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芬
一、閱讀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及意義
我們使用的教材是《牛津初中英語》,各單元話題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而每個單元的閱讀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課文除了包含大量的語言信息外,還對學生閱讀微技能的培養(yǎng)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同時整個單元的聽、說、讀、寫、譯等教學活動都要建筑在對閱讀課文本的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之上。
二、閱讀課教學的常用方法及步驟
通常情況下,教師會根據(jù)話題內容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導入相關閱讀文本。接著教師會提出一些綱領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全文(Skimming),使學生進入文本,主要是用來抓住文章的主要要點(chief points)或找尋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通過抓住每一自然段的中心論點或中心句來判斷一篇文章的大意,解決What,When,Who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然后在學生整理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次掃描文本(Scanning),尋找某一特定信息而大致地快速地瀏覽,解決一些細節(jié)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沒有必要把文章從頭到尾地、逐字逐句地閱讀,只要找準定位詞,快速地在文章內“掃描”出定位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精讀(Detailed reading-to read something attentively and thoroughly),進一步仔細研讀文章,解決一些細節(jié)問題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可進行一些生成性的相關語言輸出活動,升華本課的學習,可圍繞課文開展各種形式的口筆頭交際活動,如可利用key words復述課文、問題討論、角色扮演、仿寫與課文相關的話題等;也可動筆進行改寫、提綱、評述等。
三、閱讀課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1.問題的提出是否有效?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有效果?!薄坝行釂枴?,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問題在不同的時間問,效果不同。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方式詢問,效果也會有差別。那么,在進行英語閱讀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有效提問呢?我以為,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化處,以及容易產生矛盾或疑難之處;選擇能觸動學生思維神經,給學生點撥正確思維方向的問題進行提問。要盡量避免用一般疑問句提問(如Yes or No等),多用特殊疑問句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學得新知。同時盡量根據(jù)教學要求,聯(lián)系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
2.任務及活動設計是否合理、高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校進行了新一輪校本課程改革,構建了“333”高效課堂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導學案為抓手,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課前進行合理分工,給每小組布置明確的任務,要求他們充分準備,積極探討。做好了這些準備,再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小組展示活動,而教師講解不得超過十分鐘??梢宰寣W生去做的盡可能讓他們做,不可剝奪學生的思維時間,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這樣真正把課堂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益。英語教學中有這么一句話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的好處。(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小組的組建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小組成員間的分工要細化,展示還需得到進一步的指導,考核機制、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激勵手段還要緊緊跟上,等等。
3.錄音播放的目的是否明確?
“聽力”活動對提高學生外語學習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把課文素材當做聽力來訓練,就要在聽之前呈現(xiàn)具體的任務,譬如任務型表格、概括性問題或細節(jié)性問題。應該讓學生明白通過聽材料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聽的效率。同時在聽的同時,還可利用課文配套光盤,增加視覺信息,這樣學生的聽力效果就更佳,隨之興趣和信心也會與日俱增。
如果把播放文章錄音當做示范的話,那么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聽音、跟讀、模仿讀等形式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語感和辨音能力,不斷扎實他們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
如果通過錄音走進課文,我覺得這種方式不太可取。我們要思考自己這么做是否符合閱讀課教學要求。所以,不要隨便把聽力拿來放,做每一件事都應目的明確。
4.理解內容和能力培養(yǎng)孰輕孰重?
閱讀課文教學在內容處理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孰輕孰重?我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英語閱讀能力都是在大量閱讀活動中培養(yǎng)的。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需要各種形式。但是,即使學生記住了一定量的詞匯,由于方法不當,知識面窄,對語篇的理解也多限于詞匯意義的堆砌,對所讀文章的要點無法進行有效的推斷,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脈絡,對文章整體意義的理解就會顯得支離破碎,從而影響了理解的準確率。所以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又要用適當?shù)男问脚囵B(yǎng)他們的技能。
5.通過閱讀課的學習,學生到底能獲得什么?
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設計合理、明確的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素材,夠一夠就能解決老師布置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二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其克服困難才能發(fā)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所以我們應反思自己在閱讀課教學時提出的問題或任務設計是不是還是過于深奧。對于淺顯的問題,學生只需掃描文本便可知答案,學生的求知欲不高;對于過于深奧的問題,學生又感到惶恐,云里霧里,不知從何入手,也漸漸失去了興趣。譬如,有位老師在教學《牛津英語》7A unit 3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這節(jié)課時,沒有任何鋪墊,剛打開課文就問:What do western people do for Halloween?結果舉手的寥寥無幾。因為這個問題太綜合了,必須建筑在對文章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之上。我還聽過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為8A unit 3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老師在形象導入過后,呈現(xiàn)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表格,雖然學生不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但在skimming和scanning后,基本能完成此任務,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個環(huán)節(jié)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這位老師就關注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學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關于英語閱讀課教學總有探討不完的話題。只要我們不斷反思、總結,就一定可以在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