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云
摘 要:教師都有“教書育人”的責任,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智育,也要注重學生的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教材,精心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賞析人物形象,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情境
就學校而言,每位教師都有“教書育人”的責任。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意味著語文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育,而且肩負提高學生德育、美育等重任;但語文教學又與政治課有著明顯不同,怎樣使語文科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辯證統(tǒng)一,一直是探討的課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把握德育滲透。
一、挖掘教材,滲透德育
語文教材有不少思想性較強的文章,而初中語文課文,尤具這一特點。或是節(jié)奏分明、瑯瑯上口的詩歌,或是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的故事,或是內(nèi)涵豐富、膾炙人口的記事散文。既有培養(yǎng)愛祖國和愛家鄉(xiāng)的《黃河頌》《岳陽樓記》,愛親人重朋友的《背影》《故鄉(xiāng)》,熱愛生命與生活的《紫藤羅瀑布》,又有教育勤儉節(jié)約和艱苦奮斗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儉以養(yǎng)德》,助人為樂和嚴己寬人的《窗》《多一些寬容》,道德情操和人格修養(yǎng)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紀念白求恩》,更有人生觀教育的《貝多芬傳》《敬業(yè)與樂業(yè)》??傊?,都有著育人的內(nèi)力。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深入備課,確定每一篇課文的教育點,使文中的人或事的閃光之處得以呈現(xiàn),引起學生共振。達到這一步,就需要備課者明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準確把好學生思想實際的“脈”,師生之間就有感情的共鳴點,就能達到作者、授課者、讀者三者為一的和諧。如備《背影》這一課時,不光考慮與學生一起探討出并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還要探究出父愛無私的震撼力,推而廣之為母愛無私、師愛無私等,并切身加以體味和感悟。這樣,教學雙方就不會有“置身局外”之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德育
學生是未來的真正主宰者,我們的教育就要讓他們美化情懷、完善人格,去面對和融入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舞臺。它要求我們教師以學校作為陣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古人曾經(jīng)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基于這一點,語文教師要通過自己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所設置的教學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耳濡目染,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1)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使文章形象化、生動化。一部好的電影之所以能打動千千萬萬人的心靈,除了各種因素外,畫面的形象生動功不可沒。語文教學要使抽象的字變成直觀畫面,借助幻燈片、掛圖不失為好辦法之一。如教《白楊禮贊》這一課,可以放出移動幻燈片介紹白楊樹,并通過充滿感情的錄音導讀,學生自會觀察出白楊樹筆直的干、枝是怎樣“一律向上”“絕無旁枝”“緊緊靠攏”“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自能初悟出其力求上進、偉岸、正直、樸素、嚴肅、挺拔、堅強不屈的氣質(zhì),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解放區(qū)軍民堅強、有斗爭精神的形象更易感染人。
(2)介紹課文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把握中心。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歷史背景的介紹,更能使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會作者寫作目的。如教《南京大屠殺》一課,可先在課前教學生唱《松花江上》這一首催人淚下而又充滿悲憤的歌曲,讓學生在直觀上接近背景,增強氣氛。接著簡介當年日本鬼子鐵蹄踐踏我國領(lǐng)土、燒殺擄掠的悲慘場景,“令人發(fā)指的獸行”,而如今日本國內(nèi)一些人又怎樣企圖抹殺事實的情況。學生就會為文章尾句“記住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么走”產(chǎn)生共鳴,從而激起愛國情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之心更加堅定。
(3)善用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出逼真的課文情境。語言描述是情境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形象化手段,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和良好的表情達意能力,如豐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適中的語音、快慢適宜的節(jié)奏、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和生動形象的敘述能力等,創(chuàng)設出逼真的課文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換言之,教師就像一個高明的“導演”,運用語言的感染力、號召力和鼓動性,引導學生“入戲”。備課時,教師應該選出合適的德育素材提前進行語言描述練習,使課堂效果更為理想,這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只有抱著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并在實踐當中積極地摸索、認真地嘗試和練習,才能最終創(chuàng)設出逼真的課文情境,讓學生全身心融入其中,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使德育滲透達到完美的效果。
三、賞析人物,滲透德育
課文往往以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描寫,塑造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教《孤獨之旅》一課,要讓學生明白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環(huán)境。他孤獨、寂寞甚至痛苦,并因此困惑、迷茫,但當他在暴風雨的黑夜里,和父親一道奮力攏住走散的鴨子,像大人一樣戰(zhàn)勝了風暴時,“他哭了起來”。教師要與學生一道探究出:人處在艱辛的環(huán)境,要堅強,就會走出寂寞與痛苦;要堅強,就會有“叫喊聲中”的自豪和驕傲。教學中,教師要透過文字的內(nèi)涵與學生一道去欣賞、剖析人物,抓住人物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點滴的思想熏陶。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知識事實只是知識,還不是思想,知識通過思想,變成信念。思想已不僅僅是知識,思想中已經(jīng)有‘一小塊小靈魂,一個人對他們所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態(tài)度?!笔聦嵢绱耍谫p析人物時,正面人物成為欽佩者,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學習,也就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目的。
總之,教書育人,責任重大。語文教學如何更好地滲透德育,我僅是管窺之見,就算是“殊途同歸”吧。
參考文獻:
[1]丁淑娟.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語文教學與
研究,2007(5).
[2]馬來善.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xiàn)代語文,2004(11).
[3]劉明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學語文園地,2004(17).
(河源市連平縣隆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