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把盡可能多的人拉到自己的陣營中來。反過來,如果我們的立場、感情、欲求與大多數(shù)人的相悖逆,無論出于什么理由,都叫做在政治上不正確。引導群眾達至特定的政治目標是不能靠強扭的,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是最基本的政治方針。
共鳴策略強調的是將媒體的話語與受眾所珍視的價值聯(lián)系起來,引起受眾的共鳴,從而使受眾獲得更大程度的滿足。共鳴是一些廣告創(chuàng)意和營銷傳播常常采取的策略,對于政治型的媒體而言也同樣富有行動邏輯的意義。
共鳴策略是今天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政治型媒體應該采取的—項重要傳播策略,因為政治傳播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傳播,不同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利益背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社會關切,因此,從事政治傳播的媒體應該注重引發(fā)受眾的共鳴,從而跨越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障礙,使傳播致效。本文以傳播學的原理并結合西方媒體在這方面的探索和經(jīng)驗,來談談我國政治型媒體的基本行動邏輯。
一、尊重傳播規(guī)律提升與公眾間的價值共鳴
成功的政治傳播,要求傳播者必須把準受眾的社會關注之脈,進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傳播。鳳凰衛(wèi)視資訊臺總編輯、首席時事評論員阮次山在2004年接受人民網(wǎng)專訪時談到外宣工作時說:“現(xiàn)在我們有許多外宣工作因為不了解對方,所以我們講我們的,人家聽沒聽,我們不知道。”中國一位外交官也曾經(jīng)指出,中國的一些外宣產(chǎn)品之所以引不起人家的興趣,讓人家看不明白、聽不懂,正是因為缺少對對象的個性研究。其實,對于政治宣傳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不尊重受眾的信息接受習慣,自言自語,是造成我們的政治傳播效果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西方媒體在這方面卻做得非常到位。信息傳播及時,善于用事實說話,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聞報道的即時性、獨家性、權威性和無遺漏性,在國際公眾中贏得了極高的公信力。比如CNN借助對海灣戰(zhàn)爭的報道一舉成名,F(xiàn)OX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開始崛起。對重大國際新聞事件及時反應,從新聞現(xiàn)場發(fā)回獨家報道,及時發(fā)出聲音,表達立場,以第一時效引領輿論。西方媒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更加重視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在新聞的時效性、客觀性等方面有出色表現(xiàn),這些經(jīng)驗值得我們的媒體借鑒。
政治型的媒體所處理的題才一般都被認為事關重大,因此應該謹言慎行,把控嚴格。這一點原則上并沒有錯,但這種謹言慎行并不應該視為是遇事繞著走,遲報緩報甚至不報的代名詞,也不應該是自說自話、卡拉OK的單向傳播。從追求政治目標的有效達成的角度看,應該有更開放、更寬容的思維,尊重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而對政府來說,需要給政治型媒體更多的自由度,允許他們在服務于國家整體利益的前提下,不必與政府“步調保持完全一致”;甚至允許他們以“小批評、大幫忙”的方式,質疑國家的某些政策,揭示社會現(xiàn)實中的弊端。這樣,才能建立他們在公眾輿論界的公信度,他們向公眾提供的內容和服務才能獲得價值層面的認同和共鳴。
二、倡導和參與公益引發(fā)公眾的情感共鳴
如今,世界上大多數(shù)政治型媒介是以企業(yè)的形式進行市場運作的,因此就要充分履行作為媒體的社會責任,注重參與公益活動,塑造良好的媒體形象,從情感上俘獲受眾的認可。
BBc在媒體參與公益方面的做法,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啟發(fā)。公益是BBc運行中的一種常態(tài)行為,BBC設立了世界服務基金會,作為專門的國際開發(fā)慈善機構,該基金會隸屬BBC全球新聞部,為不發(fā)達和轉型國家提供發(fā)展方面的信息,開展公民教育,利用媒體和傳播的力量減少貧困,促進人權,讓人們更好地生活;同時他們還積極培訓記者,與不同形式的媒體機構合作。該基金會在全球13個國家設立了辦公室,有500多名員工,形成了全球服務網(wǎng)絡,更好地為從國家到社區(qū)的不同層次的合作者提供服務。比如他們?yōu)樵馐芨珊禐碾y的非洲角開通生命線廣播,這檔15分鐘的廣播節(jié)目內容主要包括新聞公告、實用信息和為難民及永久性失去家園的人們提供心理輔導,旨在幫助人們了解信息,以更有效地對付旱災。英國《衛(wèi)報》也是一個典范,該報與比爾蓋茨基金會合作,開通全球發(fā)展網(wǎng)站,旨在引導全球受眾關注全球發(fā)展問題,提供全新的討論和互動空間,討論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貧困、饑餓、氣候變化、經(jīng)濟發(fā)展等,幫助發(fā)展中國家人改善健劇狀況,擺脫饑餓和貧困。
我國的政治型媒體可以效仿這些媒體的做法,參與公益活動,制作公益內容和節(jié)目等,塑造媒體的善良形象,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與認同。
三、充分互動激發(fā)參與熱情
提供各種互動渠道,允許受眾參與傳播,也是媒體引發(fā)受眾共鳴的一種有效途徑,因為受眾的參與本身意味著獲得了傳播者類似的權利,并有效拉近了傳受雙方的距離,這本身就是一種共鳴。
新媒體技術使公民新聞復興,而且成為政治新聞報道非常倚重的一種報道方式,這為媒體組織受眾互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以CNN為例,CNN為使用iPhone和iPad的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CNN App,具體包括個性化定制的“我的CNN”,用戶生成內容的社區(qū)iReDort,即時標題新聞等服務,為受眾提供了多種互動途徑。同時,CNN還經(jīng)常策劃一些活動,邀請受眾參與,激發(fā)他們的熱情,比如他們策劃“獨一無二的印度”、“亞洲是……”等主題活動,邀請其全球觀眾根據(jù)互動,拍攝并上傳視頻和圖片,被選中的作品,會在CNN的電視平臺上播出。2011年英國皇室婚禮的報道中,CNN就邀請全球觀眾收看、分享和報道皇室婚禮,并把網(wǎng)上社區(qū)的內容與電視節(jié)目融合起來。
我國政治型媒體及其網(wǎng)站也可以借鑒這些做法,組織受眾參與傳播,激發(fā)他們對于媒體的認同,從而反過來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和接受其政治型媒體的內容和服務。
胡錦濤主席在2009年第十一次駐外使節(jié)會議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jīng)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边@既是對我國外交工作的要求,也可視為對我國外宣工作,特別是政治型媒體的要求,我國政治型媒體的建設與發(fā)展應該以此為目標,在政治傳播市場開展有效的傳播營銷,有效提升政治性媒體在輿論領域的話語權,提升其聚合社會共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