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松
從極致追求影像素質,到對材料(影像介質)的癡迷研究,攝影家金平通過不斷地實驗,逐漸構筑起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作品的個性形態(tài)。
從2003年開始,金平將照相機的鏡頭對準了即將消失的中國西部傳統(tǒng)手工業(yè)。幾年時間,他幾乎走遍了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用大畫幅相機拍攝民間造紙、做紅糖、釀酒、制陶等等。在這些題材中,金平對民間造紙情有獨鐘,走訪記錄了多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造紙工藝,并賦予這一傳統(tǒng)工藝以新的意義—現(xiàn)代數(shù)碼影像與古老造紙藝術的完美結合。2004年夏天,金平開始拍攝四川甘孜州德格印經院,并試驗用當?shù)靥禺a的“藏紙”打印照片—而且題材也恰恰是他拍攝的德格印經院造紙和印刷經書的過程。
這種藏紙取材于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阿膠如膠”(又名“狼毒草”)的根須。藏紙具有柔韌性好,吸水性強,耐酸堿等特性。由于“阿膠如膠”本身又是一種藏藥材,對眼睛有保護作用,因此寺廟里的高僧長期閱讀藏紙經書,終身不得眼疾。而且這種藥性也使藏紙幾百年蟲不蛀,不腐爛,歷久彌新,成為保存影像文獻十分理想的介質。數(shù)碼打印技術的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攝影概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平經過幾年的實驗,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制作藏紙影像的獨特方法。這種影像沉穩(wěn)、樸素,不規(guī)則纖維與圖像疊加產生的肌理效果,使影像更加立體,雖然質地粗獷,但影像的細節(jié)又極其豐富。透過這些藏紙,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似乎可以觸摸到的文化意象,還有一種虔誠的人文主義精神。
責任編輯/李德林
雕刻經版
釋迦牟尼(佛創(chuàng))
雕刻經版
古法造紙
古法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