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科學新聞為何帶來“偽科學”

2012-04-29 00:44張青坡
新聞愛好者 2012年2期
關鍵詞:偽科學苯甲酸雞蛋

張青坡

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毒牛奶、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塑化劑等“新詞”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次“食品恐慌”。但這些報道卻未必是真實正確的,例如關于“毒牛奶”的報道中,“克”與“毫克”的差謬幾乎使所有市場在售牛奶全部染“毒”,“使用牛肉膏將豬肉變牛肉”則純屬記者“創(chuàng)造”出的事件。這些報道雖然僅屬“捕風捉影”,但卻產(chǎn)生了強大的傳播效果,受眾聞“毒”卻步,相關行業(yè)生產(chǎn)甚至受到影響,“還有什么可以吃”成為日常生活的最大疑問。

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屬于“科學新聞”一類,“科學新聞”的主要作用,在于報道科學發(fā)現(xiàn),傳播科學新知,令人不斷加深對環(huán)境的科學認知,并糾正錯誤認識。從這方面來看,這些報道的“新發(fā)現(xiàn)”,實際上卻傳播了錯誤信息構成的“偽科學”,因而帶來了不應出現(xiàn)或者原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科學新聞”之所以帶來“偽科學”,是由報道中的若干錯位造成的。

立足于“獵奇”而非“科普”

稍加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食品安全類“科學新聞”雖然越來越多,但其報道焦點卻并不在于科學知識本身,而在于這些“新聞”背后的爭議、利益以及聳人聽聞的刺激性,廣為人知的“地溝油”、“假雞蛋”等新聞皆屬此類。

2010年初,一篇內容為“教授稱我國每年300萬噸地溝油返回餐桌”的報道引來眾多媒體的報道,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這一新聞中充滿了吸引眼球的刺激性信息:來源于“泔水”、“地溝”,制成“食用油”,總量為“200萬~300萬噸”,食用幾率為“10頓飯碰上1頓”,毒性是“砒霜的100倍”,獲利“每月萬元,相當于高級白領”。這些密集信息的出現(xiàn)當然如巨石投水,一時間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

事實上,在這些信息的刺激下,人們所產(chǎn)生的憤怒情緒遠遠超出了對新聞中所述事實真相的探究,換言之,這一新聞所產(chǎn)生的輿論刺激作用超過了它的科學普及作用?!暗販嫌汀笔巧罾囊环N,它不能流向餐桌,應有正確的處理或重復使用方式,這都是科學范疇的內容,而在媒體大量、密集的報道中,“地溝油”的加工過程、確切成分、主要用途、危害程度等并沒有被充分說明,焦點始終集中在“地溝”與“餐桌”這對意義反差巨大的詞匯上。在新聞影響持續(xù)不下的情形中,只有來自網(wǎng)絡的少數(shù)聲音開始關注“地溝油”的相關科學知識,如科學傳播公益團體“科學松鼠會”在其博客上發(fā)表“‘地溝油應該去哪里”的博文[1],指出這種“廢棄的油脂”如同其他垃圾一樣,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詳細介紹了其化學結構、回收處理方式和再生用途,讓人對這種媒體口中“比砒霜毒100倍”的東西有了科學的了解。

與此類似的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假雞蛋”事件。“人造雞蛋”或稱“假雞蛋”的說法早在2003年就開始流傳,傳聞制假者以化學原料制成外觀足可以假亂真的“假雞蛋”,按照真雞蛋的價格出售以牟取暴利。毫無疑問,這也是一則富有“刺激性”的新聞。這一新聞的報道在突出“刺激性”的同時也有一定的“科學性”,因而似乎更增添了可信度。2010年12月26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暗訪了所謂“人造雞蛋技術培訓班”, 根據(jù)央視記者的調查,所謂“人造雞蛋”其實是不存在的東西,記者以購買技術者的身份通過調查并拜訪專家發(fā)現(xiàn),市場上的消費者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假雞蛋,而且根據(jù)這些轉讓技術的人提供的技術根本造不出所謂可以以假亂真的假雞蛋。實際上,關于“地溝油”的報道也曾遭到同類質疑,有網(wǎng)友提出,油脂中的雜質與異味是非常難去除的,將“地溝油”加工成食用油,不僅工序復雜、成本很高,且會破壞食品的味道,所以“地溝油”是否如媒體報道的那樣流入了公眾的餐桌,值得懷疑,但這一質疑并未得到正面回應。這些案例表明,隱藏在虛假“科普”中的“刺激性”在引人關注的同時,卻并未拉近公眾與事件真相之間的距離。不少研究者將這一現(xiàn)象歸結為新聞報道的道德失范,在追求轟動效應時,食品安全問題也遭到了夸大。[2]

信息偏“模糊”而非“準確”

與其他類別新聞相比,科學新聞對信息的準確性要求更高,這首先是因為科學知識本身就是“精確”的概念,脫離了準確性,科學就變成了謬誤;其次,科學新聞的作用在于使人們增強對未知事物的了解,信息不準確,則會對人們產(chǎn)生誤導。

但是,目前多數(shù)食品安全類報道在信息傳播上遠遠沒有做到準確,而是模糊不清,由此造成報道的夸大或不實,進而引起受眾對事實的誤讀。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牛奶苯甲酸危機事件”。2009年2月,國內一位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食品管理》(Food Control)上發(fā)表了英文論文“中國牛奶的苯甲酸評估”,文中數(shù)據(jù)顯示,在所檢的142份乳制品中,有一例苯甲酸最高值為110毫克/千克;42個嬰兒配方奶粉樣本中,有兩例為88毫克/千克(國際《含乳飲料》中苯甲酸的限量值是0.03克/千克)。

作者的原意是,中國乳品中的苯甲酸檢出量很低,并不是人為添加的,不會對人造成危害。但是媒體在報道這一消息時卻沒有傳遞出準確的信息。2009年2月17日起,國內眾多媒體發(fā)布了標題為《中國奶制品大多被檢出苯甲酸》的新聞,一些媒體以《嬰幼兒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標》為題,進一步估算出“有些乳制品苯甲酸達到0.51毫克/千克~110毫克/千克,相當于國際限量值的3600多倍”。然而,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衛(wèi)生部食品衛(wèi)生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陳君石就在“公眾健康安全與媒體社會責任”研討會上澄清:國際《含乳飲料》中苯甲酸限量值是0.03克/千克,不是0.03毫克/千克,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科學報道對于準確性的高標準,要求記者在采寫新聞時也要遵從科學思維,不可“似是而非”。但是,目前多數(shù)食品安全報道并沒有做到這一點,記者進行科學報道時缺乏嚴謹?shù)膽B(tài)度,造成信息模糊。

這首先表現(xiàn)在大量報道中的消息源不實。在食品安全報道中,“專家”成了一個必不可缺卻面目不清的群體,“相關專家說”、“從有關部門獲悉”、“業(yè)內人士透露”等模糊不清的消息源比比皆是,看似引證充分,卻沒有人為信息真實性負責。

同時,這一現(xiàn)象還體現(xiàn)在缺乏理性客觀的報道敘述上。大多數(shù)從事食品安全的記者并不具有這方面的專業(yè)背景,對專業(yè)術語和數(shù)據(jù)一知半解,在報道敘述中不能做到準確、科學,而是按照社會新聞的寫法,過度突出引人注意的所謂“賣點”,這就常使問題被夸大,引起恐慌。

效果是“傳謠”而非“釋疑”

新聞報道,尤其是涉及危機傳播的新聞報道,所追求的效果應是“釋疑”,而非“傳謠”。這方面,日本媒體關于2011年大地震的報道值得借鑒。3月11日下午2時46分,日本東北宮城縣北部地區(qū)發(fā)生了9.0級特大地震,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面對巨大災難,日本媒體表現(xiàn)得非常平靜,“沒有眼淚,沒有生離死別,沒有背景音樂”[3],媒體上甚至看不到什么“感人”畫面,不斷被報道的是下一次地震的震級、震源、破壞力、應對措施,以及還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數(shù)又增加了多少,廣播、電視、網(wǎng)絡、報紙等各種媒體都注重的是如何發(fā)布更多“有效”信息。日本媒體對這一事件冷靜而理性的報道引起了國內不少媒體的關注,并開始反思國內同類事件中媒體報道側重點偏差的問題。

食品安全的報道通常在食品問題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時候出現(xiàn),也屬危機傳播范疇,它所應達到的傳播效果同樣應是“釋疑”,而非加劇“謠言”的傳播,加重社會恐慌。但當前不少相關報道并不重視“釋疑”,結果往往使錯誤信息愈演愈烈,事實上形同“傳謠”,使公眾接收到“偽科學”的信息。

英國作家本?戈爾達萊(Ben Goldacre)撰寫的《偽科學》(Bad Science)一書自2008年起連續(xù)三年再版,其中絕大部分文章都來自作者在《衛(wèi)報》上的同名專欄,該專欄專挑科學報道的刺,作者對科學報道產(chǎn)生謬誤的分析值得深思:“記者如果不甘心只報道研究結果,還要為公眾找到事情的緣由,那么他們至少應該熟悉相關科學知識,了解已有的研究結果,考慮多種并存的可能原因,為他們找到的數(shù)據(jù)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是常識。”

事實加事實未必等同于真相,何況當對事實的報道并非準確之時。由科學新聞帶來“偽科學”的現(xiàn)象看似荒謬,究其根本,還在于記者在報道中缺乏“科學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http:// kexuesongshuhui. blog. 163. com / blog / stati[J / OL]. c /

93596567201131173526975.

[2]張建軍.食品安全報道的常見誤區(qū)與防范[J].中國記者,2009(7).

[3]張哲,鄭李.日本媒體怎樣報道大地震:“國民需要的信息才要報道”[N].南方周末,2011-03-17.

(作者單位:許昌電視臺社教中心)

編校:施 宇

猜你喜歡
偽科學苯甲酸雞蛋
“半小時才燃脂”是偽科學
離子交換樹脂催化合成苯甲酸甲酯
神奇的雞蛋畫
華盛頓大學開“反胡說八道”課
含有苯甲酸的紅棗不能吃?
3,5-二氨基對氯苯甲酸異丁酯的合成研究
從雞蛋開始
認識雞和雞蛋
5,5’-二硫雙(2-硝基苯甲酸)構筑的鈷配合物的合成與晶體結構
偽科學的屬性、特征和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