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如果說有關執(zhí)法、司法部門面臨著一場關于執(zhí)法和司法的新考驗。那么對于每一名普通公民,更加需要知道的是:“我”該怎么使用它
發(fā)生在今年政協(xié)會議召開前一天,關于著名刑訴法學泰斗陳光中與《紐約時報》一名女記者的對話,兩會期間在媒體間廣為傳播。
“你確定會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去嗎?”女記者盯著陳光中問。
“我確定?!边@位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回答道。
“真的能確定?”女記者又問了一遍。
陳光中笑了,說:“我真的能確定?!?/p>
“修改《刑事訴訟法》是進一步加強懲治犯罪和保護人民的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3月8日在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關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時說。
3月14日,答案如愿揭曉。
什么是刑訴法
對于普通公民來說,《刑事訴訟法》作為一部程序法而非實體法,似乎算不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白鹬睾捅U先藱唷币徽f也略顯空洞。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刑事訴訟程序,自然會缺乏切身感受。
純粹的法學概念上,《刑事訴訟法》是關于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它規(guī)定了刑事訴訟程序進行的方式、內容及其效力。這個過程的合理、合法能夠直接影響最終審判結果的公正與否。
通常,《刑事訴訟法》因為將《憲法》中有關司法機構的地位和關系作為制定的直接根據(jù),并將其細化,而被稱之為“小憲法”、“憲法應用法”、“憲法體溫計”等等。如果說憲法中人權的規(guī)定比較抽象,《刑事訴訟法》的人權則通過一系列具體程序將其轉化為現(xiàn)實狀態(tài)。
舉個例子說,憲法規(guī)定了人的生命權,映射到《刑事訴訟法》上,就是犯罪嫌疑人具有的不受刑訊逼供、虐待等具體行為。包括偵查機關長期時間傳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保證他必要的飲食和休息時間。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同樣需要公民注意。后者一般直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一般人就可以通過是非或者對錯,來判斷自己的是否應受制裁。而《刑事訴訟法》則是違法犯罪行為出現(xiàn)后,規(guī)定如何查案、如何起訴、什么樣的證據(jù)有效、如何審判……看似只與公檢法有關。
當然,對待《刑事訴訟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方法。譬如著名刑辯律師張青松就認為:“《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薄氨热缯f律師的閱卷權問題,以前案件進行到何種階段律師經常不知道,顯得很被動。這一次修法當中,司法機關具有告知義務已經明確寫進去了,這就叫訴訟法,你不要玩那些虛的?!?/p>
新刑訴法出臺過程
目前,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制定、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修正的。2003年12月,刑訴法修改再次列入十屆人大的立法議程。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調研、論證作了很多,研討會開了不少,而且建議稿也出了幾部,可是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仍舊沒有著落。”以至于參與立法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衛(wèi)東2007年專門寫了篇文章思考“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難在哪里”這個命題。
事實上,這段日子相關的司法部門的日子都過得如履薄冰。2003年孫志剛事件、2004年的胥敬祥案、2005年佘祥林殺妻冤案、2006年邱興華殺人案引發(fā)的精神病鑒定大討論……樁樁件件都與刑事訴訟程序的不完善或者執(zhí)行不到位相關。
與此同時,2008年底,中央下發(fā)了法學界俗稱的十九號文件,即《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布置了60項改革任務,涉及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加強政法經費保障等四個方面改革任務。這被視為中國司法改革進入體制化改革階段的標志,通俗點說,就是公、檢、法三家的權力怎么分配、怎么制約、內部機構怎么設置。
2009年初,隨著條件的逐漸成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開始著手刑訴法修改。“最初的設想是重點修改,上人大常委會通過一下就行了?!眳⑴c過立法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樊崇義說。
這一次的起草工作采取了“開門立法”的方式,立法者采取深入各有關部門和律師行業(yè)的做法。今天來看,當時諸如2007年最高法收回死刑復核權、2010年7月兩高三部委聯(lián)合頒布的《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等規(guī)則的出臺,都為日后的修改埋下伏筆。
“各個修法部門在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大局意識,對修改的內容,無論是否與本部門的意見吻合,都能夠接受。”陳衛(wèi)東說?!跋啾扔谛谭ǎV訟法的立法技術要求更高。刑法一個罪名有沒有,不影響其他罪名。訴訟法是一整套嚴密的程序性規(guī)定,一個基本原則或者細節(jié)的變動,都將引起前后內容的變動?!?/p>
于是,步調逐漸變大,以致樊崇義認為“修改條款之多、內容之廣泛,出乎意料?!?011年8月,刑訴法草案進行初審,條文內容已經從原來的225條增至285條,并隨后面向社會征集意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78000條建議飛向人大法工委。直至,今年3月通過的《刑事訴訟法》總則中寫入“尊重和保障人權”。
理解條文的四種觀念
新《刑事訴訟法》盡管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第二條令所有的媒體都歡呼雀躍,但對具體條文的苛責一直不絕于耳?!拔铱催^一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反對新刑訴訟法的人當中有69%其實一點不了解刑訴法;只有10%的人是了解其內容的?!标愋l(wèi)東說。這意味著,普法的任務也將十分艱巨。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院教授宋英輝給了一個意見:“理解要執(zhí)行,不理解也要執(zhí)行?!薄暗斫饬藞?zhí)行會更好。”樊崇義回答。
在諸多專家學者看來,轉變觀念將是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能夠發(fā)揮其最大作用的關鍵。而樊崇義則提出了理解條文的四種觀念:只要有權力就有監(jiān)督制衡,只要有權利就有義務,只要有義務就會有處罰,只要有授權就有程序制約。
從條文上看,四個標準幾乎無處不在。譬如在給予偵查機關技術偵查權的同時,也確立了嚴格的審批程序、合法性審查程序和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來進行制衡,而一旦在審理中證據(jù)的合法性遭到質疑,偵查人員也有義務出庭說明情況。
3月23日,陳衛(wèi)東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給幾乎所有業(yè)務廳室的檢察官們講了一堂關于新刑訴法的課。課后傳出,全國各級檢察院的業(yè)務部門的檢察官,將在明年1月1日到來前全部輪訓一次。據(jù)悉,最高法、公安部也將有類似舉動出臺。
然而,如果說有關執(zhí)法、司法部門面臨的一場關于執(zhí)法和司法的新考驗。那么對于每一名普通公民,更加需要知道的是:“我”該怎么使用它?
你可能使用新刑訴法的假想場景
場景一:偵查階段也可以委托律師了
假如你不幸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你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得到律師的幫助,而不必擔心自己的隱私被律師泄露,因為第三十三條修改了,第四十六條增加了。
在傳統(tǒng)訴訟文化中,中國人習慣了打官司就去要找“官家”,而對律師的存在感很弱。“找律師沒啥大用”“律師泄露了我的隱私怎么辦”是很多人法律觀念上存在的誤區(qū)。
然而,當一個人成為偵查機關的懷疑對象,就意味著他將以一人之力對抗來自國家機構的公權力,處于弱者的地位。而法律程序的繁瑣性,必然使得不是每個人都透徹了解該如何應對。
面對訊問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怎么最大程度維護自己的權利?律師作為專業(yè)人士顯然可以解答得更透徹。
此次《刑事訴訟法》備受矚目的亮點之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師的時間,從以前的案件審查起訴以后,更改為“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并且刪除了“律師會見當事人,偵查機關可以派員在場”的規(guī)定。
這意味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第一次知道自己成為懷疑對象起,他就可以委托律師辯護,并且提出的辯護意見還可以附錄卷宗。并且,當事人因一些特殊原因想要保密時,既可以跟律師溝通說明全部案情,又不必擔心律師會將有關信息透露給司法機關。
事實上,律師介入刑事案件的時間提前,相當于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一邊的天平上,增加了砝碼。
場景二:不必擔心被秘密拘捕
一個人去外地出差,卻突然與家人朋友失去聯(lián)系,他被秘密帶走了嗎?其實,“秘密拘捕擴大化”是很多人對第七十三條和八十三條的誤解。
關于第七十三條指定住所監(jiān)視居住和第八十三條規(guī)定某些特定情形下逮捕可以不通知犯罪嫌疑人家屬是“秘密拘捕擴大化”的懷疑與爭議,至今未息。譬如2011年鳳凰網(wǎng)十大影響力博主蔡慎坤就在3月29日發(fā)表了博文《秘密拘捕成為常態(tài)化有多可怕》,稱“此條款的通過,意味著中國進入秘密警察治國時期?!?/p>
因此一些人擔心,自己會不會突然“被失蹤”。
秘密拘捕其實不是法律概念。媒體報道中所用的“拘捕”,實際上是拘留和逮捕的合稱?!叭绻f從偵查行為公開還是秘密的意義上說,要求拘留和逮捕一定程度上保密,是偵查秘密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說。
那么,為何輿論會誤認為新刑訴法第七十三條、八十三條會導致“秘密拘捕擴大化”,說新刑訴是“大倒退”呢?
“很多人并沒有細致對比新舊條文,無法理解立法意圖?!?979年和1996年刑訴法都規(guī)定:拘留后,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實際上,這已經成為不通知家屬的口袋條款(意指像口袋一樣可以不斷裝進新內容的法律條文,使得條文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經常出現(xiàn)的表述就是“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例如2008年,北京《網(wǎng)絡報》以記者在山西采訪中,就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長達十余天。事后,張家口公安局負責人就用這一條款進行了辯解。
“新法至少做了四個限定:新法的暫不通知,只限于拘留,逮捕必須通知;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不再適用于任何罪名,而是只限定于特定犯罪,大大縮小了范圍;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后,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不像舊法一樣隨意不通知;必須通知家屬,而不是家屬或單位了,家屬知情權得到保障。四個方面,都是限制公權,保障人權。這難道不是進步么?”吳丹紅說。
其實新刑訴法第七十三條指定居所的監(jiān)視居住,并非新法發(fā)明。舊法的監(jiān)視居住通常只針對沒有社會危險性的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但現(xiàn)在把危害國家安全、恐怖主義犯罪和特別重大的賄賂犯罪特別規(guī)定為可以監(jiān)視居住了。新法73條擴大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范圍,正使一些原本要被關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不用被關押。從逮捕變?yōu)楸O(jiān)視居住,減少羈押,“這難道不是保障人權?”吳丹紅反問。
場景三:讓作證的人沒有后顧之憂
如果有一天,你目睹了一場搶劫案。你知道出庭作證會幫助到被害人,可是,你膽子很小怕被報復,并且舍不得請假被扣工資。其實,這些都不需要擔心的,還是勇敢出庭來保衛(wèi)就在自己身邊的正義吧。
從香港TVB劇集《一號皇庭》、到近些年熱播的《波士頓法律》、《律政狂鯊》等美劇,法庭劇已經成為英美法系國家最為成功和受歡迎的電視劇種類?!白畎V迷于那些激烈的庭審辯論和對證人的當場質詢”,一名法學專業(yè)大學生如是說。
然而,癡迷歸癡迷,你是否因種種原因,拒絕過出庭作證?
事實上,上述法庭劇的情節(jié)在內地法院開庭審理案件時,很少出現(xiàn)。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證人出庭率太低,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認為不足5%,以至于庭審中的質證環(huán)節(jié)顯得空洞無物。證人不出庭,使得在審理案件中的控、辯雙方的對抗效果降低。所以,審判者斷案大都是依賴于公安破案中獲取證物照片、證人證言等。這也是,內地法庭劇不火,而破案題材關注度高的原因。
而對于公民來說,不出庭恐怕都有些難言之隱。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王某因出庭給一起人身侵權案件作證,被公司扣除了一天工資。以至于勞資雙方,發(fā)生糾紛。網(wǎng)絡上,還因此展開了相關討論。
此次《刑事訴訟法》在解決這個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足夠的誠意。一方面,通過第六十三條將解決證人出庭的費用問題和被所在單位處罰的后顧之憂,給予擔心被報復的證人足夠的來自官方的保護。另一方面設立了特定情形下的強制出庭制度,特別是鑒定人員和偵查人員。
場景四:親親相隱來了
他也許是你的父親、丈夫或者兒子,她也許是你的母親、妻子或者女兒,他們現(xiàn)在被偵查機關認為涉嫌犯罪,我們該怎么辦?是站出來堅定地參與指控犯罪,被贊一句大義滅親?還是保持沉默,以維護他們對親情的信賴不變?
《方圓》曾以《梨都反腐輕喜劇》為題,報道過安徽碭山縣房產局局長劉某被舉報有“貪污受賄、嫖娼”等行為,這封舉報信出自這名局長的前妻張某和17歲的兒子。母子倆為此曾住進了局長辦公室,守了室內3個保險柜整整8天時間。故事的發(fā)展頗為離奇,被親情、倫理、道德、家庭關系、第三者插足等等八卦充斥,以致人們都忽略了最終的結果。在關于這個案例的熱議中,“大義滅親”被屢屢提及。
與之相反的是,一名因藏匿犯罪兒子入獄的母親曾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能藏一天算一天,盡一盡做母親的心”。同樣有一個成語可以與之對應,即“親親相隱”。
這代表了長期以來在我國刑事訴訟領域的一個典型爭論:“大義滅親”是否值得提倡?
“大義滅親”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蹲髠鳌る[公四年》說的就是衛(wèi)國大夫石碏為國為民,不徇私情,殺死自己兒子的故事。
中國法律明文肯定“大義滅親”,可以追溯至1979年修訂刑法時,基本沿用了文革時期“大義滅親”式法治理念。1997年刑法修訂時,在強調打擊犯罪的大環(huán)境下,關于窩藏罪和包庇罪的規(guī)定,被學者視為是對這一理念的繼承。
但是隨著近些年殺親、滅門案的層出不窮。人們開始反思,“大義滅親”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最基本的社會關系被破壞,親情被扭曲,人們日漸冷漠。
實際上,在現(xiàn)代司法制度確立較早的西方,被中國人摒棄的“親親相隱”依然可見,證人作證豁免制度安排中依然保留了近親屬可拒絕作證的選項,后者如今也被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所承認。
場景五:流言引發(fā)的鄰里糾紛
雖說遠親不如近鄰,但鄰居之間難免發(fā)生摩擦,沖動之下打對方一拳。受了輕傷的鄰居一氣之下到派出所報案。這時你不必擔心一定要坐牢,因為你可以根據(jù)第二百七十七條選擇刑事和解。
這是新《刑事訴訟法》通過之后,《方圓》記者得知的一個“流言引發(fā)鄰里糾紛”的真實案例。
3月2日,吉林省樺甸市某村,犯罪嫌疑人谷某在家中將被害人王某毆打致傷,王某隨后到派出所報案,經法醫(yī)鑒定,王某的左側鼻骨粉碎性骨折及右側上頜竇前臂骨骨折均構成輕傷。在外人看來,谷某與王某系鄰居,多年來兩家關系良好,打架這事“很有些出人意料”。
原來,王某與妻子因聽村里人說,谷某妻子曾向森保大隊告發(fā)他家毀林開地,遂到谷某家當面對質。沒曾想,雙方見面后話不投機,發(fā)生口角,互相罵起來,于是情緒過激的谷某照王某的臉上打了兩拳。
樺甸市檢察院承辦人在提審谷某時,發(fā)現(xiàn)他對打人行為很后悔,愿意對被害人家屬給予合理的經濟賠償。在征得谷某的親屬與被害人及家屬同意后,樺甸市檢察院迅速啟動刑事和解程序,通過對雙方反復疏導,谷某最終得到被害人家屬的諒解,被害人家屬做出讓步,雙方達成和解協(xié)議,谷的親屬向被害人家屬支付3萬元賠償金。3月22日,樺甸市檢察院遂依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谷某不予批準逮捕。
新《刑事訴訟法》新增了整個第五編,來設立了四種特別程序,其中就包括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對于一些輕微刑事案件和瀆職以外的過失犯罪,且法定刑在一定限度以下的,公安、檢察院和法院都可以主持刑事和解。
事實上,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已經試行了一定時間,才最終被新刑訴法吸納。
場景六:不讓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孩子因年幼無知而犯下錯誤通常可以被原諒,但如果這個錯誤嚴重到觸犯了刑法上規(guī)定的罪名呢?不用擔心他將一輩子生活在犯罪的陰影下,因為只要不滿十八周歲,他的犯罪檔案將被封存。
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孩子,并且終會有自己孩子。
然而,在一些人眼中,青少年犯罪甚至已經成為繼吸毒、販毒之后的又一大社會公害。據(jù)山東省高唐縣檢察院公訴科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資料顯示:“2000年到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年齡主要為16歲至18歲,2010年至今下降到13歲至15歲開始犯罪,平均降低了3周歲。2011年4月份,劉某(1998年3月份出生)帶12歲少女李某進入網(wǎng)吧,在觀看色情網(wǎng)絡后,模仿故事情節(jié)將李某強奸?!?/p>
2005年前后,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的改革在司法機關開始展開。例如附條件不起訴、社會背景調查、犯罪記錄封存等等。從這次修法的成果看,《刑事訴訟法》大體上吸收了這些做法的精髓部分。
如果你的孩子不慎涉嫌犯罪,你首先應當要求旁聽偵查人員對他的訊問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見,要求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熟悉未成年人案件審判的人員來處理案件的相關事宜(事實上,很多地方都已經成立了專門的辦案或審判小組),在審判階段你還可以補充法庭的最后陳述。如果檢察機關作出了不起訴決定,就配合他們做好6-12個月的考察期內的教育工作,你的孩子極有可能脫離被審判的尷尬境地。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被判刑了,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將會起到其積極作用的一面,孩子的犯罪記錄將被封存。他依然可以活在陽光下,享受法律饋贈的未來。
讀懂新刑訴法的七個名詞解釋
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
這一名詞源自于英美法,為當今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所承認。它通常指執(zhí)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使用非法行為取得的證據(jù)不得在刑事審判中采納的規(guī)則。通常而言,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jù),應當在刑事訴訟中完全排除,非法取得的書證或物證,如果影響司法公正,也應當排除。當然,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也包括一些例外,如善意取得的例外、必然發(fā)現(xiàn)的例外、公共安全的例外等。
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
這是新《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最被熱議的名詞。普通監(jiān)視居住是針對符合逮捕條件,但具有患有嚴重疾病、懷孕或哺乳等特殊情況的犯罪嫌疑人,其通常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zhí)行。但此次修改增加了“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zhí)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zhí)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zhí)行”,即所謂的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
附條件不起訴
指的是檢察機關對符合一定條件、應當負刑事責任(通常是輕微犯罪行為)的犯罪嫌疑人,暫時不作出起訴決定,代之以設立一定的條件(含期限性條件)進行考察。這項制度是檢察機關起訴裁量主義或者起訴便宜主義的體現(xiàn),雖然是首次在《刑事訴訟法》中被確立,但是我國各地司法實踐中早已經有所探索,也會被稱為“以善代刑”。
技術偵查措施
是指偵查機關為了偵破特定犯罪行為的需要,經過嚴格審批,采取的一種特定技術手段,通常包括電子偵聽、電話監(jiān)聽、電子監(jiān)控、秘密拍照、錄像、進行郵件檢查等秘密的專門技術手段。 事實上,這些手段在過去已經被應用很多,甚至被視為“破案的潛規(guī)則”。但這次納入了法制的軌道。
社區(qū)矯正
廣義上的社區(qū)矯正是一種不使罪犯與社會隔離并利用社區(qū)資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國外較常見的包括緩刑、假釋、社區(qū)服務、暫時釋放、中途之家、工作釋放、學習釋放等。此次刑訴法修改確定的“社區(qū)矯正”范圍要狹窄一些,是指將符合社區(qū)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qū)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xié)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活動。
強制證人出庭
長期以來,我國刑事案件審判的證人出庭率都不足1%,證人不出庭作證導致當事人無法對證人證言進行質證,法官不能在庭上接觸證人,從而使當事人的質證、辯論權受到限制和削弱,最終影響司法公正。強制證人出庭制度是此次新刑訴法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做出的努力。
特別程序
原本是民事訴訟法上審理某些非民事權益糾紛案件所適用的特殊程序,包括選民資格案件和非訟案件。此次《刑事訴訟法》中借鑒了這一概念,用于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未成年、不負刑事責任、逃匿或死亡、以及輕微刑事案件,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法律上的一個典型反映。
第三十三條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托辯護人。
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托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jiān)護人、近親屬代為委托辯護人。
辯護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后,應當及時告知辦理案件的機關。
第四十六條辯護律師對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知悉的委托人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有權予以保密。但是,辯護律師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知悉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準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的,應當及時告知司法機關。
第七十三條監(jiān)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zhí)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zhí)行。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zhí)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zhí)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zhí)行。
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執(zhí)行監(jiān)視居住后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監(jiān)視居住人的家屬。
被監(jiān)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適用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
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決定和執(zhí)行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后,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后,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第六十三條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yè)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克扣或者變相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第一百八十八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jié)嚴重的,經院長批準,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處罰人對拘留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不停止執(zhí)行。
第二百七十七條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guī)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guī)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五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