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運昌
“我去會一個女孩。”1998年榮獲兩項奧斯卡獎的美國影片《心靈捕手》里的主角威爾?杭汀,一位屈身在一所著名大學里做清潔工人的數(shù)學天才,他毅然放棄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位、一份高薪和高高在上的公務員職位,離開家人和朋友,當他的老師問他要去哪里時,這樣回答。威爾要找的不單只是那個他所關心的女孩,也是女孩所代表的,而他一直缺乏的人生目標、理想和愛心。
只想當作家的“富二代”
他是我同屆的一位同學,大學4年間只見過他3次面。第一次是在大二時的一門英國文學課上。選這門課的一共有20個學生,第一天教授點名時我知道了他的名字,之后整個學期在班上便再也沒有見過他。本以為他退掉了這門課,另選了其他課程,但學期差不多要結(jié)束時,教授給我們一篇論文作為參考,作為下次課上討論的資料。一看論文,作者赫然是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同學。這篇論文針對這門英國文學課所關注的年代和作家,給大家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教授說他會幫這個同學發(fā)表這篇論文。
第二次見到這位同學是大三的一個晚上,他來宿舍探訪朋友。看過他的文章后,我一直想找機會認識他。等我去敲他朋友的門時,他已經(jīng)走了。我便打聽他的背景,這位朋友說,他是一個天才,所有的功課都是A。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部課程都拿到A相當不容易。這樣的人一定得是文武全才,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音樂藝術,還要懂多國語言。這位朋友說他大部分的課都沒有上,因為他白天都在打工,老師也體諒他,覺得他上不上課不是問題,往往只要求他做獨立研究,并提交一篇有深度和創(chuàng)意的論文。我問:“為什么他沒有獎學金?”“他家很有錢,所以拿不到獎學金。”這位朋友說,“他是猶太人,父親要他繼承家庭生意,但他只想寫作,不想要家里的錢。所以,他就打工掙學費,選擇自己的生活和前程?!?/p>
最后一次見到這位同學,是在畢業(yè)前的一次聚會上。他待了幾分鐘,與他的幾個朋友擁抱了一番后,便離開了。他的朋友說他考了公務員,是那一年的最高分。我問他選擇去哪個政府部門工作,他的朋友說郵局。
“郵局?去郵局做什么?”
“將信件分區(qū)的工作。”
“為什么?”
“他懂的比很多教授多,不想念博士,只想找份安定、沒什么壓力的工作,可以多一點時間寫作?!?/p>
之后的幾十年間,我常常在新出版的各類新書上找他的名字,但一直找不到。我猜測他可能汲取了另一位校友、《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教訓,使用筆名,回避媒體的曝光和宣傳。他是我所見過的最聰明的那一類學生,選擇了一條最忠于自己夢想的人生道路。不論他是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樣多產(chǎn),他一定會是不同凡響的寫作者,有幸讀到他的作品的人一定會慶幸,這個世界少了一位商人,多了一位好作者。
中途輟學的“活字典”
我的外國朋友中還有好幾位,與前面提及的天才同學有著相似的故事。其中一位是我的大學同學,也是我的“活字典”。我看書時有什么生詞不認識,便直接問他??即髮W時,他的SAT英文和數(shù)學都是滿分。我不知道他的數(shù)學是不是天才級的,只知道大一時,學校有一位世界級的數(shù)學教授,專門給有數(shù)學天賦的同學開設了一個班,只收10人~12人,要進入這個班得通過一場考試。我是在香港念的中學,自以為數(shù)學很好,便報名參加了考試,也是在那個考場里我認識了他??荚囈还灿?道題目,我交了白卷。我問他答案時,他說沒答案,這5道題目都是沒有人能解答或證明的。他覺得教授只是想看看學生對數(shù)學的認識、理解和分析能力。結(jié)果他考上了。
大三時,他跟我說要休學一年去夏威夷。為什么?他用了和《心靈捕手》中的威爾幾乎同樣的一句話:“去會一個女孩?!边@一去就是兩年。有一天他打電話給我,說他結(jié)婚了,還帶了夏威夷太太回學校,拿到了學位。畢業(yè)后,他去了一家跨國保險和金融企業(yè),那時電腦還沒普及,他卻獨立開發(fā)了一個分析和預測軟件,并注冊了專利。50歲時,他辭了高薪職位,和太太搬回了夏威夷。每次去夏威夷,我都會探訪他,他和家人過得其樂融融,夫妻幾十年恩愛有加。他身上有一種讓人感嘆的睿智和灑脫,這么多年過來,學業(yè)、事業(yè)、愛情、家庭,他哪一樣都沒有落下,都平衡得很好。
中年“覺醒”的尋夢者
在我認識的華人學生和朋友里,卻很少有類似的尋夢者。
在我讀大學的那個年代,華人學生選擇最多的是工商管理學院。那時工商管理學院很容易考進去,那里的華人學生大部分來自香港或東南亞,家境很好,他們在當?shù)啬钔炅烁咧?,在美國、加拿大或英國的二線學校念本科,然后去美國名校的工商管理學院拿一個鍍金的文憑,以便繼承父業(yè)。
我認識的念本科的華人學生,幾乎都讀醫(yī)科或理工科。因家庭環(huán)境不好,很多人半工半讀,都很關心就業(yè)問題。與我交情最好的一位華人本科生,比我低一屆。第一次見到他,他手上拿著一本厚厚的英漢字典,他已將字典里所有的字都背熟了。我隨便找些罕見的生詞考他,還真是難不倒他。
他每天節(jié)衣縮食,關在房間里念書,三年半畢業(yè),立即結(jié)了婚拿了綠卡,找了一份跨國銀行的工作。他工作非常勤奮,幾乎每天都加班,銀行多次裁員都裁不到他。在銀行工作了30年,他一直停滯在一個中層管理的位置,再也沒法往上升。他50歲時給我寫了一封郵件,說要離家出走,請我有空給他的老婆和孩子打個電話,看看他們生活得怎么樣。
“你年紀這么大了還玩什么離家出走?”我問。
“我這30年來,沒有過過一天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真的不能再過一天現(xiàn)在的生活,我想到處走走,看看大千世界,多認識一下我自己?!?/p>
我把這位尋夢者和那個在夏威夷的同學做了比較:后者事業(yè)有成,家庭和睦美滿;而前者為了職位,犧牲了少年時的夢想和30年的生命,換來的卻是一生的郁郁不得志。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我認識的美國大學生中,尋夢與“尋金”并不是兩個互相排斥的概念。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出名的大學里,有越多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畢業(yè)后選擇去世界落后地區(qū)或者是在美國做義工。這批當年的年輕人和尋夢者,為美國奪回了汽車工業(yè)的全球領導地位,重建了美國很多衰落的城市,發(fā)明了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我常常聽中國家長規(guī)勸孩子不要做夢,要踏實考學,選一個踏實有前途的專業(yè),以后再找一份踏實的工作干一輩子,我覺得這實在可惜。因為很多孩子也許會重蹈我那位50歲才覺醒的同學的老路。我一直相信,全力尋夢,總有一天,那些現(xiàn)實意義上的物質(zhì)回報會跟隨而來。我們所要做的,或許是給尋夢者更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