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紅
品德課上,我用了《慈善讀本》之后,深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所謂感恩,就是對他人的恩惠報以感激并設法報答。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說:“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比欢?,現(xiàn)在的孩子習慣于養(yǎng)尊處優(yōu),往往把他人的關心看成理所當然,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懂得創(chuàng)造生活;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懷,讓學生學會感恩呢?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學生的時間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的,而老師又是學生心中的模范與偶像,對教師的模仿無時不在、無事不在。所以,教師要首先做好感恩的表帥。其實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學生對教師的幫助隨處可見。如教師擦黑板時學生主動去幫忙;教師抱厚厚的作業(yè)本走向教室,學生會快速迎上去替老師抱著;教師沒有紅筆時學生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筆拿給老師;元旦和教師節(jié)里,學生會向老師送上心愛的賀卡或鮮花。面對學生純真稚嫩的愛,教師應該怎樣去回報呢?怎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fā)呢?以筆者之見,在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上,教師要誠摯地表示感謝,必要時還須回贈學生禮物。
回歸生活,體驗親情。血濃于水的親情,是學生幸福成長的淵源。教師應設法把學生帶入親情的懷抱中,讓學生重溫這份溫暖。一位頗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是這樣設計感恩教育的。這是一節(jié)以“割舍親情”為主題的班會。班會伊始,教師就以超常的莊重提問拉開序幕:“同學們,假如要你割舍親人,你會依次割舍哪些親人呢?現(xiàn)在老師每人發(fā)一張白紙,把你認為最親近的四位親人寫上去,然后開始割舍,完成后交給老師!”教室里靜得出奇,只有“沙沙沙”的寫字聲音。不過,這聲音很快就消失了,學生很快就把親人都排列起來了,那么割舍誰呢?一個個哭喪著臉遲遲不肯動筆。于是,教師叫起一個學生問道:“怎么四位親人一個都不曾割舍?”孩子抽噎著說:“老師,我一個都不舍得割舍,爺爺奶奶送我上學接我回家,還給我做飯吃,我不能沒有他們;爸爸媽媽為我掙錢供我上學,節(jié)假日帶我去旅游,生日里送我禮物,生病時領我去看醫(yī)生,我也不能割舍!”教師又叫起另一個學生,那個學生同樣抽泣著說:“老師,我也割舍不下。外婆外公接送我上學,還為我輔導功課,雙休日帶我去兒童樂園玩。夏天的夜晚太熱,我做作業(yè)時為我扇扇子打蚊子,每當我取得好成績還會獎勵我。爸爸媽媽給我講名人成長故事,教我做家務,教我面對困難和榮譽。我也舍不得割舍他們?!贝藭r的教師順水推舟,點明主旨道:“老師就知道你們一個親人也舍不得割舍,正因為有了這些親人的呵護,你們才有了今天讓人羨慕的童年。但日常生活中你們對親人的愛給予回報了嗎?你們打算怎樣感恩自己的親人呢?下周班會匯報交流?!?/p>
解讀師愛,感悟師情。雖然學生成長在老師的身邊,但他們對老師的期望與付出并沒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對嚴格要求、嚴厲批評心懷不滿。對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輕扣學生頓悟教師勞動價值的心靈之窗。如“我的啟蒙老師”故事會、“師之歌”詩會、“師恩難忘”作文競賽等,真正讓學生懂得是老師引領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在科學的峰巔上攀登,是老師用諄諄不倦的教誨培育自己成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感恩老師是永恒的生命主題。
總之,時代的發(fā)展呼喚感恩教育,教育的改革呼喚感恩教育。想方設法在學生心田播下感恩的種子,并用心去澆灌、培育、呵護,其過程艱辛而漫長。不過,相信總有一天,一朵朵絢麗的心靈之花一定會在“陽光”下欣然綻放的。
(本文作者系福州市羅源縣鳳山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