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濱
友人約我“去巴馬看看嗎?只是交通不太方便,坐飛機到南寧,還要坐四個小時的汽車……”我接電話后一口就答應了:“去呀!長壽之鄉(xiāng)嘛,值得啊!”從有關資料我早就得知,巴馬縣是世界上第五個長壽之鄉(xiāng),2009年巴馬全縣健在的百歲老人有八十一位,十萬人口有百歲老人三十一人,超過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概定的十萬人口有七位百歲老人就是長壽之鄉(xiāng)的標準。何況現(xiàn)在“養(yǎng)生旅游”是新時尚,有機會當然要去探訪一番,欣然起程!
坐飛機三個小時,再加上乘車四個小時,一大半還是在新高速路上跑,這應了“山高路長”“天高皇帝遠”的說法了。從高速路下來到巴馬的公路跑了一小時,這還是三年前廣西開發(fā)西部扶貧工程,與我們同往的自治區(qū)旅游局的領導再三說:“現(xiàn)在路通了,以前到一趟南寧都不易?!避囖D(zhuǎn)路彎,重巒疊嶂,進了巴馬,眼前豁然敞亮,一條盤陽河,兩岸翠竹婆娑,遠近如我們熟悉的桂林,圓丘奇峰,遠近呼應,間有云霧飄游,如夢似仙。啊,這不就是一個“世外桃源”嘛。試想不久的“昨天”,大山為墻,四環(huán)護障。生活在此的瑤、壯、漢等各族百姓,有此青山秀水、艷陽清風、佳肴美食,得其自然,長壽者眾也就不足為奇了。旅游書上還會有許多說辭,什么負氧粒子、小分子團水、地磁強度等等,也許都是長壽的因素,然而,可以推而廣之,還是四個字“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和相處,這是放之四海皆可得益的增壽養(yǎng)生大前提。巴馬因為地處偏僻,高山阻隔,讓這里成了沒有經(jīng)歷工業(yè)時代污染的一方凈土?!笆潜M快開發(fā)呢?還是抓緊保護呢?”在長壽之鄉(xiāng),面對如此美麗的碧水青山,我腦子里總是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在長壽之鄉(xiāng)巴馬,讓我感到驚奇的不僅是這里的奇山異水,還有這里獨特的敬老尊老風俗。如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備棺”,給鄉(xiāng)鄰修橋補路蓋涼亭“修陰功”,將自己寄于石寄于樹以補“五行”等,其中最有象征意義的習俗是“補糧”。生活在巴馬的壯族百姓,活到六十歲后,認為老天爺給自己安排一生的“糧食”就要吃完了,這就需要親人兒女為老人“補糧”。擇定吉日,老人的子女即通知整個宗族包括出嫁了的女兒,出席儀式。儀式上有祭桌,諸神牌位,祖先神位,準備好壽衣壽禮和寫滿祝壽詞的旗幟。在祭神祭祖之后,接受“補糧”的老人進入臥室坐在床沿上,兒女們排隊按秩序從籮筐里盛上一碗米,把準備好的錢放在米碗里,恭恭敬敬把米和錢裝進老人手中的袋子里。一個個都放完錢糧后,燃放鞭炮,全族人同聚一堂進餐。我認為“補糧”這個儀式,是當?shù)匕傩罩烀M人事的最好證明。巴馬偏于一隅,歷史上少兵火戰(zhàn)事,一場惡戰(zhàn)下來,年輕人死傷無數(shù),哪能有長壽可能?巴馬民風敬老,讓老人在后半生得到親友鄰里的關愛,這才有了長壽的樂趣和長壽的幸福!最近得知,巴馬縣政府每年定期給百歲老人檢查身體,每月給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發(fā)放津貼。我心想“這是政府盡孝子之道為老人們‘補糧啊!”青山綠水養(yǎng)身,仁義親愛增壽。我想,人的一生,老天管一半,人世管一半。好的社會,好的民風,都是長壽必不可少的前提。
長壽之鄉(xiāng)是巴馬重要的“旅游資源”,除了如我等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在巴馬還有許多為養(yǎng)生而來的“候鳥人”。當?shù)匕傩辗Q他們是“候鳥人”,是因為他們常來常往,在巴馬的景區(qū)形成養(yǎng)生一族。是啊,人們望長壽,求長壽,然而生命的幸福和快樂只是在于“長度”嗎?我與一個從上海來的年輕朋友一邊走一邊議論這個話題,這位上海小伙子很直率:“不行,我還是要趕快回上海,人活著不僅有長度,還要有寬度和深度啊,一輩子就在一個山溝里,一百年也就等于一天嘛!”是啊,人都希望長壽,但更希望走得更遠看得更多,因為這個世界太精彩!同樣的,人們還希望活得有意義,讓生命發(fā)光發(fā)熱能做出點貢獻,小了說為大家,大了說為世界。也許這就是我們羨慕長壽老人時,長壽老人看著我們這些兒孫輩,眼里同樣有流露出羨慕的眼神。
啊,巴馬長壽之鄉(xiāng)好,去到那里,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生命的奇跡,也會發(fā)現(xiàn)你自己,你自己其實也是一個奇跡……
石城蓮花
寫下“石城蓮花”這四個字,我自己都覺得這像是一部傳奇小說的名字,或者是武俠英雄的故事。真的,這四個字有著豐富的質(zhì)感、對比和想象的空間。因此,我不得不破題,講一講這個題目。石城,是贛南的一座小城,位于瑞金之南約五十公里,是當年的紅色蘇區(qū),因其四周環(huán)山,山勢如城墻,得名石城。眾山環(huán)抱的石城最美處是夏日的蓮花,此地盛產(chǎn)蓮子,是有名的白蓮之鄉(xiāng)。今年七月我來到古城,不禁為大地遍野的蓮花所吸引。真是深山有佳麗,其名為白蓮。石城百姓以種植蓮花為主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此地種的蓮不是我以前在湖泊見過的藕蓮,也不是在公園里見過的觀賞蓮,而是以收獲蓮子為主要目的,具有多種價值的種在水田里的蓮。進入石城,山勢巍峨峻峭,河谷平壩和坡地梯田,蓮葉田田,蓮花朵朵,婀娜窈窕,迎風起舞,仿佛誤入了仙境夢鄉(xiāng)。
蓮鄉(xiāng)最美處是通天寨下的古畬老村。石城南行約十里是絕美的丹霞地貌,有巨峰直聳的大地之陽,有千佛聚立的丹霞石崖,因其主峰仰視蒼穹通天,得名通天寨。高山如屏風,山下有古畬老村。村里有遠近聞名的大宅——南廬屋。南廬屋是黃姓客家大屋,大屋三進,天井回廊,有房九十九間半。這座典型的贛南客家民居,如今是石城客家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之一。老屋放眼望去,是綠波起伏的二百畝的蓮田。正逢盛夏,蓮花含露綻放,綠荷間人影動,皆是醉眼迷蒙癡心人!石城有蓮田十萬畝,此處只是一個縮影。是風光之縮影,也是歷史之縮影。石城是客家聚居地,北方中原南遷的客家先民,在此定居如此,而后再向南向東到閩粵各地,于是石城有了“客家搖籃”“閩粵通衢”的美名。九十九間半的南廬屋,后有通天寨丹霞美景為屏,前有萬朵白蓮婷婷簇擁,客家大屋經(jīng)百年風雨,依然英姿照人,風韻不減,讓無數(shù)人在此美景中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在石城蓮鄉(xiāng),蓮的栽培與生產(chǎn)是當?shù)匕傩罩匾闹еa(chǎn)業(yè)。正常年景,一畝地產(chǎn)六十斤至八十斤蓮子,每斤二十元計,收入超過種植糧食。種蓮除了蓮子,葉莖根都有用,種蓮也就成了石城客家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采摘蓮蓬,剝?nèi)∩徸?,都是手工勞作,夏日里上學的孩子回到家中,坐在屋前樹下,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剝?nèi)∩徸?,讓人想起辛棄疾的詞:“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痹谑沁@樣的田園風情處處可見。讓人想到與白蓮花結(jié)緣的平和淡泊了的山水人生。除了白蓮花,在石城還有熱烈豐腴的紅蓮。紅蓮朵朵喚起了人們對那段中央蘇區(qū)紅色歲月的回憶,特別是長征前夕著名的石城阻擊戰(zhàn)……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最后關頭,由彭德懷帶領的紅三集團軍等部,于1934年9月26日拂曉,石城阻擊戰(zhàn)正式打響,至10月7日結(jié)束,歷時12天。石城阻擊戰(zhàn)是紅一方面軍長征前夕,在中央蘇區(qū)北線戰(zhàn)場進行的最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在此期間,不但給敵人造成了重大殺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紅軍狙擊敵人進犯石城的實際時間,比中央軍事革命委員會原定計劃多了7天,為保障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的安全集結(jié)與轉(zhuǎn)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所以有專家說,沒有石城阻擊戰(zhàn)就不可能有長征的開始。數(shù)萬名石城兒女參加了長征這一歷史壯舉,到達長征的終點陜北,石城子弟只剩下五十余人。啊,看到這年年都怒放的紅蓮花,看到這漫山遍野的紅蓮花,我想,那就是石城的英雄兒女家來看望親人們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詩對石城人民有別樣的深義,有融進血液的親切!
白蓮花高潔清雅,紅蓮花熱烈真誠,如此奇山勝水間的石城,處處皆是“綠荷扶夏出,嫩立如嬰兒”。好山好水好時光,誰能說盡石城蓮花的美與魅?“一片風光誰畫得?紅蜻蜓點綠荷心”。石城蓮花,剛?cè)嵯嘁溃《肱c秀麗相伴,歷史和未來同在啊,這也許只是我這個詩人的癡念,以那丹霞山峰為屏風,面對千萬碧葉風荷,人生得此風景,何等美妙!
此生何求,求得“荷風送香風,竹露滴清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