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與城子峪村民的多年交往,也許這十幾年來,我的長城專題拍攝就不會從這個小山村開始,走向全國。尤其是對明長城建筑者的后裔們這個專題的拍攝,不僅讓我看到了固態(tài)的長城,看到了它背后的歷史,以及它的建筑者和守衛(wèi)者的家族史,更讓我找到了一份解讀明長城的“活著的密碼”……
用手中的相機解讀長城是我多年的夢想,可這個夢想?yún)s一直徘徊著。十年前,我因采風來到山海關(guān)附近的城子峪。一開始,我和其他攝影師一樣,每天上山下山,跑遍了這里的溝溝壑壑,從各個角度拍攝長城風光。
正如國內(nèi)外攝影界廣泛流傳著的說法那樣,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在我起早貪黑辛苦拍攝下的長城照片里,“長城始終是一堵GreatWall(偉大的墻),變化的永遠只是陰晴雨雪的季節(jié)而已”。正當我為此沮喪不已的時候,沒想到與當?shù)卮迕駨堹Q珊的一次偶然交談,卻徹底改變了我后來的拍攝方向……
所有的故事
都源于明朝廷的一次破例
在秦皇島境內(nèi)374.5公里的明長城沿線,保留得最好的,要數(shù)位于河北省秦皇島撫寧縣駐操營鎮(zhèn)的城子峪段。然而由于我家在沈陽,所以每次到城子峪村拍攝,我都不得不住在村民張鶴珊的家里。時間長了,彼此便熟絡起來。一次聊天中,我偶然得知,原來張鶴珊的祖籍竟然是浙江義烏,并不是河北本地人。
細問之下我才知道,張鶴珊的祖先,竟然是400多年前應征隨戚繼光來到薊鎮(zhèn)(山海關(guān)至北京昌平地區(qū))屯墾筑城的官兵之一。而且不僅是張家,城子峪村的老住戶大多都是如此。我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么說,他們不都是明長城建筑者的后裔嗎?
歷史記載,公元1568年前后,東北滿州女真部族迅速強大。為了鞏固邊防,朝廷緊急征調(diào)名將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并讓他從浙江、福建等地調(diào)集精兵強將,對該段長城進行全面重修。由于工程浩大,守衛(wèi)任務艱巨,同時也為了穩(wěn)定軍心,明朝廷破例允許外地官兵的家屬隨軍前來守邊。
城子峪就是當時明長城駐軍的“火藥庫”。當年,士兵們將民居和長城連成一個攻防體系,民居的窗戶、布局全部根據(jù)戰(zhàn)事需要修建。等長城修成后,為了更好地護城守城,戚繼光又將樓臺按戶分派給各家守衛(wèi),并以各家的姓氏命名,于是才有了城子峪長城上的張家樓、李家樓……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沉浸在這個發(fā)現(xiàn)的興奮之中。我開始留意起村民們的生活細節(jié),發(fā)現(xiàn)他們的風俗的確有許多不同于河北當?shù)兀捍髬寕儛郯环N波羅葉飯,孩子們愛玩一種獨特的“五子棋”,就連他們冬天用來烤火的泥火盆也比一般的火盆要小一號……還有他們代代相傳的諸如“下雨天點燃棉被報烽火”和“丈夫戰(zhàn)死后妻子接替丈夫守邊”等故事。
越了解越深入,慢慢地,我與城子峪村的這群長城建筑者的后裔們結(jié)下了不解的情誼,無論是他們的春耕秋收、添丁進口,還是紅白喜事,村里人都會打電話給我,讓我?guī)退麄兣男┱掌鰝€留念。而多年來,我與張鶴珊一家所結(jié)下的深情厚誼更是令我時時感懷。
記得2006年春節(jié)期間,我來到城子峪村要拍些風俗民情。當張哥、張嫂得知鄰村有秧歌、踩街和逛廟會等傳統(tǒng)活動后,他倆一刻也不肯耽誤,趕緊在夜色朦朧中去借來一輛拖拉機帶我去。出發(fā)前,司機問張哥“走村后河套那條路,中不?”張哥說:“中啊”。
誰知車行到中途,竟然發(fā)生了側(cè)翻。就在我快要連人帶包一起滾進冰河里時,張哥、張嫂急忙將重心壓向拖拉機的另一側(cè),同時大喊“田立快下車!”沒等我反應過來,拖拉機便翻進了河里,危急中多虧張嫂護住我,我才沒掉進河里,但她和張哥卻掉進了沒腰深的冰河中。后來還是司機用繩子才將他們二人拉了上來。都說患難見真情,那一刻他們的深情我將永生難忘。
一張引起爭議的絕壁長城照片
除了這次冰河涉險之外,拍攝中我還有多次的遇險經(jīng)歷。
在我的拍攝作品中,有一張在全國專業(yè)風光大賽中獲過大獎的照片。這張照片在當時曾引起了一場爭議:在最初看到這張照片時,圈內(nèi)有好幾位專拍長城的資深攝影人,都懷疑這并不是實景拍攝的。
但這張照片,卻的確是百分之百的實景拍攝。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在城子峪長城段的拍攝,都是由對方圓數(shù)百里了如指掌的張哥給我做向?qū)?。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對我說,除了最后一處以外,附近長城的溝溝壑壑幾乎都已經(jīng)被我倆走遍了!我趕緊懇求他帶我去他口中的“最后一處”。誰知張哥竟一本正經(jīng)地說:“也就是你吧,別人說死也不行,那里太危險了?!?/p>
于是,那天半夜,我倆帶著張嫂為我們準備的干糧摸黑進了上山的小路。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們終于在星光微茫中來到了石筍般的獨峰下。只見張哥麻利地解開纏在腰間的麻繩,隨著“嗖——”的一聲,拋出去的麻繩準確地系在了一塊突起石頭上。張哥拽著麻繩試了試虛實,然后便身手敏捷地攀了上去。過了一會兒,繩環(huán)從上面扔了下來,我來不及多想,緊了緊背在背上的攝影器材,便鼓著勁兒勉強往山上蹬。
好不容易蹬了上去,一看,四周仍然沒有路,我不由得有些氣餒。張哥見了,拿話激我:“怕了吧,回去?”但既然來了,我哪里肯就這么空手而歸,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沒過多久,張哥回頭叮囑我說:“不要離我太近,留出三五米的距離來”。我點頭答應著。
溝深草厚,樹叢密集。突然,張哥用手示意我停下。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只聽到風吹過草地的“嘩嘩”聲。就在這時,張哥迅速地一手抓住身旁的樹干,一手掄起隨身帶來的棒子,還沒等我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眼前突然閃過一道光影。
我忙問:“張哥,是蛇嗎?”
見他沒反應,我趕緊上前一步,碰了碰他,他這才回過神來,嘴里連連說道:“謝謝老天,謝謝蛇神!”并從懷里掏出一小壺“扁二”(二鍋頭)壓驚,然后才回答我:“是條張嘴吐信的大蛇,你看到的只是尾巴!”我不禁一陣后怕。就這樣,我們又走了3個多小時的山路,終于到了峰頂。
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山色蒼翠,長城莽莽,萬事皆備于我。我舉起相機“咔咔”地按下了快門,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艱辛都是值得的。而那位曾懷疑我照片真實性的北京攝影家,后來也被張哥帶到了這個峰頂,親眼見識了絕壁上氣吞萬里的長城景象……
都說長城的雪景美不勝收,可我?guī)状谓拥綇埜绲碾娫挻掖遗苋?,結(jié)果總是失望歸來。比起絕壁上的雄偉風光來,雪中的長城更是可遇而不可求。2005年冬天的一天,張哥打來電話說城子峪飄下了大雪花。我毫不猶豫地直奔沈陽火車站,一看沒車了又趕緊奔向客運站,坐上了去秦皇島的最后一班車。
路上,我看到公路仍是干的,便在心里默念,“趕緊下雪吧,下雪吧?!钡搅饲鼗蕧u,已是晚上9點多,我只好打電話給出租車司機小楊請他送我進村。過了祖山,我就看到了天空中大片飛舞的雪花,情不自禁地說“太好了,太好了!”
司機見我興高采烈的樣子,不見外地說:“田哥,你們搞藝術(shù)的是不是精神有問題?天上下個雪你就高興成這樣,還深更半夜的從大老遠跑來山里!”正說笑間,車開到一個大坡卻怎么也開不上去。我下車推了幾次都不行。
沒辦法,剩下的路我只好獨步前行了。在沒膝深的雪里,我艱難地走了4個多小時,早已到了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幸好,就在我快要倒下的時候,恍惚中看到了一個“雪人”。我用盡最后的力氣喊了聲“張哥!”遠處馬上響起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我在這”。絕望中兩人相擁在一起,互相攙扶著走向他家,這時,已近天亮……
活著的長城密碼
明長城建筑者的后裔們
張鶴珊是典型的“長城后裔”。如今,他義務干長城管理員已經(jīng)有了二十多個年頭。作為農(nóng)民,養(yǎng)家糊口本來很難。但他卻說長城帶著祖先的血汗和體溫,是先人們留給后人的念想——往小了說是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傳家之物,往大了說是國家、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信物。所以他一定要幫祖先和子孫守護好這段長城。
我想,也許正是這種不離不棄的忠誠,才使得明長城穿過了幾百年的時光,最后在它的后裔們中活了下來。二十多年來,張鶴珊每天都要負責巡查一遍他家祖?zhèn)鞯摹皬埣覙恰?。遇到有扒磚毀墻的,他就上前制止,也不管會不會得罪人;遇到有脫落的磚石,也要收集起來留著日后修補時用;遇到有坍塌跡象的,也要立即加固,避免出現(xiàn)更大面積的塌損;遇到游客或者攝影師來,也義務告訴他們哪里適合拍攝,哪里很危險……
對于張家來說,守護“張家樓”不僅是他們的家族責任,也是他們祖祖輩輩人的精神豐碑。我記得有一次張哥告訴我,文革時,村里有兩塊刻著修城將士名單的石碑被紅衛(wèi)兵當成“四舊”砸碎了。為了保護祖宗留下的東西,在一個夜里,他偷偷召集起族人將砸碎的石碑抬到自家的田里埋了起來。張哥說,不為別的,就為了盡孝道也一定要做些什么。
前幾年,為了彌補家庭開支的不足,同時做好長城的義務巡管工作,張哥曾提出想開個家庭旅館。我就安慰張哥放心去守護長城,我會想辦法幫助他。為了避免他巡查時孤獨,我首先教會了他攝影,并將我以前的老相機找出了兩架送給他。沒想到他很快就學會了,并利用巡城的機會拍出了不少讓人意想不到的照片。
隨著我拍攝的長城系列照片在全國乃至世界攝影大賽上的獲獎,城子峪也漸漸開始蜚聲中外。每次見面,張哥總說:“田老弟,全村人都讓我謝你,你不僅讓城子峪走向了全國,也走向了世界”。
每當這時,我都在心里對自己說:如果不是與他們一家的偶然相識,如果不是與城子峪村民的多年交往,也許這十幾年來,我的長城專題拍攝就不會從這個小山村開始,走向全國,并拍下了戰(zhàn)國長城、秦始皇長城、漢長城,以及隋唐、北周、北齊等長城。
尤其是對明長城建筑者的后裔們這個專題的拍攝,不僅讓我看到了固態(tài)的長城,看到了它背后的歷史,以及它的建筑者和守衛(wèi)者的家族史,更讓我找到了一份解讀明長城的“活著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