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者說
回憶總是同名字、環(huán)境、細節(jié)和地點有關(guān)。相比起來,回憶無名無姓已經(jīng)作古的人,顯然不如回憶某個具體的人來得生動,這個具體的人是一個中介環(huán)節(jié),他自己由于回憶起某個到今天已經(jīng)無名無姓的古人而受到感動。要是我們知道該在哪個具體的地方來回憶這個具體的人,那就更好了。
有一些場景可以使得回憶的行為以及對前人回憶行為的回憶凝聚下來,讓后世的人借此來回憶我們。在這類場景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數(shù)峴山上的“墮淚碑”了。
——〔美〕宇文所安
回憶原型
中國有很多叫峴山的山,但唯有湖北省襄陽市的峴山,是一座正宗的歷史文化名山。她背靠巍巍大荊山,環(huán)抱“鐵打的襄陽”,遙控“紙糊的樊城”,峰巖直插滔滔漢水,雄踞一方。
峴山有一座舉世聞名“墮淚碑”,因為這塊碑,才有了我們題目中的“回憶者”與“被回憶者”。
文字深處
羊祜
“墮淚碑”是襄陽的老百姓在公元3世紀中葉為父母官羊祜立的。羊祜去世后,襄陽百姓在峴山——羊祜平生游憩的地方建碑立廟,以供祭奠、回憶。百姓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后世的杜預(yù)因此將此碑命名為“墮淚碑”。
【作品】
晉書·羊祜傳(節(jié)選)
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yīng)登此也?!闭吭唬骸肮鹿谒暮?,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
參考譯文:
羊祜喜愛山水,每逢好時光,必定去峴山,設(shè)酒賦詩,從早到晚不知疲倦。他曾感慨嘆息,對從事中郎鄒湛等人說:“自從有了宇宙,就有了這座山。從那以后賢人名士,登此山遠望,如同你我這樣的多了!他們都隨時間逝去而灰飛煙滅,使人想起來悲傷。如果死后有知,魂魄也應(yīng)登這座山?!编u湛說:“您的美德四海第一,道承前代哲人。美好的名望,必定和這座山一同流傳下去。至于我們這些人,該像您所說的一樣。”
旁述:
羊祜為了無名的先人而感慨,后人則為了羊祜這個名字而流淚。從這個名字中,人們回憶起羊祜的德政和他的這次著名的回憶先人的行動。如果我們想要為了某個具體的,而不是無名的先人揮淚感慨,那么,就必須有這么一塊刻有碑文的石碑,一塊起中介作用的、給這個名字和山上這處具體地點染上特殊色彩的斷片。
孟浩然
后人通過回憶羊祜,只須“立言”,就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到回憶的鏈條上。在回憶羊祜方面,孟浩然可以稱得上是位了不起的回憶者。
【作品】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參考譯文: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時光往來流逝就成為古今。
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跡,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漁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夢澤由天寒而迷蒙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旁述:
孟浩然的詩使我們恍然如置身于一場追溯既往的典禮中:所有在我們之前讀到“墮淚碑”的人都哭過了,現(xiàn)在,輪到我們來讀,輪到我們來哭了。
孟浩然告訴我們,他是怎樣回憶起回憶者的,而他自己又把自己回憶的行為銘刻在他的詩里,對我們讀詩者來說,他又成了回憶者。在他以后的唐代詩人,當他們游覽峴山時,所回憶起的就不會只是羊祜和杜預(yù)了,他們會常常忍不住想同孟浩然唱和,或是因襲他的做法。
歐陽修
我們又重游了峴山,這次是同歐陽修一起。給我們提供機會的,是他那篇明暢婉曲的散文《峴山亭記》,時間是11世紀。
【作品】
峴山亭記(節(jié)選)
〔宋〕歐陽修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①,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州②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yù)元凱是已。
……
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于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
注:①隱然:高大突出的樣子。②荊州:地名,在湖北省境內(nèi)。
參考譯文:
峴山面臨漢水,看上去山勢高大突出,實際上它是周圍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荊州特別有名,這難道不是因為那里的人才著名嗎?那些人是誰呢?是羊祜叔子、杜預(yù)元凱。
……
傳說羊叔子曾登上這座山,很感慨地告訴他的部下,認為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滅無聞,因此羊叔子聯(lián)想到自己而十分悲傷。然而他唯獨沒有想到這座山是因為有了自己才特別著名的。元凱在兩塊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業(yè),一塊安置在這座山上,一塊投到漢水之中。他這樣做是知道山巒溝壑有變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時也會磨滅。難道是因為他們都太重視自己的名聲影響而作如此充分的憂慮嗎?還是他們?yōu)榇俗龅煤苤苋氲煤苌钸h呢?
旁述:
歐陽修談到峴山并不只是因為這是一座名山。他認為,峴山所以有名,不是因為巖石和泥土,而是因為人。這位宋代作家非要問一問不可:人們?yōu)槭裁磿貞浧鹧蜢锼麄儊??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么樣的?
而因為《峴山亭記》,歐陽修把羊祜、杜預(yù)、孟浩然占據(jù)的偌大的地盤擠小一點,讓出空來,使得后來人也能把他的名字銘刻進山里。于是,歐陽修也成為了回憶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
閱讀啟示
峴山,因為一塊“墮淚碑”,因為羊祜對古人的追憶,因為孟浩然、歐陽修對羊祜、對古人的追憶而成名,成為了一座名山。如今,我們成為了回憶者,想象這些名人在峴山上的種種場景,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存在和消逝。羊祜、孟浩然、歐陽修,都曾是回憶者,可是時間逝去,他們又成為了被回憶者,引起后人的無限感慨。這種體悟,隨著閱讀他們的詩文而加深加重。
而另一方面,當我們重新品味孟浩然、歐陽修等人的這些詩文的時候,我們有了另外的一條道路。了解了這些詩文背后的故事,對我們的閱讀大有幫助,也能夠幫助我們走出懼怕文言文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