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磊,王 劍
V-Y皮瓣是整形外科臨床中非常常見和應用的任意皮瓣。筆者所在醫(yī)院自2008年以來,應用此皮瓣靈活地修復面部皮膚腫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皮膚缺損15例,對面部較大的圓形、類圓形皮膚缺損,直接切除縫合時張力過大,或不能縫合,或容易造成周圍器官形狀改變的缺損用此方法直接進行修復,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齡3~58歲,平均24.6歲。其中眼瞼部3例,額部6例,鼻唇溝部4例,顴部2例。
1.2 手術方法 ①根據(jù)面部病變的形狀,面積的大小,首先設計梭形切口線,盡可能沿著皮紋的方向進行設計;②手術時首先按照病變的形狀及大小根據(jù)需要切除病變組織,待需要封閉創(chuàng)面時,先試驗性縫合創(chuàng)口,如張力不大,能直接縫合時,切除兩側“貓耳”,縫合創(chuàng)口;如張力較大,會引起周圍器官組織變形時,根據(jù)情況再按術前設計的兩側或單側V形皮瓣進行修復;③V形皮瓣的設計需要按照局部的情況進行靈活設計,重要的是保持局部形狀的不或少的改變,特別是眼周,顴部等不是很平坦的部位尤其如此。
例1 女,58歲。以“鼻左側腫物3年”為主訴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好,心肺肝脾無異常,鼻部左側中部有一直徑約8 mm大小腫物,表面發(fā)紅,略有結痂,質中等,頸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紤]診斷為基底細胞癌?手術時按腫物邊緣完整切除,并標記部位,行快速冰凍檢查,回報:基底細胞癌。切緣及基底部腫瘤組織切除干凈,再擴大切除2 mm后,皮膚對位縫合困難,且造成面部變形,沿鼻唇溝方向設計上下雙V形皮瓣,以皮下組織為蒂推進皮瓣對位縫合覆蓋創(chuàng)面,修正了因切除范圍較寬而不能修復的創(chuàng)面。術畢面部外形無明顯改變,效果滿意[1]。
例2 男,3歲。以“出生后左上瞼小片狀發(fā)黑3年”為代主訴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好,心肺肝脾無異常,左上瞼中部圓形直徑約6 mm皮膚發(fā)黑,表面光滑,外形規(guī)則,邊緣清晰,無明顯突出皮膚,少量毛發(fā)生長,無潰瘍,周圍無衛(wèi)星灶,診斷為先天性黑素痣。手術設計上瞼梭形切口線,首先切除黑痣組織達皮下,直接縫合上瞼有明顯牽拉,將兩側未切除組織形成以眼輪匝肌為蒂的雙V形皮瓣,相向推進覆蓋創(chuàng)面,縫合后無張力,外觀無明顯變化[1]。
①面部病變組織切除后,除能夠直接縫合處理的創(chuàng)面外,局部皮瓣進行修復,是整形外科非常常見和使用的手術方法,在多種書籍中都有講解[2];②面部黑痣等腫物的切除術,由于對美觀的要求,在面部小手術中非常常見,但在鼻部,眼瞼較大的組織切除后修復就比較困難,不能直接縫合,植皮又會造成色澤不一,攣縮等問題;本方法解決的方法容易,僅僅在設計的時候按照梭形切除,而手術的時候先切除病變組織,兩端自然留下設計所需切除的“貓耳”組織,可以為雙V皮瓣,而這些組織正好可以填補切除組織后所留的創(chuàng)面最寬的部分,減少了張力,且皮瓣的色澤良好;③雙V形皮瓣形狀的的設計可以根據(jù)缺損的部位和形狀而稍有改變,可以為弧形、正三角形、長三角形等,可以在修復后保持良好的外形;④皮瓣的蒂部設計可以非常靈活,如在眼瞼部位,可以設計為眼輪匝肌為蒂,在面中部可以設計為皮下組織為蒂,在鼻唇溝部位,可以設計為皮下組織或帶肌肉組織的皮瓣;⑤整形手術的設計和手術中的演變很多,許多的手術需要術中的變化,此皮瓣的操作也不例外,設計的時候可以是雙V形,由于皮瓣蒂部組織的移動性不同,有時單一的V形皮瓣已經能夠達到要求,這時雙V形皮瓣就可以用單V-Y皮瓣來代替,只是在手術中,先完成一個皮瓣,嘗試推進后再決定另一側的皮瓣是否應用;⑥由于此皮瓣比較小,在縫合時需注意微創(chuàng)縫合,縫合針要銳利,小巧精密,縫合線要細,技藝要嫻熟,以減少創(chuàng)傷。
總之,靈活地應用V-Y皮瓣修復面部皮膚缺損,能夠達到整形和美容的雙重效果,且操作簡便,瘢痕小,外觀影響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劉林嶓.美容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67-68.
[2]王 煒.整形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