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耿源
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棲息著一種鸚鵡,雄鳥與雌鳥成雙成對,為愛情廝守終生。特別是雌鳥,一旦與一只雄鳥結(jié)伴后,就承擔起了筑巢繁育的任務(wù),直至終老,不離不棄。當?shù)鼐用穹Q這種鸚鵡為愛情鳥。
葉東星就是這樣一只愛情鳥。
葉東星是一位福州女孩。1999年底的一天清晨,20歲的葉東星在《福州晚報》上看到一篇報道,福建西北部偏遠山區(qū)有一位叫張先震的男孩,17歲那年突然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全身除了雙手和頭能勉強活動外,其他部位幾乎不能動彈。但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堅持臥床寫作,成為童話作家。
那天,葉東星把這篇報道看了一遍又一遍,這個自強不息的男孩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靈。當天夜里,她抑制不往狂跳的心,提筆給張先震寫了一封信。然后就是忐忑不安,擔心他收不到信,擔心他收到信了不會回。當她接到張先震的來信時,心怦怦地跳,忙躲在一個無人處,小心翼翼地拆開……然后,她立即給他回了信。一來二往,兩個年輕人逐漸成了無話不談的摯友。
在半年后的一次通信中,葉東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情感,提出要同張先震共同生活。張先震回復(fù)得很堅決:“這絕對不行!”張先震的心思,誰都能想得到——自己是個殘疾人,哪能連累了人家?縱然結(jié)合了,又能堅持多久?因而在后來的回信和電話中,張先震仍然多次拒絕了這位癡情的城里姑娘。
2000年“五一”長假,葉東星瞞著家人,坐火車乘汽車,來到了福建省西北山區(qū)的將樂縣,然后又輾轉(zhuǎn)六十多公里找到偏僻的張先震的家。當葉東星風塵仆仆地出現(xiàn)在張先震的病榻前時,張先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葉東星緊緊地握住了張先震的手。張先震住的地方,遠比她想的偏僻;張先震的家庭,遠比她想的貧困;張先震的病情,遠比她想的嚴重得多。但這些反而更加堅定了葉東星的決心。
面對善解人意、重情重義的葉東星,張先震依然沒有動搖。經(jīng)過張先震和家人苦口婆心地勸導,又打電話叫葉東星的家人來接她回家,葉東星才勉強回了福州。
但是,幾天過后,葉東星很快又從福州來到張先震身邊。這回,她一進門就對張先震說:“來時,我已經(jīng)把工作辭了!”
張先震被深深打動了,這位從沒因病痛掉過淚的堅強男孩熱淚盈眶。
2001年元旦,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葉東星從小沒做過什么家務(wù),到了張先震身邊,一切的辛勞才剛剛開始,且強度超乎想象。但愛情的力量使她很快完成了角色轉(zhuǎn)換,很快學會了照顧張先震,學會了做飯、喂豬、飼養(yǎng)家禽和一些農(nóng)活。
一年后,兒子出生了,這對于葉東星來說,驚喜之后是更加的忙碌。每天,她5點多就得起床,生火做一家人的早飯。然后服侍張先震洗漱和兒子起床。早餐后要幫助公公婆婆干農(nóng)活。晚上,細心地給張先震擦洗、換衣,整理張先震的作品。
為了讓張先震更便捷地寫作,葉東星買了電腦,裝上寬帶,在床頭設(shè)置了個架子放電腦屏幕,將鍵盤放在張先震的枕邊,然后教他一手托著鍵盤一手打字。通過堅持練習,幾個月后,張先震的打字速度已不輸常人,他可以在床上用電腦寫作和上網(wǎng)。
愛妻和兒子給了張先震無限的創(chuàng)作激情。幾年來,張先震已在全國兩百多家報刊發(fā)表作品上千篇,出版了《大笨貓》《給月亮找伴》等童話專著,有一百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種文集,多篇長篇童話在報刊上連載,獲各類獎項20個,已是遠近聞名的童話作家。
然而,正當一家人沉浸在家庭的幸福中時,2009年初,災(zāi)難再次降臨,張先震雙眼視力開始模糊,并一度發(fā)展到失明狀態(tài)。焦急萬分的葉東星忙帶他到縣醫(yī)院檢查,他的眼睛患上了虹膜睫狀體炎,這種病會時常復(fù)發(fā),不治就會一天比一天嚴重。長期住院治療費用高,可住在鄉(xiāng)下又得不到治療。為了保住張先震的眼睛,葉東星決定帶著他和兒子在縣城租房子住。離開公公婆婆,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由于用眼過度會導致視力模糊,葉東星便讓張先震少用電腦,而用紙筆。稿子寫好后,她再拿來輸入電腦,用電子郵件投給報紙和雜志。她每天更辛勞與忙碌了。
與張先震結(jié)婚11年,葉東星一步也沒離開過他。她就像一只愛情鳥,愛得無怨無悔,經(jīng)歷再大的苦難也從不離棄,演繹了綿綿不絕的人間真愛。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