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戀形成于嬰幼兒時期,持續(xù)人的整個一生。早期的依戀會通過內部工作模型影響到成年后的依戀模式,進而影響成人的婚戀行為。本文介紹了成人依戀和婚戀的聯(lián)系以及依戀影響婚戀行為的機制。
關鍵詞:依戀;內部工作模型;婚戀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21-02
依戀(attachment)是指個體與他人之間的跨越時空的持久的情感上的聯(lián)系和紐帶。1969年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最先提出依戀這個概念。鮑爾比及其同事通過對動物的觀察和研究,結合精神分析和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創(chuàng)立了依戀理論。依戀通常形成于嬰兒期,一般是嬰兒與其照料者(一般為母親)之間感情上一種特殊關系。最早的依戀聯(lián)接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嬰兒與其母親的情感關系,但是依戀聯(lián)接及其影響卻是深刻而久遠存在的。早期的依戀形式會通過內部工作模型影響到成年后的依戀模式。
一、早期依戀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愛因斯沃斯(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技術”,通過對嬰兒和母親關系的研究,劃分了嬰兒依戀的三種基本類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安全型依戀類型的母親大多比較敏感接納的,易接近合作,對孩子比較關心、負責。安全型兒童即使偶爾母親不在身邊,也能體驗到母親的負責和溫暖,所以安全型兒童表現(xiàn)比較自信、輕松和快樂。矛盾型依戀類型的母親由于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的關心和敏感,更多的表現(xiàn)是干擾與不理會。矛盾型的兒童對母親的離開極度的反抗,但當母親回來時,試圖接近母親,卻又反抗母親的安慰。矛盾型的兒童具有較高的分離焦慮,并且害怕陌生環(huán)境。回避型依戀類型的母親大多表現(xiàn)出拒絕和不敏感,對孩子不關心、很不負責?;乇苄蛢和c母親表現(xiàn)為疏遠、漠然,與母親剛分離時并不焦慮,母親回來時表現(xiàn)出回避。但回避型兒童比較容易適應陌生環(huán)境及陌生的人。弗萊雷(Fraley)認為成人依戀理論核心即是穩(wěn)定不變的依戀行為系統(tǒng),它最初產生于嬰兒對環(huán)境的適應,繼續(xù)影響著成人的行為、思維、和情緒。
二、成人依戀
伯爾曼(Berman,1994年)認為,成人依戀是個體去接近他主觀認為能滿足其生理心理安全需要的特定對象的穩(wěn)定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尋求和維持靠近親密對象的真正努力,基于個體在其社會交往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內部工作模式去調節(jié)這種穩(wěn)定的傾向。大家普遍認為,依戀是一種內在機制,它是個體的成長早期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同時依戀的作用貫穿于個體一生的發(fā)展中。但鮑爾比(1979)認為依戀存在于人的一生體驗中。在人類一生的發(fā)展中,依戀的序列結構中會不斷的加入新的對象,一些舊的對象被放棄。鮑爾比認為成人的依戀來自兒童早期依戀的轉化,他把成人的依戀分為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鮑爾比認為個體早期與其主要照料者的有問題的依戀關系會導致成人的不安全依戀,不安全依戀通過內部工作模式影響個體現(xiàn)實存在的各種社會關系。
三、早期依戀與成人依戀的關系——內部工作模型
鮑爾比認為個體從生命開始到終結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要素就是依戀,個體的人際關系原型就來源于其生命早期形成的與主要照料者的依戀模式,這表明個體的童年經歷與其成年的依戀狀態(tài)相關。依戀不是一個階段,而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貫穿個體一生的命題。鮑爾比(1982,1988)認為內部工作模型形成于個體在其早期與主要照料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心理表征被整合到個體人格中,影響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信念。進而內部工作模型包含個體對自身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反應調節(jié),以及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個體在其童年時期對照料者的依戀體驗中形成的自我內部工作模型,對個體人際交往中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有著指導作用,影響個體的各種社會關系(伴侶、兄弟姐妹或同事)。鮑爾比(1979)研究表明,依戀模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內部工作模型在個體早期一旦形成,則這些模式模型在個體一生中的變化就會相對較小。愛因斯沃斯(1989)的研究也表達了這種觀點。
四、成人依戀與婚戀行為的關系
上述可知,個體在早期的依戀經歷和體驗中形成了個體“內部工作模式”,成人依戀通過這種模式對個體在各種關系中的情感、情緒、認知和行為起著指導作用?;閼傩袨槭莻€體親密關系的重要部分,依戀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影響婚戀行為。并且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對婚戀質量從整體上產生作用。
1.婚戀關系中的認知:婚戀關系中的認知其實就是一些個體關于自己和伴侶的信念、期待以及歸因。安全依戀者認為其伴侶能夠接納和愛自己,而且有較多的積極的期待于對方的行為。依戀者安全者對自我持有更多的積極信念,其中的自我效能信念讓個體以更自信的態(tài)度去采取適應性更強的策略。施(Shi)的研究表明,對自我和他人持有積極信念認知的人更愿意使用雙贏的策略去解決矛盾沖突。科林斯(Collins)發(fā)現(xiàn):不安全依戀者更多地認為伴侶的消極行為是由不良動機故意產生的,這種行為不易改變而且處處體現(xiàn);而安全依戀者卻給予伴侶的消極行為積極的解釋。這種區(qū)別是因為對伴侶行為的解釋和歸因對與伴侶的期待是否積極關系有很大關系。威斯曼(Whisman)和同事研究發(fā)現(xiàn)依戀安全與婚戀滿意之間的聯(lián)系之一就是積極歸因伴侶行為,安全依戀者在婚戀行為中有更高的信心,遇見問題時能進行積極的歸因解釋,更愿意和伴侶一起尋求解決之道,在壓力面前也樂意支持伴侶和接收伴侶的支持,所以最易保證婚戀質量。
2.婚戀中的情感情緒:弗萊雷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戀者雖然對微小情緒引起的面部表情非常敏感,但是其經常在對情緒變化準確判斷之前就做出一些情緒化的反應,這就讓他們在婚戀行為中存在較多的矛盾沖突,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感,婚戀關系的解體也就容易傷害到不穩(wěn)定依戀者??屏炙拱l(fā)現(xiàn)當個體面對情緒情感問題時,不安全依戀者不愿意尋求伴侶的支持,或者對伴侶的支持不滿;不安全依戀者會尋求另外的對象和行為去抵御他在早期依戀經歷體驗到的不良情緒。鮑爾比認為安全依戀者在早期依戀經歷中,在面臨情感情緒困擾時,感受到了依戀對象的了支持和關切,于是依戀安全者在婚戀行為中傾向把保持接近伴侶和尋求伴侶支持作為自己情緒的優(yōu)先有效的調節(jié)方式,這種對伴侶的積極定向會促進婚戀關系的形成和穩(wěn)定。
3.婚戀中的行為:婚戀生活中的行為大多表現(xiàn)為給予和接受伴侶的關愛,也就是通過個體的行為能力去滿足伴侶的需要。愛因斯沃斯認為幫助個體去探索世界的心理資源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就是依戀安全。安全依戀者探究和給予伴侶關愛時就有較多的心理資源參與,這是因為安全依戀者不需要像不安全依戀者那樣,在調節(jié)自我的焦慮、抑郁和恐懼等不良情緒時就消耗了很多的心理資源。安全依戀者能夠及時關注伴侶的需要,并在恰當?shù)臅r間、地點,以恰當?shù)姆绞街С职閭H;而且在接收伴侶的關愛支持時感覺輕松自然并積極反饋。然而在給予和接受伴侶的關愛支持這兩方面,不安全依戀者都有不適應的行為表現(xiàn)。
通過對早期依戀、成人依戀的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早期依戀通過內部工作模式影響成人依戀,成人依戀則與婚戀直接相關??梢娫缙诘囊缿俳洑v對一個人的婚戀行為有一定的影響。鮑爾比采用內部工作模式這一術語是為了強調兒童對自己、他人和親密情感關系的認知表征是動態(tài)的,會因為與養(yǎng)護者、親密朋友、戀人和配偶的關系改變而發(fā)生變化。所以,早期的安全型依戀不能確保在今后的生活中必然有良好的婚姻行為;早期的非安全型依戀也決不意味著今后的婚姻質量一定很差。但是我們不能低估早期安全型依戀對婚戀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吳薇莉.成人依戀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4,(3):131-134.
[2]董奇.開發(fā)人生——心理發(fā)展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3]朱海東.成人依戀研究述評[J].宜賓學院學報,2007,(3):91-93.
[4]劉敏珍.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系研究[D].國立高雄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Bowlby J.A secure base: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ttachment theory[Z].LondonRoutlege.1988:79-102.
[6]Collins NL.Working model of attachment: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emotion,and behavior[Z].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810-832.
[7]Whisman MA .Allan LE.Attachment and social cognition theories of ro.mantle relationships:convergent or complementary[Z].Perspective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6,(13):263-278.
作者簡介:冉丑龍(1976-),男,四川達縣人,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