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青
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和欣賞,更是一種入景入情的感受與體驗;是讀者與作品的心靈對話,更是讀者與藝術品的情感交匯。語文閱讀教學是對美文美篇“情美”的鑒賞與品味,注重的是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與積淀。在閱讀教學中,應營造優(yōu)美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之中,充滿著情趣與歡樂,飄蕩著問題與好奇,洋溢著詩意與鼓舞,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增強閱讀鑒賞能力,提高語文水平。
一、拓寬感性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人文情懷
語文閱讀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建構鮮活的情感世界。讓美回到語文課堂中來,應該是我們語文老師當仁不讓的職責,我們應告別那種在冷眼旁觀“別人的世界”,在講“別人的故事”,對作品沒什么感懷,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情與理的剖析,只知道把“ 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的傳統(tǒng)模式,應該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懂得何謂審美何謂感悟,拓寬對文本的感性思維空間。
語文教學注重學生多向思維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文學是一個形象感悟過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閱讀理解”只會把學生變得麻木不仁,缺少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美的文學作品是心靈的凈化劑,它能使人忘卻世俗的煩惱,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祿,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的靈魂,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感情的作品是蒼白無力的文字堆積。同樣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的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把秋景寫得有血有肉,而白樸《天凈沙·秋》卻很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只是在那里堆砌景物,玩文字游戲,既無深遠的意境,也無審美的愉悅,兩者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文學作品是人寫的,也是寫人的。語中有情,這是文學作品的普遍特質。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們用心靈雕刻而成的,凝聚著藝術家們對社會、對人生的關注,是他們獨特而深刻的人生體驗。我們曾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感動 ,曾為李商隱的《錦瑟》而感嘆年華易逝,也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倍鴬^發(fā),為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而流淚,為賈寶玉、林黛玉惋惜。竇娥的冤情、魯賓遜的堅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訶德的可笑、于連的可悲等,均以其經典的魅力無數次地震撼著讀者心靈。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作品架起了一座橋梁,使無數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靈受到啟發(fā),不管是“天涯淪落人”,還是意氣風發(fā)的“風流人物”,都能通過這情感的共鳴,領略人生的真諦,揚起生活的風帆。
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帶領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進入充滿魅力的藝術氛圍,拓寬感性思維空間。從文學作品的形象化、情感化特征入手,師生一起參與文本的感悟與體驗,努力與作者形成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把握文學形象,領略作品的精神內涵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形象思維是進入文學作品的關鍵,沒有情感體驗,簡單的機械化閱讀只會使閱讀教學步入一個無法自拔的深淵。只有進入文本,領略作家的情感,營造形象的思維空間,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能力,讓他們憑自己的生活閱歷和審美情趣,去創(chuàng)作他們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這才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共同追求。
二、用人文精神點亮學生的心靈
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掌握淵博的人文知識的基礎上,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發(fā)展健康個性,完善健全人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它作用的對象是學生的精神和心靈,閱讀教學應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春風化雨般地滋潤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情感的審美中自覺實現思想的升華,靈魂的凈化。作家陳建功說:“我讀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瑣;我讀陶淵明,感到自己的勢利;我讀李白,感到自己的狹窄?!边@正說明了文學在提升人的精神、鑄造人的靈魂方面的重大作用。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fā)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引領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讓學生走進屈原,理解什么是愛國;走近陶淵明,理解什么是高潔;走近蘇軾,理解什么是豁達……讓學生在閱讀中解讀并走近一個個偉大的靈魂,從而實現文化的傳遞,精神的傳承。在一次次的情感體驗中,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心靈中的塵垢得以蕩滌,使學生的靈魂得以升華。
人文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取豐富的人文知識,更在于引領學生理性地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語文教學要引領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真正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養(yǎng)成多角度關照歷史和現實的思考習慣。但是文學不能只重視社會的需要,還要關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關注人的靈魂。王國維、蔡元培認為文學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給予人們以心靈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間。假如沒有感情體驗,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會流傳千古,正因為作者關注的不是個體的情感,而是寫出了人類普遍的心理模式:人生無常;假如沒有情感體驗,陳子昂的“孤獨”不會和讀者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也正是作者道出了歷來文人士子的共同心聲:懷才不遇;假如沒有情感體驗,孟浩然的“落花”不會有如此的生命力,李清照的“綠肥紅瘦”不會被反復詠唱。這些優(yōu)秀作品都是從人的靈魂出發(fā),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了心中的某些情結,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在文本中進行遨游。正因為作品洋溢著豐富的情感魅力,才使作品散發(fā)出迷人的美感,審美感受其實就是情感體驗。中學生正處于花一般的年齡,他們對未來、對生活充滿了幻想,缺乏人生體驗和社會閱歷,只有通過文學作品來透視人生的千姿百態(tài)。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認識到情感對學生的滲透作用,帶領學生走進審美的藝術殿堂,用心品味作品所蘊涵的精神實質,把握作品對人性的剖析,深刻體會作品的情感,把情感作為審美的核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真正點亮學生的心靈。
三、以個性化風格展現生命活力
“從總體特征上說,人本主義所推崇及實施的方法,不停留于消極的非強制性或反對強制上,而是創(chuàng)建一種積極的充滿人性味的師生關系和校園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展露個性,發(fā)展個性?!保ǘ艜r忠《人文教育的理念》)閱讀教學需關注個體生命,它應給學生“人文關懷”,它以品析語言、培養(yǎng)語感為主要手段,引領學生在心靈深處去“入境”感悟,去想象“體驗”。同時,閱讀教學也應以學生的自主感悟為主線,開展研究性、探討式、合作式學習,實現教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要著力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天性的回歸,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滿懷興趣和激情、自由選擇學法、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體驗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充分展示出來。教師是人文情懷培育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而學生則是人文素養(yǎng)熏陶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合其個性特點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自由地發(fā)展,要重視對學生學習個性、學習風格的研究,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特點,讓課堂教學洋溢著濃厚的人文色彩,使學生的人文情懷得以廣博。課堂上要密切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實現心靈和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交流。
深情的語言感染力是巨大的。教師的范讀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和句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師要用“抑揚頓挫”之聲,讀出“酸甜苦辣”之味,讀出“喜怒哀樂”之情,將文字信息化為有聲有情的鮮活的場景語言,去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確立文章的感情基調。引領學生悟文、悟情,品味作品的語言美,也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逗商猎律芬晃闹校\用了“亭亭”、“脈脈”、“蓊蓊郁郁”等二十個疊詞和“裊娜”、“參差”、“蒼?!钡仁鄠€雙聲疊韻詞,其韻律感賦予散文以音樂美,其摹狀性又增強了作品的形象美。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作用,品味煉字的貼切和用語的精妙,領悟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舊中國一個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企望從月夜河塘清麗幽雅的景色中尋求解脫的淡淡的喜悅和哀愁。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語言信息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而且又能從各家文筆之長中吸取語言滋養(yǎng),逐步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挖掘人文底蘊,加強人文修養(yǎng)
加強人文修養(yǎng),就要充分挖掘作品深層底蘊,用作家對社會、人生、人性的評判與深思燭照學生心靈,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潤學生的靈魂,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學生的人文觀念、人文情懷、人文品質。古今中外許多名垂千古的文學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藝術技巧外,更主要是因為作品散發(fā)著無窮的精神魅力,這種精神是作品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終極關懷”。
將文學作品的人文底蘊化為學生內在的人文修養(yǎng),是閱讀教學中面臨的新的難題,也是我們孜孜追求的目標。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涵是一種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唯有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上感悟文本,通過長期的熏陶來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文學的教化作用必須體現在人的文化底蘊和人文修養(yǎng)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造就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屈原的情操、曹植的才氣、陶潛的高潔、文天祥的氣節(jié)、李白的灑脫,杜甫的憂國等等,無不深深地震撼著每個讀者的心靈。司馬遷在監(jiān)牢中完成巨著《史記》,屈原被放逐寫了不朽之作《離騷》,杜甫貧困潦倒不忘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的靈魂,扣動著學生的心弦。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深挖底蘊,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結合起來,從人性的角度上領悟作品無窮的精神魅力,通過長期和學生一起閱讀鑒賞作品,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
總之,語文課改的方向是一種“大語文精神”,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用人文精神點亮學生的心靈,讓語文課成為學生人文情懷天堂,每一位語文老師責無旁貸。我們要引領學生用心靈去閱讀作品,在“可悲、可笑、可憐、可嘆、可敬”的情感氛圍中和作品進行交流,以多彩的情感世界去豐富作品的藝術內涵,從靈魂的深處與作者取得一致,在感性啟發(fā)下對人生社會做理性思考,使學生成為閱讀鑒賞的主體。
參考文獻:
①周媛,孫文中《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人文關懷的天堂》,《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康志林《閱讀是一種情感領悟》,《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
③柳方平《在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0期。
④杜時忠《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9期。
(作者單位:奔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