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奇嵐
在一個暖洋洋的下午,一個什么都不用做的下午,我去拜訪我的父母。我躺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機里的人們在說著弱智的對白,感覺好極了。
客廳里,我的侄女正在默默地復習語文和數(shù)學,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她一臉認真,面對考卷上的題目,唯恐自己做錯。我隨手拿起她的語文考卷,看閱讀分析題。眼前突然一亮,竟然是康德的故事!
康德可是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是我進了大學之后才開始閱讀的,而且一開始也讀得一知半解。這才讀五年級的小學生竟然在閱讀中可以與康德相逢,太讓我吃驚了。
“康德是個守時的人,從不遲到。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朋友,得經(jīng)過一條河流,河上的橋有些破損。如果繞道,那他就肯定會遲到。他下車觀察了一下那座橋,就走到附近的農(nóng)莊里,和那里的一個農(nóng)民商量:‘如果我要買你的破茅屋,要多少錢?農(nóng)夫說:‘50法郎。康德拿出50法郎,給了農(nóng)民,又說:‘如果現(xiàn)在你讓你的幾個兒子把那破茅屋上的房梁拆下來,修好那座橋,那么這屋子就還是你的。農(nóng)夫聽了很高興,馬上囑咐兒子們把橋修好了。于是,康德就準時地抵達了朋友家?!?/p>
這真是個讓我無語的故事。編故事的人知道康德是哪個國家的人嗎?康德什么時候用過法郎呢?另外這個故事到底想傳遞什么信息呢?為了準時可以把別人家的茅屋買下并拆了鋪路嗎?出考卷的老師肯定在設計題目的時候,覺得康德和自己一樣機智聰明,覺得農(nóng)夫的破茅屋能被大款買下實在太幸運了。出考卷的老師有沒有想過萬一農(nóng)夫就是不愿意賣自己的茅屋怎么辦呢?如果康德帶著幾個隨從,會不會就強拆了農(nóng)夫的茅屋呢?康德解決問題的關鍵并非他的聰明,而是他有錢,可以隨時隨地掏出50法郎,而且他根本不在乎錢,他需要的只是幾根房梁。用好了破茅屋之后,他就還給了農(nóng)夫。在標準答案里可以寫“康德真是慷慨”,但做題的孩子們可能覺得:不用在乎錢真好。
當這些五年級的孩子們漸漸長大,直到他們讀到了真正的康德,了解了康德的真實人生,才會知道康德是個多么樸素的人,根本不會有這種一擲千金的大款范兒。但是出題老師就不管那么多了,他所有的知識就局限在了“康德很守時”這個可憐巴巴的知識點上,然后把自己充滿謬誤的想象加在了康德身上。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接受了多少這樣的謬誤呢?
在一次中學同學聚會上,我們回憶起當年讀中學時的種種趣事和糗事。我的好朋友提到了一個語文老師對她所施加的錯誤。
“那次語文考完不久,那個語文老師就在講評課上說:‘我給了我們班一個同學一個特別的分數(shù),為了讓她記住她的錯誤。當時我還不知道那個人就是我。然后她就開始讀那個同學的作文。讀了兩段以后她說:‘我說過了,議論文的開頭不要分段,不要分段!這個同學偏偏分了兩段!沒有聽見我說的話,是嗎?我就不點名了。她沒有點名,但是她發(fā)考卷的時候,就把我的考卷拿在手里,而我一直沒有拿到考卷,所以所有人都知道那個人是我了?!蹦翘煜抡n后她哭了很久,那天之后她覺得她根本考不上大學,那天之后她很久都不喜歡寫作文。
現(xiàn)在我們都覺得那個語文老師根本就是獨裁,議論文的開頭是一段還是兩段根本就是不必計較的事情,無非是沒有按照她說的去做罷了。我的朋友現(xiàn)在悲嘆:“我現(xiàn)在寫議論文只會三段論?!边@是在長久的規(guī)則中將自己的靈氣完全磨去的結果。
每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曾經(jīng)歷過幾次這樣的心理暴力吧?
我們正經(jīng)歷著渴望被老師肯定的成長階段。如果幸運,遇到了善良的老師,那我們的成長就會順利一些。但人總有倒霉的時候,老師也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萬一被當眾點名了,被冤枉了,委屈了,那一刻要記得:那只是暫時的,而老師非絕對真理。
很喜歡康德的法國哲學家福柯曾經(jīng)對學校做過研究,認為學校是一個實踐真理和謬誤的地方。在學校里,學生被規(guī)定按照既有的規(guī)則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不按照規(guī)定做就會受到懲罰。但是這些規(guī)則并非永久有效,有些被教導的事情并非永久正確。
我剛開始在德國讀書的時候,總是很驚異地看到挑戰(zhàn)老師觀點的學生。老師在講臺上說了自己的觀點之后,會有學生站起來進行反駁,老師就針對學生的挑戰(zhàn),進行辯護,并指出學生的邏輯漏洞。有時候學生也能贏上一回,這就鼓勵了學生看更多書,學更多的知識,這樣就能比老師懂得更多。
在讀中學的時候,總會遭遇一些莫名的謬誤和不知從何而來的暴力,這時,請記得保護好自己的心靈,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傷害到了自己。
面對老師的錯誤時,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看更多的書,找更多的支持,學更多的知識,總有一天,你會證明你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