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從來不當(dāng)吃是只為襄腹的慣性動詞,從來不認為美食只是色香味的刺激,當(dāng)傾之所情的對著一盤菜,其實就是對著一個只有你品得出其中滋味的小世界!
美食的意境,引用冰心奶奶曾說過的最美妙:中餐在左,西餐在右,走在美食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氣彌漫,使舉筷執(zhí)又的行人,撐得半死,不覺得痛苦,有嗝可打,還不算滿足……
自愿撐得半死的人如今真是越來越多了,微博上成天都是打著嗝秀美食圖的人們。記得以前流行美食家,愛吃愛評的人們都時常以美食家自詡,而自從“吃貨”二字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更流行,于是大家便紛紛親切地自夸是“吃貨”,并且毫不忌諱地高高興興戴上這個聽來像貶義詞的帽子還美滋滋。
特意百度了一下,“美食家”有明確的釋義,如著名作家陸文夫筆下的美食家是這樣的:對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他們必然火速趕到;他們對美食的點評恰如其分……而關(guān)于“吃貨”則很難專一又簡明的表白出來,更居然“吃貨”二字有4種釋義,一是在股市中,做手在低價時不動聲色的買進股票,叫做吃貨或吸貨:二是把別人要賣的東西現(xiàn)款買入:三是指就會在家賴著,光吃不干活的人,隨著飲食文化的發(fā)展,現(xiàn)多指喜歡吃各類美食的人,有品位的美食愛好者,可以作為一種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質(zhì);四是可以食用的動物內(nèi)臟的統(tǒng)稱。很遺憾,對于我們這樣的吃貨,沒有一個更恰如其分的解釋,讓人很困惑,吃貨與美食家究竟有多遠的距離呢?
顯然,如果按陸先生的定義,美食家標準簡單說有三點,一是知道上哪兒吃;二是有美食必奔;三是點評恰如其分。這知道上哪兒吃,是吃貨們也大多掌握的要訣,別說本地美食了,各地美食都門兒清,要想吃得美,天天做功課是必不可少的,網(wǎng)絡(luò)、報刊、電視、廣播,一切媒介都不會錯過,更不用說吃貨們之間的相互分享了,于是知道上哪兒吃算不得美食家與吃貨的距離,無非也就是有沒有環(huán)境吃各地美食罷了。再說有美食必奔,吃貨們肯定也是不甘示弱的,只不過未必能像很多有名的美食家一樣,有機會遍嘗更多美食,或者被邀請試吃新鮮獨特的菜品。這點評恰如其分,看來才是美食家與吃貨的本質(zhì)區(qū)別。吃貨們也常常評價美食,比如我自己常常對菜品的評價就是“好吃!”“太好吃!”“好吃的不得了!”通常對于美食,大多以感受為論調(diào),卻很少能夠吃得明白,吃出深意。比如這菜好吃,是為什么好吃?是食材好、做法特別、加了獨特香料,還是因為有秘方老料,這些很難通過品菜來品出來,于是只能食得其味,不知其髓,更何況還將美食體驗一一道來,引人暇想。
真正的美食家,或許應(yīng)該是像袁枚、汪曾祺、蔡瀾、唐魯孫、夏元瑜之流,不僅博古通今,還對中國傳統(tǒng),特別是美食文化癡迷。以唐魯孫為例,吃得豈止是挑剔,而且講究得不得了。出身世家的他據(jù)說對飲食服制皆有定規(guī),隨便不得。曾自稱他家以蛋炒飯與青椒炒牛肉絲試家廚,合則錄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鹵面也不能馬虎,要鹵不泄湯,才算及格。吃面必須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動,鹵就不泄了。再說說蔡瀾,世界各地品嘗山珍海味、當(dāng)?shù)匦〕?。不僅寫專欄、上電視上主持美食節(jié)目、自己投資開飯店,還只要是吃都有一板一眼地講解得引人入勝,這道菜的特點在哪里,為什么要從左邊下嘴而不是右邊,真不是一般吃貨所能企及的。自不用--說還有很多雖非大家,但經(jīng)年以美食為鉆研為最大樂趣的食評者了,閉著眼睛夾一筷子,就知道吃的是鱖魚、草魚;嘗一口綠茶,知道是明前的還是雨前的;隨便一道菜入口,便可分得清廚師是湖北的還是四川的;隨便什么菜式,一桌便能知其前世今生,更能提出如何改進與創(chuàng)新的點子;更勿論如何搭配更營養(yǎng),什么菜的品性適何什么樣的人了。
于是,淺顯總結(jié),“吃貨”就是指愛吃的人,而“美食家”,則是愛吃還懂吃的人!愛與精,其實只差一字,所以吃貨們努力吃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