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爆出山東青州等地部分商販竟用甲醛溶液噴灑白菜,以實現(xiàn)長途運輸保鮮,而此法已沿用多年。
為什么甲醛這樣的有毒化學品會被用作保鮮劑?
據(jù)了解,2.5升左右的甲醛溶液售價僅7元錢,一車10噸白菜用半壺就夠了,且噴過甲醛的白菜根部白凈、“賣相”好。與恒溫車、冰塊降溫等保鮮方式相比,甲醛保鮮低廉的價格帶來的利潤空間,難免讓一些商販無視商業(yè)道德和社會誠信,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讓消費者更加無法理解的是“甲醛白菜”存在已不止一兩天,監(jiān)管部門何在?從事發(fā)當?shù)氐碾娋€桿上、告示欄里貼著“違規(guī)過量使用甲醛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宣傳紙來看,當?shù)毓芾聿块T并非對此毫不知情;從“已經(jīng)進行安全檢查”的申辯看,監(jiān)管機構也并非毫無作為,只是效果不彰。究其原因,我國《農產(chǎn)品質量安全法》中對可使用的保鮮劑、添加劑范圍和劑量都無明確提出,對其認定和處罰依據(jù)更不明確。
于人有害,于己有利,于法無據(jù),正是在不當利益侵蝕、監(jiān)管體系空白、檢測方法缺失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甲醛白菜”才得以悄然混入市場。
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復出現(xiàn)提醒我們,必須對“曝光—查處—治理”這種事后應對的治理方式進行重新考量。以“甲醛白菜”為例,媒體曝光后,各地有關部門積極行動,加強了農副產(chǎn)品甲醛含量的檢測工作,全力防止已噴藥保鮮的白菜流入市場。這些措施固然必要,但長遠看,還須從制度上評估蔬菜運輸過程中使用甲醛的危害性,對保鮮劑的具體種類和合理用量作出明確規(guī)定,對保鮮技術進行攻關,才能從根本上把“甲醛白菜”變成放心白菜。
——陳家興/來源: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