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朱梓燁
對日本人來說,除了地震和海嘯,最讓他們頭疼的無疑就是伴隨臺風光臨的大雨?!拔覀儾荒茏笥易匀唬匀粸暮缙诙?,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災害給市民生活帶來的損失。”日本山口縣萩市議會議長坪井豐這樣告訴《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年來,在海嘯、大雨“侵襲”下,這座三面環(huán)海的小城從未發(fā)生嚴重城市內澇。
數(shù)字化“地下神殿”
7月,筆者走訪了日本茨城縣日立成套設備技術公司,這里是日本巨型水泵制造中心。筆者在現(xiàn)場看到,這里所生產(chǎn)的水泵達到數(shù)層樓高。
日立成套設備技術公司廠長幸田曉向《中國經(jīng)濟周刊》介紹了日本大城市中的排水設施:在可能產(chǎn)生積水的地方,政府會在高速公路等國有土地的地下建造巨型存水、排水設施。每逢暴雨侵襲,這些直徑10米左右的巨大排水通道,會將城市中大量積水迅速排到主要河流中。“我們生產(chǎn)的水泵也主要用在了這些地方。”
上世紀50年代末,日本下水道系統(tǒng)落后。暴雨襲來,道路變河道,地鐵站變蓄水池。而在東京,此類情況最為嚴重。1992—2007年,日本投資2400億日元(約合200億元人民幣),在東京北郊琦玉縣境內建設名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巨型分洪工程。
該工程位于地下50米處,是一條全長6.3公里、直徑10.6米的巨型隧道。隧道連接著東京市內長達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隧道通過5個高65米、直徑32米的豎井,連通附近的江戶川、倉松川、中川、古利川等河流,作為分洪入口。在隧道末端,是一個高25.4米、長177米、寬78米的大型蓄水池。在這里,4臺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水泵,將水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戶川,再排入大海。
工程建成當年,該流域遭水浸的房屋由最嚴重年份的41544家減至245家,浸水面積由27840公頃減至65公頃。
這項工程被譽為世界最先進的排水系統(tǒng),它全程使用計算機遙控,并在中央控制室進行全程監(jiān)控。該工程同時還是一個旅游景點,可以免費參觀。
因為該工程空間之巨大,其留給游客的印象顯得莊嚴、神圣,因此,日本人常常把它叫做“地下神殿”。
19世紀便實施了《下水道法》
1900年,日本正式頒布《下水道法》,首次允許廁所污水從下水道排放。1923年,東京三河島(即現(xiàn)在的三河島水再生中心)成立了日本最早的下水道污水處理廠。1958年,日本頒布了戰(zhàn)后新《下水道法》。
1964年便成立的下水道協(xié)會,主要工作就是擬定下水道建設及污水排放的標準。這些標準包括統(tǒng)一管道粗細,甚至規(guī)定排入河道的水也必須事先凈化到可飲用水平。為了進一步保證下水道的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對生活垃圾做了明確規(guī)定:不溶于水的廁所垃圾和廚房烹飪產(chǎn)生的油污都不許直接排入下水道,以免腐蝕排水管道。
前期,日本下水道多將生活污水和雨水共同處理。1934年,日本第一個分流式下水道在岐阜市誕生。2003年,修改后的相關法令開始鼓勵“分流式”下水道建設。
如今,日本多數(shù)地區(qū)已經(jīng)采用這種“分流式”下水道建設模式,雨水可直接被排入大海,而污水則被送入全國1000多家污水處理廠,利用微生物處理,經(jīng)沉淀、反應、消毒等凈化工序后,得以再利用或排入大海。99%,這是大阪目前的污水處理率。
污水處理后的污泥還會得到再利用:污泥燃燒剩下的灰可做建筑材料甚至工藝品原料,污泥消化工藝產(chǎn)生的氣體產(chǎn)生的可燃甲烷可以發(fā)電。
排水,也要蓄水
事實上,城市過分依賴人工排水系統(tǒng),忽視地上河道,“只排不蓄”的思路并非上策。
1963年開始,日本興建滯洪和儲蓄雨水的蓄洪池。但隨著城市化的進展,這些從前用來排洪泄洪的地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居民居住點。
1977年,日本推出“綜合治水對策特定河川計劃”,該計劃推出“雨水蓄流”技術,讓小區(qū)自行消化雨水。日本政府規(guī)定,每平方公里的新開發(fā)區(qū)要修500立方米的地下雨水調節(jié)池,在汛期來臨時起到緩沖作用,減輕外排壓力。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研發(fā)“雨水滲透”技術,使得密封的蓄水池變成可滲透式的。這樣的蓄水池可以一邊蓄水,一邊回補地下水。
日本各大城市都建設在海邊,市內有大量的直通大海的舊河道,如今已經(jīng)基本上都成了城市的排水道。河道沿岸,日本開辟了一些有蓄洪設施的“游水池”,使得大量的水在向下游流動的過程中被有效消減。
城市地下水得到回補,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能有效“消化”粉塵,滋養(yǎng)舒適的空氣,減少噪音。
而在城市低洼處,政府建立排水站,排水站使用大型水泵,及時排水,保證公路等設施的安全。
市長親自發(fā)布及時信息
一遇到特大災害,日本政府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災害對策本部”。對策本部第一項工作就是發(fā)布災害信息。
市長盡量在政府大樓里指揮,媒體會在現(xiàn)場報道。因為如果市長去了一個看似重要、而實際上并不重要的地方,反而會誤導救災重點。
“萩市比較常見的災害是暴雨,如果我在市內,我會立即趕到市政府;但如果我在市外開會,從市里傳來了有可能發(fā)生較大災害的信息后,我會通過電話,直接向市民傳達消息,提醒大家避險、救災。”萩市市長野村興兒告訴《中國經(jīng)濟周刊》。
市長可以通過一部特殊的手機,直接在市廣播中插入特定的緊急通知,及時號召市民進入到抗災等行動中去。
在日本,只要是遇到地震、臺風、大雨,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電視,或者收聽廣播。如果發(fā)生地震,電視上會馬上出現(xiàn)字幕提示,接著,屏幕上會出現(xiàn)標出各個地方地震強度的地圖。遇到大雨時,塌方、房屋浸水情況也會及時提示。“如果在采訪中遇上整個汽車被淹沒的事,我們肯定會發(fā)頭條?!比毡疽患译娨暸_的記者告訴《中國經(jīng)濟周刊》。
能及時發(fā)布災害信息,是日本減災的最有效手段。再加上住房的減震措施、城市的排水市政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日本這個地震、臺風不斷的國家,將自然災害給經(jīng)濟、民眾生命財產(chǎn)造成的損失減至相當?shù)偷某潭取?/p>
災害前有各種預防措施,災害到達時有應對方法,災后對社會設施有及時改善,讓日本整個社會在遭遇自然災害的時候,都能夠冷靜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