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
重要地標:富樂山、五層山、七曲山
據(jù)《三國志》記載,早在公元211年,劉備從荊州率大軍入川,沿嘉陵江、涪江來到涪縣,與益州牧劉璋在富樂山上,上演了一出傳唱千古的“涪城會”。這里的涪城,就是今天的綿陽。
綿陽不僅是一座馳名的電子科學城,更是一座揚名古今的歷史文化名城,尤以三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著稱:三國遺跡遍布全市;各種三國的歷史傳說在綿陽盛傳不衰;以三國為主題的建筑、雕塑、壁畫數(shù)不勝數(shù);有關(guān)三國的戲劇在綿陽更是傳誦至今……
對于蜀國來說,綿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這里見證了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并逐漸走向鼎盛。因此,有歷史學家將綿陽譽為蜀國的“第二荊州”。
綿陽富樂山
劉備與劉璋“涪城會”之地
綿陽城東約兩公里處的東山,現(xiàn)在被稱為富樂山,它之所以更名,正是因為劉備。
東漢末年的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據(jù)有荊州,勢力大增。而偏安于益州(今四川、云南及貴州的大部)一隅的劉璋懦弱無能,對割據(jù)漢中的張魯十分恐懼,便邀劉備入蜀相助。劉備早就想對益州下手,劉璋的邀請正中其下懷。據(jù)《方輿覽勝》記載,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率精兵2萬沿水路入川,劉璋就在綿陽為他接風。一天,當兩人登上東山之頂,開懷暢飲時,劉備見山下良田沃野一望無際,一派富庶豐饒的景象,想象著這天府之國不久后將為自己據(jù)有,心花怒放之際,不禁稱贊說:“富哉,今日之樂乎”。后來,劉備果然從葭萌關(guān)出兵占領(lǐng)了綿陽,并以此為根據(jù)地攻占了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后人為紀念劉備即興之嘆,便將此山稱為富樂山,并沿襲至今。
在富樂山,劉備與劉璋宴飲百日,留下眾多遺跡,如玄德湖、冷源洞等等。玄德湖原名方塘,湖面遍植蓮荷,夏日湖內(nèi)紅蓮、白蓮斗艷爭妍,讓人賞心悅目。相傳當年劉備曾在此垂釣,當氣候炎熱難當時,還曾在湖水中洗澡納涼。如今湖邊還留有抱膝石、二劉樹等遺跡可尋。
冷源洞是劉備當年的避暑之地。洞門由一根方形石柱支撐,洞大如室,深5 米、寬4米,高兩米有余。洞內(nèi)有一石床,相傳劉備常在此床上午睡。洞內(nèi)還有一方磐石,上面有眾多題刻,不幸的是,除了宋代以及民米、寬4米,高兩米有余。洞內(nèi)有一石床,相傳劉備常在此床上午睡。洞內(nèi)還有一方磐石,上面有眾多題刻,不幸的是,除了宋代以及民國年間的極少題刻,其他的都已湮滅不可讀。冷源洞還隱隱顯露出帝王之氣:洞頂巨石錯落,形若一條巨龍盤臥,向洞口伸出一個龍頭。該龍系天然形成,未經(jīng)任何人工雕琢,卻栩栩如生,令觀者慨嘆不已。
由于富樂山是蜀漢皇帝劉備的登臨之地,因此引得歷代許多文人才子來此吊古思今,抒發(fā)豪情壯志,留下了不少刻有珍貴詩文的石碑。這便是有川西北書法藝術(shù)寶庫之稱的的綿州碑林。在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巨型浮雕《涪城會》,它寬26 米,高4米,用黑色大理石雕鑿而成。浮雕場面宏大,風格古樸,布局造型饒有新意。畫面分為三部分:右邊是劉備率軍入川,浩蕩千軍紀律嚴明和百姓擁戴的情景;左邊一幅圖案是描述當時西蜀的社會情況,山川秀麗,蜀錦生輝,不愧為天府之國;中間這一部分著重描繪劉璋劉備相會在富樂山的情景。兩旁則是雙方的文臣武將,劉備方有黃忠、魏延、龐統(tǒng)等,劉璋方有大將張任、劉貴、謀士法正等,真是古樂喧天,熱鬧非凡。
在“涪城會”三年之后,劉備順利奪取了益州,初步實現(xiàn)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zhàn)略目標,為日后與曹魏、孫吳共爭天下,打下了雄厚的基礎(chǔ)。
三臺五層山
“兵屯五層”與五字之謎
在綿陽,一直流傳著“蜀漢興亡系涪城”的說法。這是指東漢末年劉備收川等重大歷史事件,大多發(fā)生在綿陽地區(qū)。因此,這里涉及到的三國歷史遺跡和民間傳說異常豐富。
“水打涪城,兵屯五層”——這是東漢末年劉備收川時,將兵馬駐扎在今綿陽三臺縣一座千年古廟“五層寺”而演繹出的一段經(jīng)典故事。而今1800多年歷史走過,以這座千年古剎為中心的三國遺址,以及所形成的三國文化,成為了三臺縣一處永久的歷史印記。三臺縣五層山距綿陽約40公里,海拔為658米。氣勢非凡的五層寺依山矗立,古樸氣息自廟宇間撲面而來。進入寺中,一塊巨大的碑石上銘刻著這座千年古寺的建造歷史:五層寺建于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擴建于西魏,毀于明末,清乾隆年間復建。寺內(nèi)歷代高僧輩出,可見寺廟當年的繁華盛世。寺廟除了給周圍十里八鄉(xiāng)不同信仰的香客,提供了拜會的場所,更是以深厚的三國色彩而聞名。
在這座千年古剎里,栩栩如生地挺立著劉備、關(guān)羽、張飛的桃園三結(jié)義雕塑,也是這座古廟里最為直觀形象的三國符號。有趣的是,在這寺廟的背后,還并排長著三棵參天古柏,人們將之譽為樹中桃園三結(jié)義。
寺廟里最盛傳、最自豪的,也是與劉備有關(guān)的故事。據(jù)《三國志》和《三臺縣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11年,劉備受劉璋邀請,率領(lǐng)2萬大軍,在劉璋的謀士法正陪同下,向綿陽挺近,準備合兵抗張魯。
不料,劉備一行人臨近綿陽時,忽然接到探馬急報:劉璋之子劉循在涪水關(guān)擺下陣勢,欲與皇叔決一死戰(zhàn)。劉備大驚,急令黃忠扎營涪城壩為前軍,魏延結(jié)寨白巖壩為后軍,自己與軍師龐統(tǒng)居中安營為中軍。同時,一邊求法正上涪水關(guān)交涉,一邊差人去荊州搬兵。此時,川中地區(qū)連降暴雨,涪江河水猛漲。劉備即與軍師龐統(tǒng)冒雨去地勢低洼涪城壩視察,剛抵營寨,滔滔洪水便鋪天蓋地般地卷來。黃忠的萬余人馬頓時成了落湯雞。劉備急令:“盡拋輜重,移營五層山暫避?!焙髞?,張飛馳援來到涪城壩與黃忠會師,演繹了“水打涪城,兵屯五層”的歷史經(jīng)典。
劉備移營五層山后,形勢危急,幸虧有法正出面勸說,劉循才在涪水關(guān)撤兵。為了結(jié)好劉循,劉備還特地在五層山設(shè)宴。劉循到寨那天,張飛奉命接風陪酒。張飛為了展示劉備的威風,待酒過三巡之后,騰地一聲從席上躍起,將案上酒杯、酒壺,嘩啦啦全部推在地上,挽起袍袖,自提酒缸,咕咚咕咚一飲而盡。然后,搖搖晃晃走到寨外的八角井邊,抓起井邊一塊大青石板,轟地一聲蓋住井口,坐于其上。劉循被張飛的神力嚇得魂不附體,領(lǐng)了隨從,灰溜溜下山去了。據(jù)說,張飛走后,八角井上那塊大石板一直沒人能夠搬動。
在五層山,除了眾多的三國文化遺址和三國文化,還有著另一個難解之謎,那就是由“五”字組合起來的景觀——由于山崗疊壘,形似五層,所以該山叫做“五層山”;依山而建的古廟,因為有著五層殿堂,所以取名“五層寺”;圍繞五層寺,又有東、西、南、北、中五股清泉,人稱“五股泉”,每泉各掘有一口井,相傳為劉備、張飛當年所掘,至今井水“冬不枯、夏不盈”,可供上千人飲用,非常神奇;古寺內(nèi),還有五株千年古柏巧妙地分布在樓閣間,人們稱其為“五根柏”……
對于這一處處神奇的“五”字景觀,是巧合,還是表達了遠古建設(shè)者的某種思想?當?shù)厝藗兂錆M了神秘的猜測,各種解讀層出不窮,但卻一直沒有人能真正說清它的緣由。
梓潼七曲山
瓦口關(guān)、翠云廊、金臉關(guān)公
綿陽梓潼縣的七曲山因為是中華文昌文化的發(fā)祥地而聞名。但事實上,這里同樣也有大量的三國文化遺址,比如張飛大戰(zhàn)張郃的瓦口關(guān)、張飛栽種柏樹的翠云廊、七曲山上的金臉關(guān)公等。
劉備奪取益州后,曹操也擊敗了割據(jù)漢中的張魯,并派名將張郃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劉備任命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
張郃據(jù)守梓潼縣七曲山以東、古金牛道南端的瓦口關(guān),堅守不出,張飛連續(xù)50多天去關(guān)前罵陣,張郃依然堅守不出。此后,張飛每日飲酒以至大醉,然后坐在山前辱罵,諸葛亮知道張飛是在用計,還從成都送酒而來。張郃見狀大怒,夜劫蜀營,卻不料中了埋伏,撤退后卻又發(fā)現(xiàn)張飛利用當?shù)匕傩諑?,帶兵繞到了瓦口關(guān)背后……背腹受敵的張郃大敗,落得個“棄馬上山,尋徑而逃,方得走脫,隨行只有十余人”的慘敗結(jié)局。
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第一場戰(zhàn)役,以蜀軍大獲全勝而終。一年后,黃忠在定軍山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宣告了“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從此,劉備完全占據(jù)了漢中,使蜀漢政權(quán)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
張飛在擔任巴西太守時,除在瓦口關(guān)大敗張郃外,還大規(guī)模植樹,形成了一條著名的林蔭大道——100多公里的翠云廊。
傳說當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這時,奇跡出現(xiàn)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形成了翠云廊,種植的柏樹也被當?shù)匕傩辗Q為“張飛柏”。傳說雖過于夸張,但這條翠云廊的形成的確與張飛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在張飛擔任巴西太守時,梓潼軍政往來頻繁。為適應(yīng)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樹,軍民同心協(xié)力,完成了植樹義務(wù)。據(jù)考據(jù),翠云廊上胸徑1.8米以上的千年古柏便是當年張飛率人種植的。
梓潼三國蜀漢遺址很多,但大多與當年張飛、劉備、諸葛亮的事跡相關(guān)。關(guān)羽從未到過梓潼,但七曲山上的關(guān)帝廟不僅高大雄偉,而且關(guān)公像獨具一格,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金臉關(guān)公”。
七曲山上的關(guān)帝廟就在大廟旁邊,和大廟正殿相連。寺廟造型雄偉壯觀,廟內(nèi)所塑關(guān)羽坐像,全身貼佛金,高約5米,頭戴冕旒,身著繡龍袍服系玉帶。但是,此廟內(nèi)的關(guān)羽之所以是金臉,原因和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獻忠有關(guān)。
張獻忠攻入成都稱帝后,拜文昌帝君為祖宗,并將七曲山文昌宮改為“大廟”。張獻忠認為統(tǒng)治天下需要文武雙全,便撥銀五萬兩在大廟旁修成關(guān)帝廟。在當時,為王侯塑像都為紅臉,而神靈則是金臉。張獻忠認為,文昌帝君和關(guān)公都是地位最高的神,都應(yīng)用金臉,因此才有了這個全國獨一無二的“金臉關(guān)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