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治人物的電影,“不拍成紀實性作品”,似乎是導演們進行創(chuàng)作時共同的底線。然而在塑造女性政治人物時,總需要一些更特別的東西。
《鐵娘子》(The Iron Lady)——梅里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飾演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Magaret Thatcher)和《夫人》(The Lady)——楊紫瓊飾演緬甸民主政治領袖昂山素季,兩部電影在上映之初受到的熱議與期待,概因為觀眾心中所翹盼的這種“特別”——這是男性政治人物電影在觀眾期許層面,所無法得到的“待遇”。
《鐵娘子》的第一幕,是一只已經(jīng)步入老年的女性的手,正緩緩伸向一品脫牛奶。手是投影女人年齡的一面鏡子,這只手欠了青春的光澤,皮膚松弛,滿是歲月流過指尖的痕跡。而這只無力且垂老的手,屬于影片中的撒切爾夫人。
這一幕不僅定下整個影片的基調(diào),還倒置了觀眾對于“鐵娘子”的已有認知——整個影片呈現(xiàn)得更多的,是老年時期撒切爾夫人的無力與掙扎。姑且不論導演將撒切爾夫人在當權時的一些施政方針和政治行為碎片化呈現(xiàn)是否妥當,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導演意圖強化撒切爾夫人在家庭生活與感情中女性的一面。
事實上,如何在影視作品里,將現(xiàn)實中棱角分明的女性政治人物進行再造,是件挺傷腦筋的事。政治人物是公眾人物,觀眾對于人物形象本身會有比較具體的設定,而對于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人物個性也自然有期待。這種期待包括兩方面,一是對于在現(xiàn)實中造就這個人物的典型事件的期待,希望在電影中再次看到相關內(nèi)容;二是導演藝術再造中帶來的未知。
因此,在塑造女性政治人物時,觀眾的這種觀影訴求,投射到人物個性上的結果,無非是將強勢的女性柔軟下來,或是給溫潤的女性注入一點硬度。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將觀眾的視角從平日習慣的仰視轉為平視——畢竟觀眾走入影院,不是為了重復感受政治人物的遙不可及的。
必須承認,梅里爾·斯特里普出神入化的演技,讓影片中的撒切爾看起來更接近人們記憶中的那個“鐵娘子”。梁文道在談到這部影片時甚至指出“連聲音都像”——這已經(jīng)超越一般的扮演或模仿,而更是一種自我代入。斯特里普的演技與導演菲利達·勞埃德(Phyllida Lloyd)設定的情節(jié),構成了電影里撒切爾夫人個性的“陰陽調(diào)和”。在展示撒切爾夫人正式當選英國首相、前往唐寧街10號就職一幕時,丈夫拉著撒切爾的手,說“是時候了,姑娘”,一旁的撒切爾眸有明月,舒婉似水;而在跨出車門、面對媒體的閃光燈時,斯特里普的眉宇間展現(xiàn)出來的,便是人們所熟識的那個撒切爾。
而呂克·貝松(Luc Besson)執(zhí)導的《夫人》,在描繪昂山素季的形象時,算是和《鐵娘子》殊途同歸:面對丈夫去世、訴求受挫并被長期軟禁,呂克·貝松在展現(xiàn)素季的沮喪與低徊上下了重墨,而之后的繼續(xù)抗爭,則強化了這位女性的堅強個性。
世界更希望看到女性的溫婉,這也是為什么銀幕上的女性政治人物更多展現(xiàn)的,是相對柔軟的一面。2011年9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播出的虛構情景喜劇《總理在家》(At Home With Julia)中,虛構現(xiàn)任女總理朱莉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私生活的片段,拋開其中的政治立場來看,其實便是這種社會心態(tài)的直觀反映。
當然,電影終究是“導演的藝術”,相比現(xiàn)實中的政治,我們大可不必這么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