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斌
學生是教學主體,這一觀念已被大多數政治教師所接受,但是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習慣于“滿堂灌”,習慣于“一言堂”,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是被動接受。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該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中來。許多教師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我在此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根據學生實際處理教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提高學生素質,關鍵是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扎扎實實地組織教學。實際上,只有觀念正確了,才會設計合理的教學,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對課堂教學的認識,不應該只是滿足讓學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導他們借助教材的學習發(fā)展思維、情感和分析判斷能力等。通過一堂堂課的學習,學生不斷地修整自己的認知結構,掌握理解與運用政治理論的本領,提高認識世界的水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教材、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體現(xiàn)出來。正確地協(xié)調與處理好教材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關鍵。
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同時,頭腦中要有學生,應時時思考學生原有基礎如何?他們能接受嗎?他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認識水平怎樣?等等,簡單說來,就是在頭腦中,帶著學生的實際水平去鉆研、處理教材,才能在課堂上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二、為學生搭建思維碰撞的平臺,引領學生探究知識
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xiàn),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以為這才是教師主體性的體現(xiàn)。采取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刻板、沉寂的氛圍。學生的課堂行為也就相應地被規(guī)范為: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不得隨便亂動,不許私下討論,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能發(fā)揮出來呢?
因此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活動氣氛,讓學生身體在課堂中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創(chuàng)造寬松的課內環(huán)境,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是讓學生閱讀教材時,借用媒體充分地利用腦、眼、手等感覺器官,反復地體驗。在理解教材、領悟人生意義的同時,不斷提高思維能力。
和諧的課堂是流動變化著的。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發(fā)現(xiàn)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反應,調整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及時設疑、解疑。在緊張又興奮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師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是使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富有激情的關鍵。而這種點撥既是即興發(fā)揮,又是精心設計的結果??梢姡谡n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增強教學提問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了教與學的方向。傳統(tǒng)的目標教學是向學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學生雖然能掌握結論,但往往靠死記硬背,不能充分發(fā)揮主體性,創(chuàng)造能力受到遏制。解決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學目標轉化成目標思考題,設計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求知,最終掌握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各種能力。
問題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一定的科學性、啟發(fā)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問題還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讓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在問題情境中掌握課本有關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具體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設計“提綱式”閱讀訓練題,按識記、理解、分析的順序排列,課前發(fā)給大家。二是從實際生活事例,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從課本中典型內容出發(fā),提出若干思考題。政治教師必須精心研究教學目標,設計出符合目標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題。對較高要求的目標,其思考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達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這些題目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名詞解釋或簡答題,又不同于一般的目標展示,它既表明了識記、理解和運用知識的三個層次的目標,又具有啟發(fā)性。通過自讀思考,學生感知了課文內容,既達到了識記目標,又培養(yǎng)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開展模擬訓練,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訓練是學生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學生層次不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在課堂教學中的訓練就要依據預習時設計的問題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要由點到面、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扎實地練,做到全面性;對于新舊知識易混淆點采用對比練,做到求同存異;對于知識與能力結合點采用創(chuàng)造練,做到舉一反三;對于重點、難點知識采用反復練,做到常練常新;對于同類知識采用典型練,做到觸類旁通。訓練題的設計要思維容量大、思維過程強,體現(xiàn)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遷移的過程。訓練的方式要從實效出發(fā),精心安排,多樣活潑,不要拘泥于尋找問題答案。通過練習訓練,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而且教師可以獲取教學反饋信息,進行補償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而意義重大。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廣大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是進行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