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君表妹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會慢慢忘記事情本身的負面性,而只記住了事件里頭出現(xiàn)的名字。
據(jù)說這是一個名譽和權威因各種丑聞曝光而坍塌的時代。
丑聞的確有這樣的破壞力。多少名人巨星因卷入丑聞,使他/她的職業(yè)生涯從此抹上了永遠甩不掉的污點,甚至名譽掃地,辛苦經(jīng)營的事業(yè)毀于一旦。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國各地紅十字會收到的捐款少得可憐,慈善之家再也得不到國民的信任。
可是,丑聞真的猛于虎嗎?
不久前,環(huán)法自行車賽七冠王阿姆斯特朗被美國反興奮劑機構剝奪環(huán)法冠軍頭銜,終身禁賽。然而丑聞并沒有壓垮他,反而使其抗癌基金會在事件爆出后三天內獲得來自1700多個捐贈者高達174000美元的捐款,日均進額是往日的20倍。
類似這樣因禍得福的事其實并不少見。娛樂圈就很擅長此道。桃色緋聞、各種矛盾都趕在新片上映前夕成了電影預熱宣傳的一部分,相信這樣的事情大家也司空見慣了。而不少“紅人”也是通過緋聞、丑聞才走進觀眾視線,進而成功上位的。
為什么丑聞會有如此作用?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發(fā)揮這樣的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喬納·伯格、斯坦福大學阿蘭·索倫森和斯科特·拉斯穆森聯(lián)手探究了這個問題。
研究者搜集了2001年到2003年間出版且被《紐約時報》做過針對性評論的244部精裝小說,并從尼爾森圖書調查機構分別獲取了每本書在《紐約時報》書評刊登前后的書籍銷售數(shù)據(jù),從而分析書評刊登后的一周內,被評論書籍的銷售數(shù)據(jù)相比之前有怎樣的變化。
經(jīng)過系統(tǒng)分析,研究者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上刊登的正面評論,能夠有效地促進書籍的銷量,無論著書者知名度如何;而刊登的負面評論,會使知名作家的書籍銷量大幅下降,對于新晉作家書籍的銷量,反而有促進的作用。為什么明明知道別人給了“差評”,人們還是會去買這本書或者付錢看這場電影呢?
實際上,很少有人會在看完報紙評論之后剛好立刻去逛書店或者看電影,也就是說,在人們閱讀完評論和購買行為實施之間有一段時間延誤,一切微妙變化都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發(fā)生。研究者認為,對于人們不熟悉的產品,所讀書評評價態(tài)度的正負性很容易被遺忘,只有作品的名稱給讀者留下了印象,使得無論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最終都帶來相似的結果——作品知曉度的提高。
事實就是這樣:在類似《紐約時報》這樣影響力極廣的平臺上,一旦提及某些新產品,無論對它們是贊是批,都無疑等同于給它們做了免費的宣傳,因為人們很快就會忘了最初的評價是怎樣的,只會記得“它被《紐約時報》提到過”。
也許你會說,既然只要提高知曉度就可以,那么人們?yōu)槭裁床挥煤萌撕檬?,卻偏愛用各種緋聞、丑聞來炒作呢?好好地、正面地宣傳作品產品不好嗎?
我想你也知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由兮摘自《果殼網(wǎng)》2012年9月20日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