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類文本閱讀是歷年高考必考的一種題型,它一般是試卷的首個閱讀,三個選擇題共九分,能力等級B級。雖然平時練習不少,方法講的也很多,但是學生一到考試時還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對歷年高考真題的設誤情況,結合日常教學中經驗總結,我認為只有讓學生懂得出題人的設誤角度,才能有的放矢,做到萬無一失。
關鍵詞:論述類文本閱讀;設誤類型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3-0-01
任何一種題型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特點,而出題人也往往喜歡在這些方面設計問題。那么,如果我們掌握了各種題型的特點規(guī)律,就能夠猜透命題人的真實意圖,做出準確的選擇,得到滿意的分數(shù)。下面我就論述類文本閱讀幾種常見的設誤類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命題類型和規(guī)律
一般論述類文本,主要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議論和說明類文章。出題人習慣從以下兩個方面設題:
1、理解類型的題,能力級別B級。它包括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這種題考生必須認真閱讀文本,篩選出關鍵信息,然后再結合語境理解其真實內涵意旨,找出對應的選項。
2、分析綜合類型的題,能力級別C級。它包括⑴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⑶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這類型的試題要求考生做題時需冷靜客觀,最忌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了解了這些題的類型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二、常見的幾種設誤類型
俗話說我們做事要有的放矢,要有章可循,做習題同樣如此。命題人習慣性的從以下幾個角度設題,迷惑考生進入誤區(qū)。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體,以局部替代全局,以個別替代一般,從而使考生做出錯誤的判斷。特別注意重要詞語前邊的修飾與限制詞,例如“一些”“有些”“幾乎”“除……之外”“到……為止”“絕大多數(shù)”“有時” “全都”“全部”。
比如下面文段:“藏醫(yī),很長一個時期,它的傳授是在寺廟中以隱秘的方式進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獨有的植物、動物、礦物和食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包括癌癥、中風在內的多種令現(xiàn)代醫(yī)學棘手的疾病有著較好的療效?!背鲱}人會這樣設誤——中醫(yī)學能治療包括中風在內的所有疑難雜癥,西醫(yī)學對這些病則感到束手無策。設題人把文本信息中的“多種”棘手疾病變成了選項中“所有”,以偏概全了。
2、無中生有,是指所給選項中所說的內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從有效信息句中推斷出來的設誤類型。
比如下面文本:“根據(jù)世界報業(yè)協(xié)會2003年6月13日發(fā)表的全球日報發(fā)行量排行榜,中國有3份報紙進入前20名:《參考消息》以日發(fā)行量270萬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報》以日發(fā)行量186萬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報》以日發(fā)行量150萬份排在第20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報紙消費國,日銷量達8200萬份。僅次于中國的是日本,日銷量是7080萬份?!背鲱}人這樣設計“不久前《參考消息》等3份中國報紙以其發(fā)行量巨大、國際影響深遠而在全球日報發(fā)行量統(tǒng)計中名列前茅?!痹O計者把“國際影響深遠”加進了選項,造成了迷惑。
3、因果混亂,也即從因果邏輯關系上看,有強加因果和因果顛倒兩種錯誤。①強加因果——選項把原文沒有因果關系的信息都說成是有因果關系的。②因果顛倒——選項把原文的因錯斷為果,果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之前關系。
例如“到了清代,“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邊茶貿易”制度。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等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qū)馬匹的需求雖然減少,卻對藏區(qū)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范圍更加廣泛,騾鈴聲聲,馬蹄陣陣,‘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更加繁榮。”出題人故意這樣設題“內地對藏區(qū)皮革、黃金以及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馬匹的交易量減少。”
出題者故意在前后兩個本不相干的分居中間加上一個“使”字,使前一分句成為后一分句的原因,造成強加因果類的誤導,迷惑學生。
4、偷換概念,出題人在選項中將原文中相關信息換成一種與之不符的說法,或對個別字詞進行改動、變換等情況。
例如:“由于‘氣冰’經常作為沉積物的膠結物存在,它對沉積物的強度起著關鍵作用。“氣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夠影響沉積物的強度,進而誘發(fā)海底大陸架滑坡等地質災害。由此可見,作為未來新能源的‘氣冰’,也是一種危險的能源。“氣冰”的開發(fā)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劍”,需要小心對待。”設計者這樣出題“‘氣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雙刃劍’,從目前的情況看,‘氣冰’的危害遠大于功用?!?/p>
文本信息的主體是“氣冰的開發(fā)利用”,而選項中卻換成了“氣冰”,如果考生不注意這一概念的變化,將會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誤把這一選項排除。
5、混淆時間概念。一種情況是把已然說成未然,忽視原文中“已經如此”等修飾語,把原文中既成事實說成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事情;二是把未然說成已然,忽視原文中“將來如此”等修飾語,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事情說成既成事實。
例如“解開植物睡眠之謎,將為某種“綠色”農藥的誕生鋪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劑還無法只讓田菁等豆科雜草枯萎而不損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員已經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斷劑,實驗結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這種阻斷劑只對田菁起作用,因此不會影響大豆的生長?!?/p>
設計者這樣設題“目前只讓田菁枯萎而不損害大豆生長的“綠色”農藥已經研制出來?!蔽谋局械脑畔⒅v的是“目前的除草劑還無法只讓田菁等豆科雜草枯萎而不損害豆科作物。”而選項中卻被故意改成“這類農藥已經研制出來”,把未發(fā)生的事情說成是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故意引起學生的錯覺,造成解題障礙。
以上就是筆者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一些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設誤類型,雖然不是很全面,卻也應該能夠對考生有些許的幫助。只有我們充分掌握出題人的設誤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才能把這類考題輕松突破,獲得理想的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