成一片,那么通訊衛(wèi)星、互聯(lián)網,就更有力地阻止著世界退回到閉關自守的時代。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想象不到后來交往手段的具體形態(tài),但在他們論述交往革命時,已經指出了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

[2][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3.

猜你喜歡
電報恩格斯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電報方程的正雙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漸近性
毛澤東的絕密電報與湖南和平解放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傳“電報”
創(chuàng)新執(zhí)法手段,提升執(zhí)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乘電報
邏輯接續(xù)及其表達手段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23
禹州市| 凤台县| 册亨县| 阿勒泰市| 维西| 水城县| 常山县| 麻栗坡县| 牙克石市| 叙永县| 中超| 泰和县| 崇信县| 衡南县| 电白县| 拉孜县| 凤翔县| 祁连县| 四子王旗| 福建省| 龙门县| 连江县| 苏尼特左旗| 凤山县| 富阳市| 江源县| 河北区| 那坡县| 卫辉市| 正宁县| 临朐县| 奎屯市| 海伦市| 丹江口市| 乳源| 白城市| 卢氏县| 延津县| 象山县| 邵武市|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