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小餛飩看起來是很簡單的樣子,其實真的講究起來,卻絕對不簡單。在我老家嵊州,我的父輩們都只認(rèn)準(zhǔn)小城市心街的一家餛飩店。
這家餛飩店,與普天下所有有一己之長的餐飲店一樣,老板娘都很拽,店不大,規(guī)矩卻很多:比如餛飩湯料里只放醬油、豬油、蔥花,從不加蛋皮、紫菜、蝦米。有客人提議,老板娘都會眼白一翻回復(fù)說:“那你去加那些料兒的人家吃!”或者說:“只有肉不夠好的人家才放這些東西來遮蓋味道!”
老板娘來不及的時候,就會態(tài)度很差地叫客人起來:“喂,你這么大個人了,不好自己來包餛飩的?我就一雙手,你們那么多人等著吃,我怎么來得及?”
等客人自己來包了,老板娘又會一邊自己手腳麻利地包餛飩,一邊用眼睛掃視客人的餛飩:“鬧,你這個,都壓扁壓實了!不是餛飩了,是餃子!”“你呢,你太貪心了,那么薄的皮子包那么多肉!等把你的肉燒熟,皮都爛了。”凡是被她認(rèn)為不合格的餛飩,都會被要求生的打包回自己家去煮,“省得煮糊我那鍋水!”客人訕訕地拎著生餛飩走,老板娘還要不依不饒地對著他們的背影說一句:“真是對不起我那么好的皮子!”
老板娘的理論是:“餛飩,皮子最要緊!最花力氣!我和我家老頭每天清早4點鐘不到就爬起來,手工搟皮子,多少辛苦啦!肉又不算什么,只要肯花錢,買里脊肉,就好了!你們認(rèn)為肉金貴喜歡多包點,那真的是對不起我的皮子!”
真沒有見過那么珍惜自己勞動的老板娘,可是他們家的皮子真的又薄又韌,和別家的完全不同,餛飩也鮮美。每天下午點心時間,小店總是擁滿了客人。
有這樣一個老板娘在,我頗有點知難而上的味道,很想某天能上去自己包一次餛飩。高一暑假,在家中練了好幾回如何包小餛飩——這個小餛飩,包起來要的是虛勁兒。方方的皮子攤在手掌,用竹簽撇一點點肉放在中心,然后先用拇指微微把皮子一握,同時把攤在另外四指上的皮子往里一折(還不能認(rèn)真折下,只是虛的),最后手就虛握一下整個餛飩,在肉的附近會形成一個“空包”,其他地方卻是捏嚴(yán)實了的。這樣的餛飩煮起來后,因為那個空包會讓餛飩?cè)缢赴愀∑饋?,很漂亮,而捏?yán)實的四周,又不會讓肉從皮子里漏出去。我在家練好手后去那個餛飩店,一包,馬上受到老板娘的贊揚,除了口頭表揚,還有實物獎勵——一碗餛飩本來是20個,再加給我兩個。老板娘的贊美詞是:“小囡手巧,包得好,而且還不貪心,肉放得剛剛好,真不錯!”從此更愛吃餛飩。
戀愛后,聽男友說他最愛的也是餛飩,而他的餛飩故事,卻頗有點辛酸——男友來自很窮的農(nóng)村,一碗餛飩居然是生日才能奢望的點心!他說起餛飩,就說很鮮很好吃,一口氣吃兩碗。于是我就常常買來皮子包給他吃,每次他吃餛飩,都類似,方便用廣告代言人滿臉幸福滿足的表情。
其實,小餛飩真的是很小的食物。我有時會想,想出餛飩這個食物的人,怕本來就是小戶人家吧?沒有足夠的面和肉做餃子,就搟極薄的皮,挑極少的肉,因為煮后會漂浮起來,依然貌似很滿一碗,硬充場面?過一會兒我又會自我反駁,可能正相反,是大戶人家,吃多吃膩了大魚大肉,來一碗湯湯水水的餛飩,才真正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