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劇,如何把漢語中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準確地傳達給各國人民成為翻譯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一直以來,我國翻譯界多只注重“輸入”西方文化;而忽略了“輸出”中國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如何最地道最忠實地把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詞匯翻譯并對外傳播成為當今翻譯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的標志,它體現(xiàn)了各民族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意義聯(lián)想。我們主張,在介紹傳統(tǒng)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漢英翻譯中,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采取異化,在難以異化的情況下應進行必要的歸化。簡言之,即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采取直譯意譯音譯相結合的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語言風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音譯法。對于一些已經(jīng)在英語中普遍流行的中文詞匯,如包子baozi,餃子jiaozi二胡erhu等宜采用原來的漢語拼音即可。一些在漢語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譯語中是“空白”或“空缺”,只能采取音譯法把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譯語中去。這樣,既保留了原語文化的“異國情調(diào)”,又可吸收外來語,豐富譯語語言文化。
音譯加注釋法。還有一類中國傳統(tǒng)事物如歷史、人物、典故往往帶來一定的文化色彩。對這些西方社會所不了解不熟悉的特有事物,譯者在翻譯時一方面要用音譯法保留其特有的文化風味;還要在此基礎上要在其后面加注英文的注釋進行解釋來予以解釋說明文化背景,才能讓國外讀者理解他們從沒見過的東西。例如:
炕kang (a heatable brick bed. cf. waterbed)
油條 youtiao (fried sticks made of dough)
武術 wushu (Chinese Martial Arts)
四合院 siheyuan (quadruple; courtyard houses)
年畫 nianhua (traditional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paintings)
門神 menshen (door god)
圍棋 weiqi (go game)
屏風 pingfeng (Chinese folding screens)
意譯法。所謂意譯,是在目的語中舍去或轉換源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譯方法。由于英漢詞義有較大差異性,若對原文進行逐字翻譯會使讀者無法理解,特別是帶有濃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詞語,如果純音譯會使人費解而加上太多注釋又會使其失去自身詞匯的特點。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繞開文化背景,意譯其真正的內(nèi)涵。比如一些反應中國儒家文化思想的詞,如果只用音譯法的話,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可能會完全無法理解,所以可以為目的語的讀者提供靠近本國文化的的譯文。比如:“禮”可以翻譯成“ceremony”,“義”可譯為“justice”仁可譯為“benevolence”,“智”可譯為“wisdom”,孝則譯為“filiality”等。例如:
年糕Chinese New-Year cake
粉絲 glass noodles
八寶飯 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
中國結 Chinese knots
八股文 eight-legged essays
中庸 the way of medium(cf. Golden Means)
火鍋 chafing dish
上火 excessive internal heat
世外桃源 Shangri-la Arcadia
節(jié)氣 Solar Term
驚蟄 Waking of Insects
孝順 to show filial obedience
音譯加意譯注釋。由于漢英分屬不同語系,很多詞語雙方?jīng)]有對應詞,在語義與文化層面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漢語文化中的獨特詞,西方讀者根本對其意義讀音一無所知,如果通篇都只是漢語拼音而無任何注釋,對于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西方讀者無異于讀天書。比如陰陽“yinyang”光看漢語拼音,對不懂中國道文化的國外讀者來說簡直太難了。因此翻譯時還要加上意義說明:Yin and Yang represent the two opposite but non-antagonistic and mutually transformable sides i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二十四節(jié)氣的“qingming”,音譯后也要加上意義說明:“A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observed in late spring?!睂Α兑捉?jīng)》中“乾”卦的翻譯:Qian (the Creative),隨后解釋:Qian(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 類似的詞還有:
開放 kaifang(Chinese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
呂洞賓 Lu Dongbin (a character in Chinese folk story)
唐裝 Tangzhuang(clothing)
老子 LaoTze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中和 Zhonghe (harmony)
音譯漢語借詞。英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詞匯,比如tea“茶”其實是漢語方言粵語轉譯過去的,因為它在英語中還可以拼成cha,歷史上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主要是從粵語已過去的。比如秧歌yangko,衙門yamen等都是中文譯音詞。還有,wok鍋,也是廣東話的漢語音詞。
直譯法。中西方的語言文化存在許多實質(zhì)性的差異,但有時不同文化環(huán)境所賦予的詞匯含義在文化負荷上卻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為詞的文化負荷常常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俗與心理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選擇用直譯法進行逐字逐詞一一對應的翻譯,從而體現(xiàn)這種文化含義上的近似和修辭風格。比如:
廟會 temple fair
米粉 rice noodles
花卷 flower roll
蛋卷 eggroll
中國水墨畫 Chinese ink painting
中國字畫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針繪 needle paintings
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翻譯作為一種語際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從一種語言形式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而是把一種文化中的語言代碼轉換成另一種文化中的對應語言代碼。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文字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一種語言文字中的某些含義,有時候很難通過譯文用另一種語言文字傳達給讀者,而翻譯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文化的含蓄與微妙”。
因此,在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詞匯介紹給外國讀者時,應大量采取異化策略。通過異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得到和中國讀者相近的文化體驗,也能加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保障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常暉.英漢成語跨文化翻譯策略[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9,(1).
[2]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24-26.
[3]潘炳信,李正栓.翻譯研究[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
[4]張美芳.翻譯策略二分法透視[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作者簡介:鄒霞,湖北黃岡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