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放
邛窯是蜀文化的驕傲,是中國后世五彩繽紛的彩繪瓷的拓荒者和先驅(qū)者。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淺見,難免掛一漏萬,不妥之處,承蒙各地藏友專家賜教。
在宋代以前,青瓷的制作和燒造一直處于我國瓷器發(fā)展的主導地位。四川邛崍縣境內(nèi)的邛窯,包括十方堂、尖子山、固驛山、瓦窯山等主要窯址,在南朝時就創(chuàng)燒出了青瓷產(chǎn)品,唐、五代時期達到鼎盛時期,直到南宋中晚期停燒,歷經(jīng)80H0余年。雖然從總體上考察,邛窯還是屬于一個龐大的民窯青瓷體系,主要生產(chǎn)各類生活性實用青瓷器,但其中不乏燒造出了許多造型別致和釉色各異的值得文物和收藏界研究和珍視的精品。
隋代邛窯青釉鳳冠雙耳瓶高24厘米。此瓶造型端莊沉穩(wěn),古樸典雅,上端塑一盤口,溜肩微斜下,外形線條流暢優(yōu)美,肩部對稱置鳳冠雙耳,是取鳳鳥頭冠羽毛之形狀。傳說中的鳳鳥是人們對鳥圖騰崇拜的代表性文化符號,有吉祥、光明之意。口沿內(nèi)壁及器身外表、器底沿邊施青釉,在釉下先施有一層白色化裝土,這也是邛窯瓷器的一個特征。因為邛窯產(chǎn)品的胎料是就地取材于當?shù)氐募t色粘土或灰色粘土,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器表所施之釉原本之色,所以先施上一層化裝土,然后再施上釉。此瓶釉色青黃瑩潤,釉面自然開片,微有剝蝕。器底露胎處呈深磚紅色,胎壁較薄,但胎質(zhì)十分堅實。此瓶從整體上觀賞,顯得十分典雅秀美。
唐代邛窯月白色乳濁釉四系罐高23厘米,造型樸實大方,屬唐代早期典型式樣。此罐內(nèi)外施乳油釉,釉呈月白色,釉層凝厚滋潤,豐腴華美,光澤如玉,釉面自然開片。器底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zhì)堅實。細細觀之,此罐類似于宋代月白釉鈞瓷,或許邛窯唐代乳濁釉瓷器的成功燒造為后來宋代鈞瓷燒造提供了相關(guān)技術(shù)信息和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在唐代邛窯乳濁釉瓷器中還有深綠、青黃等多種乳濁釉顏色,這是邛窯瓷器在釉色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唐代邛窯綠釉梨形壺高19.5厘米,底足直徑7.8厘米。壺體造型別致,外型輪廓線條流暢優(yōu)美。釉面呈湖綠色,瑩潤光亮。目前國內(nèi)可考資料表明,綠釉瓷器在隋代邛窯燒造成功,應屬首創(chuàng),因此邛窯綠釉又被稱為“邛綠釉”,這為以后國內(nèi)各瓷器窯口燒造綠釉瓷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技術(shù)資料。今天我們欣賞這把邛窯綠釉壺,更能領(lǐng)略到1000多年前能工巧匠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成果所蘊涵的意境。
唐代邛窯黃釉硯滴高6.6厘米,底徑3厘米。壺體塑造為梨形,手捏塑一曲線把柄,置一高翹長流,整體造型線條優(yōu)美,小中見大,神氣十足。器表施黃釉,滋潤光亮,自然開片。底足露胎處呈磚紅色,是邛窯文房用品的典型器。
唐代邛窯瓜棱銅紅釉彩水丞高7.6厘米,腹徑9.6厘米,底徑5.5厘米。造型飽滿圓潤,器體勻布六道凹下線條,使器表形成瓜棱狀。器表施青黃釉,沿腹周點有三塊銅紅釉彩斑,釉層雖有剝蝕,但銅紅釉彩仍很明顯。此器應是唐代邛窯文房用品上乘之作。據(jù)有關(guān)資料研究顯示,邛窯早在隋代就燒造出了銅紅釉彩瓷器,到唐代時,邛窯燒造銅紅釉彩瓷器的技術(shù)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這件水丞上的銅紅釉彩也提供了邛窯在唐代制作高溫銅紅釉彩瓷器的實物資料。
邛窯是四川遺址面積最大、燒造時間最長、出土文物最豐富、器物流散最廣的古瓷窯,被中國古陶瓷專家稱作是高溫釉下三彩和彩繪瓷的故鄉(xiāng)。邛窯先進的工藝對北方唐三彩、湖南長沙窯、安徽壽州窯,乃至宋代各大名窯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沉睡了千年之后,邛窯和邛瓷終于“一醒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