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曾閱
0 引言
適應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心理適應是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主體通過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作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huán)境和自身發(fā)展的要求,是主體與環(huán)境達到新的平衡過程。①心理適應能力的高低,不僅代表一個人的成熟程度,也決定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學時期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中極不尋常的時期,在這期間,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易產(chǎn)生一些問題。因此需要給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適應教育。②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方面。每個個體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際中關系中。③大學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殊產(chǎn)物,是大學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1 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表現(xiàn)
(1)期望值過高。一些大學生期望自己能夠處理好所有的人際關系,想要追求完美。但實際上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這會令人感到苦惱。加之,有時對別人的期望過高,希望自己的行為都能被同學、朋友理解,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會造成心理上的失望。
(2)交往障礙。由于自我封閉、孤芳自賞、自卑、交往能力、交往方法等自身問題,會產(chǎn)生討厭人際交往的情緒,不愿意和人接觸,喜歡生活在自己封閉的圈子內。
(3)寢室關系不良。進入大學,寢室生活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臨的。然而由于大家是來自全國各地,必然在生活習慣、語言、風俗等方面上有差異,加上性格、興趣愛好的不同,勢必造成室友間的不和。根據(jù)調查統(tǒng)計,近60%的大學生都有“最不喜歡的室友”。
(4)異性交往適應不良。進入大學后,異性間的交往相較于高中時期寬松、自由、開放許多。異性之間的交往原本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大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會產(chǎn)生不敢、不愿、不能與異性交往的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對異性的神秘感,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友誼與愛情,以及異性恐懼等。
2 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問題產(chǎn)生原因
(1)家庭生活的影響。由于中國施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shù)90后大學生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作為家里的獨苗,自然受到來自血親(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親)的關愛甚至是溺愛。由于從小生活在一個備受呵護的環(huán)境中,致使一些大學生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沒有與人合作的意識,與人相處時缺乏坦誠的心態(tài)以及存在理解偏激等等。以上問題,容易造成部分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2)校園環(huán)境的改變。在中學時期,校園管理是相對集中、嚴格的。而與中學相比,大學的校園管理是比較松散的,校園環(huán)境相對開放。進入大學校園,大家來自全國各個地方,有著不同的語言、習俗,與大學老師的接觸相對變少,加上同學都各有各的興趣、愛好,一時難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由于校園環(huán)境的變化,一些同學會出現(xiàn)焦慮不安、孤獨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等社交適應不良狀況,嚴重的甚至會產(chǎn)生社交恐懼等心理問題。
(3)大學生自身因素。大學時期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中極不尋常的時期,在此階段,大學生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fā)展,會對其一生產(chǎn)生影響。有些同學由于自卑、害羞、冷漠等自身性格因素的影響,不愿與他人進行交流,這樣容易自我封閉,難以形成正常的人際關系網(wǎng)。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與人交往的經(jīng)歷就像輸入大腦的信息,人與人交往時產(chǎn)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件包,經(jīng)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組合形成文件。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jīng)歷與感受。而由于性格原因,與人很少接觸的大學生,會因缺乏與人語言的交流,不能形成與人交往的經(jīng)歷,從而不能產(chǎn)生與人交往的現(xiàn)實感受,因此,也就不能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這類學生會因自身性格問題,產(chǎn)生人際交往問題。
3 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問題解決方法
3.1 正確認識自我,培養(yǎng)良好個性
大學生應該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性格,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人際吸引力的來源。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端正態(tài)度,謙虛謹慎,不傲慢自大,揚長避短,在人際交往中,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個性。對他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待人接物,不能只憑第一印象。在不影響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展開個人行為活動,做到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增強團結合作、友好競爭的意識,在“公平公開,既競爭又以誠相助,既競爭又合作”的環(huán)境下,與他人競爭。
3.2 開放自我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人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就要有一個合理開放的觀念以及一個合理開放的行為方式。在大學校園里,想要獲得別人的理解、尊重和友誼,就要加強與人之間的交往,不能封閉自己。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正是他人想要窺探的秘密。一般來說,只有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讓別人了解自己基礎上,自己才能了解他人的內心。假如一個人不能敞開心扉地與同學進行思想溝通、意見交換,那么就不能讓他人對其進行了解。善于和同學交流,把握好與人交往的時機,參加各種社團、班級等集體活動,往往能讓人在思想的溝通、情感的交流上會取得令人滿意效果。
3.3 心理互換與相容
生活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會有無法理解他人的情況出現(xiàn)。但是當你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的時候,就會理解他人的想法與行為,進而對對方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此外,每個人對任何事物都有其獨立的看法和觀點,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對方,不能將自己的觀點、思想強加于對方,讓其改變。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的觀點和選擇,才能使心理達到互容。
3.4 加強班級建設
解決大學生人際關系適應問題,除了從內在的角度尋求方法外,還可從外部尋找方法。其中加強班級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進入了大學,班級的概念相對于中學來說弱化了許多,在此狀況下,出現(xiàn)了一些游離于班級之外的“自由人”。這些人與同學之間缺乏交流,這樣不利于其人際關系的建立。因此,通過加強班級的建設,開展班級集體活動,培養(yǎng)新生班級集體意識,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加強相互間的交流,以此來優(yōu)化同學間的人際關系。
4 小結
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生能適應大學的人際關系。在校大學生,從邁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識地從品格、性格、能力、學識、交際手段與社會經(jīng)驗等方面鍛煉自己,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的生活,也為今后生活與工作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