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寫作時討厭華麗的詞藻,熱衷于平凡的詞語。很多作家讓語言“凸”出來敘述故事,博爾赫斯有時候讓語言“凹”下去使句子出現(xiàn)漏洞。比如他在描述一個處決場景時寫道:“行刑隊用四倍的子彈將他打倒?!笨墒撬谋兜幕鶖?shù)是多少?博爾赫斯秘而不宣。于是這個簡單的句式瞬間成為了聯(lián)想豐富的復(fù)雜語句。
@一個人從世上消失,無影無蹤。文學(xué)如何比喻?年輕作者可能追求詩意:“他像一首古老歌謠那樣消失了?!蹦昀献髡呖赡苤v究實際:“他已從人間蒸發(fā)。”偉大作者的比喻是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結(jié)合,比如博爾赫斯,他這樣寫道:“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這世上還有什么消失會比水在水中消失更徹底更神秘? )
@巴格達某人夢見有人說:你的財富在開羅。此人不辭艱辛來到開羅,卻被當(dāng)成竊賊逮捕。法官審問后大笑,告訴此人他夢見的財富在巴格達一個院子大樹下。法官描述的院子大樹很像巴格達人的家,此人釋放回家后果然在樹下挖出珠寶。這個《一千零一夜》故事可以詮釋蘇軾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閱讀了很多由生到死的故事,卻很少讀到能夠從死里寫出了生的敘述。我30年前讀川端康成的小說,讀到一個段落,描寫一個母親失去女兒的心情。母親坐在死去女兒的身旁,凝視女兒的臉,心里想: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