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
公共關系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差不多30年,公共外交與公共關系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在某些方面是趨同的。3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中國逐漸走到國際舞臺的中心,全世界為之矚目。但是,國際輿論中的中國和實際的中國差異很大。近期,西方主要報紙關于中國的評論題目有很多,比如德國《世界報》的題目是:“中國即將崩潰”;《紐約時報》跟它相反:“中國前景光明”;《華爾街日報》的題目是:“中國將拖垮世界?”英國《金融時報》則是:“為何看好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此可見,世界輿論對中國的評價有的偏向消極,但也有積極的,看法十分不一致。
為了使輿論中的中國和實際的中國能夠一致,中國公共外交就必須加強。那么,公共外交像公共關系一樣,它的定義在不同的書本上、在不同的國家都不太一樣。我講的重點就是中國關于公共外交的理解,以及在中國怎么看待公共關系和公共外交之間的關聯(lián)。公共外交這個詞在中國流行了大概五六年,用于中國政府的文件是最近3年多的事情。胡錦濤總書記在3年前講過一句很重要的話,就是開展公共外交是新形勢下完善我國外交的客觀要求,是我國外交工作開拓的方向,目的是增加外國對中國的理解。
公共外交開展比較好的是美國。美國通常由政府發(fā)起交流項目,利用電臺等手段向其他國家介紹自己,減少其他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美國的錯誤觀念,提高美國在國外公眾中的形象和影響,進而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說,第一是政府發(fā)起項目;第_是減少其他國家對美國的誤會,提高美國形象。這個定義十分直率。但是所謂對美國的錯誤觀念,當然是由美國定義,美國某些政策如果外人覺得不對,提出批評,美國就會告訴你,你是錯誤的,請聽我的意見。那么,這個定義到今天已經好幾十年了,事實上他們也往改變當中。
為了便于比較,我們看看日本。日本人認為很多國際會議他們出了錢,參加后卻發(fā)現(xiàn)他們沒什么影響力,好像日本不存在。中國在很多國際場合的存在感還是明顯的,在聯(lián)合國、奧運會、世博會。當然中國也有存在感不夠的地方,如世界杯足球賽上找不到中國這個詞。
這幾年我們對中國的公共外交有了比較廣泛的報道,我們的英文媒體果訪我時,我說了很多的話,美國人注意到了他們說中國的公共外交走在前面了。美國眾院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盧格在美國政齡最長,他說中國在美國幾年間建了70多個學院,而美國在中國這么多年來只有5個文化中心,這不是逆差嗎?
不久前我到美國跟他見了面,我說,孔子學院教授中文,是應美國大學邀請的,當然中國也很愿意做。第一個孔子學院的中國老師不過兩名,多數都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你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在學英語嗎?他說不知道。我跟他說,小學加中學2000萬人,大學3000萬到4000萬,總共有2.5億中國人在學英語。外國教師教英語有12萬人,我們70個孔子學院不到200個中國教師。因此你說這是逆差就不太合理。他表示不知道這個情況。后來美國國務院對此前宣布中國漢語教師簽證無效的決定做了修正。
那么,到底中國政府對公共外交如何理解?在中國,兩國之間政府的外交是授權大使或領導人,通過交涉達成共識,簽訂公報或協(xié)議。這就是傳統(tǒng)的公共外交,俗稱對外宣傳。
可是現(xiàn)在的公眾,特別是中國公眾對國際問題關心了,對中國聲譽愛護了,也開始主動地參加表達。中國在30年前每年出國人數只有1萬人,現(xiàn)在至少是3000萬人。這些民眾出去,他們的言論行為都在表達中國。中國公眾愿意自己出錢去表達中國,尤其是一些企業(yè)家。我剛剛從溫州回來,他們收購了英國一個英文電視臺。很多企業(yè)在走出去和外國企業(yè)合資的時候,愿意表達我們企業(yè)的故事,表達我們中國的經濟政策。因為國際關系影響企業(yè)的利益,假如某個國家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使我們紡織品出口減少了哪怕10%,就是50萬人失業(yè)。所以企業(yè)對國際關系、中國聲譽十分關注。這種公眾承擔的公共外交,也或了氣候。
目前,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較弱,我們沒有NBC、ABC、CNN、FT、《華盛頓郵報》等等。話語權是國內翻譯而來的詞語,“權”是“權力”,還是“權利”,說不清楚。英文是力量的“力”。比如在聯(lián)合國,誰都能發(fā)言,但是,如果你國家不太重要,你發(fā)言的時候人家會到走廊里面聊天。如果是歐盟、美國或中國的代表發(fā)言,他們就得進來聽一聽,是不是妨礙他們的利益。所以,我和很多外國人討論,這個話語權到底怎么解釋?他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得有人聽。
公共關系在中國大學里是一門課程,我也找了一些看看,定義不是很清晰。大概有幾個內涵:第一,公共關系是一個網絡,是一個存在的狀態(tài);第二,公共關系是一個機制。公共關系對企業(yè)來說,就是建立本企業(yè)良好形象,提高本企業(yè)的品牌,使大家信任并購買企業(yè)產品,這是企業(yè)的公共關系。公共關系的主體,比如企業(yè),有什么責任呢?要策劃,要投資,要實踐,要效果。那么,公共關系受眾是誰?是公眾,是顧客。
那么,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就是公共關系的一個機能。我們不要把公共關系只看成一個商業(yè)活動,它可以提高本國形象。所以,公共關系和公共外交,特別是國際公共關系和公共外交,最后是殊途同歸的。
我們看看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xié)會,“讓世界了1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這不就是中國外交的內涵嗎?協(xié)會的任務是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宣傳與實踐,探討中國公共關系的發(fā)展戰(zhàn)略,維護公共關系從業(yè)人員的合法權益,提高公共關系業(yè)及其從業(yè)人員的社會地位,促進中國公共關系組織同海外相關組織之間的了解與合作,推動中國公共關系事業(yè)向正規(guī)化、職業(yè)化方向發(fā)展,積極開展高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海內外組織提供咨詢。我覺得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xié)會就是在推動公共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并不是政治行為,是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企業(yè)的內部要求,中國經濟的要求。但是我們的企業(yè)走出去,失敗的也不少,為什么?中國企業(yè)對國際公共關系或者說對于公共外交所知較少。
比如中海油想收購美國尤尼科,對方很愿意被收購,因為價格合理。但是,中海油忽略了美國國會、工會和輿論,最后收購以失敗告終。為什么中國企業(yè)不懂得公共外交?因為我們30年來歡迎外國企業(yè)到中國投資,從來沒有國會、工會等制約。中國企業(yè)要走出去,就得加強公共外交的訓練。
最后,公共外交人人有責。除了政府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機構也應該有參與公共外交的自覺,它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廣泛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