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藝民
甘肅鑄造的當千大錢,見證了清咸豐年間甘、青兩地的大動亂。
清咸豐二年至十一年間(公元1852-1861年),爆發(fā)了震驚全國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并迅速席卷全國。當時隸屬于甘肅省的西寧府及沿湟水一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物價飛漲,市場蕭條,物資供應十分匱乏,尤其是糧油緊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同時清廷為鎮(zhèn)壓農民起義籌措經(jīng)費,又加重了對西北各省的賦稅。接著連年干旱,糧食絕收,這猶如雪上加霜,蘭州與西寧等地都出現(xiàn)了餓殍載道、析骸以爨的悲慘景象。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推動下,青海地區(qū)也爆發(fā)了以馬尕三為首的民眾反清斗爭,農民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先后占領了循化、西寧、樂都、民和等咽喉要地,并擴展到河西走廊,與清軍展開十年之久的拉鋸戰(zhàn)。這時的青海農牧業(yè)生產(chǎn)均受到嚴重的破壞,天災與兵災造成社會極度混亂,廣大民眾陷入水深火熱難以生存的境地。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甘肅鑄錢局(亦稱寶鞏局),又鑄行了大面額的“咸豐通寶”當千銅錢來取代大量的已無值的“咸豐寶鈔”紙幣,這無形中又加速了通貨的急劇膨脹,商鋪紛紛倒閉,民間貿易中止,致使甘青兩地民眾經(jīng)歷了一次經(jīng)濟大劫難,史稱“咸豐錢災”。
因為隸屬甘肅管轄,青海從未設立鑄錢局,百姓日常使用的銅錢與紙鈔均由蘭州的寶鞏局供應,品種有當五、當十、當五十、當五百及后來鑄造的當千等。
據(jù)《甘肅史志》記載:“清文宗咸豐十年十月,受命始鑄當千大錢,翌年秋因民眾起事拒用,遂廢鑄?!庇纱丝梢姶隋X流通時間很短,也說明是民眾竭力抵制的結果,這個時期西寧的商業(yè)貿易是采用金銀和實物互換的方式,朝廷發(fā)行的各種貨幣實際上已失去市場流通的功能。
據(jù)《西寧府新志》中記載:“咸豐初年,市井一文可買燒餅一只,后期五十文僅買一只,民怨沸騰?!笨梢姰敃r銅錢貶值的狀況,有些市民把成堆的銅錢熔化后,制作成各種生活用具,如水煙袋、銅火鍋、銅酒壺等,金銀便成了當時商業(yè)貿易及金融活動的主體。
寶鞏局所鑄造的“咸豐通寶”當千大錢,因鑄時短、鑄量少,存世稀缺,成為泉界競相收藏的珍品,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它是甘肅與青海這段動亂歷史的實物見證。
此錢直徑為65毫米,穿徑10毫米,厚4毫米,重72克,錢文工整清晰,鑄工精美,品相良好,足可反映出當年寶鞏局鑄錢工藝的精湛水平。(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