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細細
剛過完油膩膩的新年,冬的寒冷還沒走遠,春就從立春之日起開始了?!傲⒋骸边@一天,中國民間習(xí)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fēng)俗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是在唐代。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笨梢娞拼艘呀?jīng)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民俗專家們認為,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fēng)俗。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照著打印出來的“制皮兒”指南,很是認真的用溫?zé)崴秃妹妗㈤_上小火擱上平底鍋,閉上眼使勁兒想了想小時候爺爺在蜂窩煤爐子上烙皮兒的模樣,很沒底氣但又架勢十足的開始烙皮兒……油少了,面一下就貼鍋底不起來了,重來;油多了,面下去變成炸面皮兒了,重來;火已經(jīng)調(diào)到最小了,面下去卷著邊兒就焦了邊兒了,重來;明明是一坨面往鍋里一轉(zhuǎn)圈兒面皮就成了,但手上這坨面怎么就這么不聽話,不是厚厚的跟烙大餅一樣,就是薄得全是窟窿,揭起來也沒用。反復(fù)重來,作罷!看來真不是任何眼之所見嘗之有味兒的東西都可以自己在家輕松就動手做好了的,哪怕只是春卷的皮兒!
這一通折騰,都是因為在每年立春之時,吃春卷的饞勁兒涌上舌頭。話說現(xiàn)在這二十四節(jié)氣,大多都未必真當(dāng)個節(jié)來過,但對我們這樣的吃貨來說,立春與冬至是一定得過,因為立春的春卷與冬至的羊肉火鍋,那是非同一般的誘人呀。這立春是一年當(dāng)中第一個節(jié)氣,同時預(yù)示著吃貨們新一輪的美食年正式拉開大幕,各色美食又能輪番上場了。
立春對于很多南方人來說,都是從兒時的記憶開始的。每到立春當(dāng)天,孩子們一窩蜂地守在廚房,看老輩和面,將那面和得稀稀松松的,但是用手抓起來吧,又一點兒不滴不掉。在蜂窩煤爐子上擱上平平的,連鍋沿兒都沒有的特制小平鍋,裹了油的布包往那鍋上抹一下,抓在手上的面沾上一圈兒,手一揭,一張薄得快透明兒的春卷皮就制成了。孩子們便開始極為主動地幫忙,一張張疊得整整齊齊的放在竹墊子上,免得擱盤子里被熱氣弄得軟塌塌不好吃。那邊廂,挑選出來家里拌菜最好的大人,開始把胡蘿卜絲、海帶絲、青筍絲等好幾種蔬菜絲拌上了。等春卷皮子一好,一大家子往圓桌一圍,各自拿著皮兒包上絲兒,不怕辣的還沾上一些自制的薺菜醬,咬上一口,皮柔菜鮮,回味著薺菜直沖鼻子的辣味兒,流著眼淚的樂呀!吃不完的,還給一個個包好了,想吃的時候用油一炸,另是一種風(fēng)味。只可惜,年齡越來越大,一大家子人分出一個一個小家,做起來費勁的春卷皮便漸漸不在家里做了,都是買現(xiàn)成的,自己拌菜做餡兒罷了。
而到了北方,這立春吃春卷的習(xí)俗便變成了吃春餅。都是帶著春的名義,一字之差,意義是一樣的,都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在吃不著春卷的地方吃春餅也一樣。北方的春餅也是用小麥面制作、烙制而成。單吃面餅不夠味,于是人們又有了面餅加火腿肉、雞肉、菜心,甚至輔以柿餅、黑棗、胡桃仁、糖、豆沙,做成餡,油炸而成,這種春餅一樣味美可口。立春之時,還要喝春酒,更加烘托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