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條 老人辦基金十年助學20萬
在浙江嘉善有位79歲的老人,她每天開銷不足10元,卻在村里辦起了自己的助學基金。她不識字,卻幫助兩百多位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yè)。村里人都說,陳阿條是村里最“富?!钡睦咸?,也是村中最“摳門”的人。
在嘉善縣天凝鎮(zhèn)宏揚村陳阿條的家里,十來平方米的客廳里陳設簡單,一張桌子,幾條長凳,再沒有其他像樣的家具。年近80歲的陳阿條精神矍鑠,一件洗得有些褪色的上衣顯見有些年頭了。就是這樣一位不起眼的農村老太太,每天吃青菜拌著豆腐干,穿著3元錢買來的膠鞋,用兒子給的養(yǎng)老生活費,建立起了自己的慈善助學基金。
@茆源一年半搭三百“順風客”
身為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副總經理兼銷售總監(jiān),32歲的南京人茆源收入頗豐,他所開的那輛小排量私家車比亞迪F0,更是在眾多房地產大佬的奔馳寶馬中顯得“雞立鶴群”。體重200斤的他坐在車里,肚子幾乎要頂?shù)椒较虮P上,但茆源并不介意車內空間。1年半以前,家住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城的他,開始每天往返于邯鄲市區(qū)和廣平縣城,那時他就開始邀請陌生的人免費搭乘。為了獲得信任,他甚至將個人信息公布到了互聯(lián)網上。如今已有300多人,搭過茆源的順風車,他也被網友稱為“順風哥”。
@楊克泉夫婦 相濡以沫八十余載
山東鄒城香城鎮(zhèn)老龍灣村,住著一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百歲夫妻楊克泉、楊房氏。兩人相濡以沫八十余載,把年近五旬時才生的兒子栽培成大學教授,成為老龍灣村的一段佳話。
楊克泉、楊房氏都生于1909年1月1日。巧的是兩人就在一個村里,但隔得遠,相互不認識,后來經媒婆介紹,一看年齡,才知道原來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這門婚事立即定下。婚后兩人琴瑟和鳴,夫唱婦隨,到現(xiàn)在都恩愛如初。
@莊仕華愛灑邊疆醫(yī)療事業(yè)30年
中秋、國慶雙節(jié)前夕,黨的十八大代表、武警新疆總隊醫(yī)院院長莊仕華帶領醫(yī)護人員來到烏魯木齊縣薩爾達板鄉(xiāng)大泉村,為少數(shù)民族群眾巡診。新疆是膽結石、肝包蟲疾病多發(fā)區(qū),為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莊仕華到北京的大醫(yī)院學習,掌握了手術時間短、刀口小、愈合快的腹腔鏡摘除膽結石的新技術。至今,他主持創(chuàng)下的11萬余例手術無一失誤的紀錄依然在不斷刷新。30多年里,莊仕華有許多機會到條件更優(yōu)越的地方發(fā)展,但他選擇留在新疆。
@張義波小伙打8份工背奶奶上學
9月22日晚,以曾經背著奶奶上大學的秭歸村官、“孝老愛親”模范張義波為主要拍攝對象,一檔名為《中國的力量》的節(jié)目在央視九套播出。張義波出生于湖北省秭歸縣水田壩鄉(xiāng)聯(lián)營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九歲時他就成了孤兒,與70歲高齡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過著邊讀書、邊務農的生活。他17歲時爺爺也因病去世,他那瘦弱的肩膀擔負起生活的全部重擔。在考入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之后,張義波邊讀書邊打8份工,不但掙錢養(yǎng)活自己和奶奶,而且盡其所能幫助他人。
@張迎春 十載不棄照顧癱瘓弟弟
“慶兒,你愿意讓二姐照顧,還是愿意去福利院?愿意二姐照顧就伸一個指頭,愿意去福利院就伸倆指頭。”癱瘓在床的張廣慶,顫抖著伸出一個指頭。為了這“一指”承諾,10年前,張迎春辦理了提前退休,不離不棄照顧成為“植物人”的弟弟。
給弟弟喂飯,擦洗身子,接尿,清理糞便,洗衣服,陪弟弟用手語“嘮嗑兒”……看著張迎春很辛苦,也有鄰居建議“將弟弟送到養(yǎng)老院或福利院”。張迎春總是說:“弟弟渴了餓了尿了咋辦,自個兒人照顧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