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鐵軍
摘要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學概念。我國古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都離不開意境?,F(xiàn)在,人們也仍然經常使用意境的概念。
關鍵詞意境;創(chuàng)作;評論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意境的詮釋就有很多。歸結起來,它包含意和境兩個方面:意即作家的主觀意志或情意;境指客觀的自然和社會生活。意與境的結合,就是作家的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結合,也可以說是情與景的結合。好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家的主觀情志與客觀事物渾然一體,不著痕跡。這種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藝術形象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境。
文學創(chuàng)作中,好的意境簡言之,就是意要真,境要自然,意與境的結合要達到妙合無垠,以形傳神,言有盡而意無窮。
好的詩作,意與境的結合必然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說“景中情”。古往今來,優(yōu)秀的詩作,總是或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出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一首送別時,但是詩中并無一句直接抒寫離別情。前兩句是寫送別的地點、時令及朋友要到的地方。后兩句也是寫景。然而,這景中融進了詩人的離別情。孤舟已經消失在天際,詩人還遙望著滔滔江水,好像心也隨著孤帆和江水逝去,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惆悵心情躍然紙上。
再看“情中景”。王夫之認為“情中景尤難曲寫”,難就難在“情”是極為復雜豐富的、內在的、抽象的東西。要把它如實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則要把它們化為外在的、具體可感的東西。那么,古人是如何突破這難點的呢?王夫之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蓋用景寫意,景顯意微,作者之極至也”。意思是,用寫景的方法來狀寫內心世界,通過所描繪出來的具體鮮明、生動的畫面,把細微的主觀思想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若說“景中情”是“以實為虛”,把“實”的景物化為“虛”的情思,那么“情中景”則正好相反,是“化虛為實”,把“虛”的情感變?yōu)椤皩崱钡木爸?。不過,這里的景已經是包含了人生圖景的“景”。
我們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全詩除第一句點題外,其余七句都是“用景寫意”,通過“涕淚”、“卻看妻子”、“漫卷詩書”等表情動作的描繪,一層深入一層地揭示了詩人聞喜訊之后,從驚喜到欣喜以至狂喜的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接著,又通過想象,描繪出未來白天縱酒高歌與明媚春光做伴,踏上歸途,一路暢通無阻,一日千里等一系列鮮明活躍的畫面,來表現(xiàn)詩人極度興奮、愉快,歸心似箭的心情。真是達到了“景顯”而“意微”。這首詩句句都可稱得上是寫“情中景”的上品。
由此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妙者則情中景,景中情。”
好的詩作,意與境的結合必須是“以境表意、以形傳神”
我國傳統(tǒng)的詩論、畫論,都不重表面的形式,而重內在的神似。意與境的結合,必須是以境表意,以形傳神。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無以加矣!”在《竹里館》一詩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獨坐弾琴者,詩人并未具體描寫他的外貌,但讀者卻清楚地看到了他那種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同樣地,在《江雪》中,詩人雖然并未具體描寫漁翁的外貌,但讀者卻清楚地看到他不畏艱險、戰(zhàn)風斗雪的精神,以至激起共鳴。這就是入神、傳神。
好的詩作,意與境的結合也一定會有“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唐人司空圖論詩,提出“韻味”說。他認為意境的創(chuàng)造,必須寫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有“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人梅堯臣則提出,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都是說詩要有“含蓄”之美,但又絕不僅限于“含蓄”,而是要求運用賦、比、興,象征、聯(lián)想以及虛實相生等多種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情、理、物渾然一體的,能引發(fā)讀者無窮想象的藝術境界,也即“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們看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深刻地詩抒發(fā)了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思鄉(xiāng)之情本是難以狀寫的,但詩人巧妙地把它同“明月”聯(lián)系起來。這名月普照著九州,即照著異鄉(xiāng)做客的游子,也照著家鄉(xiāng)的親人。異鄉(xiāng)的游子看見了明月,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親人,家鄉(xiāng)的親人也可能正看著明月,想著異鄉(xiāng)的游子。明月就在眼前,思鄉(xiāng)之情就在月光之中,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了。但思念什么,故鄉(xiāng)情景如可,詩人都沒有說。這樣,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身世、經歷和處境,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聯(lián)想,激起種種不同的共鳴,這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總之,意境是我國古典文學追求的極高美學境界,意境的創(chuàng)造,也是一切詩歌所刻意追求的。它是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和客觀的景和物的一致,而創(chuàng)造出的情景交融、意境滲透、形象鮮明的藝術圖畫。
中學教材所選的古詩文多為唐宋名家詩文,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或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都是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因此,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這個核心來組織教學古詩,就是抓住了古詩教學的核心,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