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多數(shù)藏友初見這枚鵝形硯滴都要玩賞一番,若非仔細審視,一時半會兒還瞧不出端倪。其造型為S型形態(tài),長6厘米,高約3厘米,乍看如同一枚金湯匙,但柄部過于短小,且“勺”型匙底又過于扁平;再看其上滿工雕刻,惟妙惟肖的鵝形神態(tài),必是文人墨客雅玩清供的物什——硯滴。
硯滴又稱水滴,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專供研墨用的滴水器皿,是歷代文人墨客案頭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硯滴的出現(xiàn)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guān)。最初古人研墨時,用的是各種形狀的水壺、水盂等器皿,但在使用中發(fā)現(xiàn),用水壺、水盂往硯池里倒水時,水流量往往很難控制,于是就改進和發(fā)明了便于掌控水量、專門用于研墨時使用的文房用具,這就是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且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盂”。《飲流齋說瓷》有云:“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日滴?!本唧w出現(xiàn)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蔽闹兴f“古人”語焉不詳,但滴晚于盂則是不爭之實。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xiàn)不晚于漢代,最早為金屬制品,后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zhì)。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chuàng)新。
硯滴的體積不大,多為中、小型器物,可單握于掌上,既便于研墨時使用,也便于平時把玩。少數(shù)大型硯滴多供觀賞之用,因使用及把握不便較為少見。硯滴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幾何形、象物形和異形等,題材多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地域習俗密切相關(guān)。如漢代與南北朝時期的硯滴,題材多為飛熊、臥羊、貔貅、金蟾等靈獸類,而到了宋代,硯滴的題材則已繁衍到人物、鳥獸、瓜果等眾多領域。其風格也由最初的莊重神秘轉(zhuǎn)向雅致精巧,從而也更加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
這件唐代鵝型金硯滴并不多見,特別是這枚硯滴的形狀依據(jù)勺形而雕刻成鵝形,更為難得。雖然天鵝在彼時并非珍禽異獸,但卻是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極度發(fā)達的一個見證,天鵝在西方文藝中多有體現(xiàn),是以鵝形硯滴并非后代臆造之物,而是當時工匠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再從造型上分析,雖然此硯滴不是傳統(tǒng)的壺形,但貯水不多,易于控制,從《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的“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可謂正合其名。而且真正出現(xiàn)硯滴名稱,始見于唐朝,在《全唐詩》卷八一九《送裴秀才往會稽山讀書》中,就有“硯滴穿池小”一句,可知當時已有“硯滴”之稱謂。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分析,此唐代鵝形硯滴應該在當時就能稱得上珍奇物品,而歲月流轉(zhuǎn)千年,真金歷經(jīng)沉浮重見天日,帶給人們一卷盛唐詩詞的墨香。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