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雀牌魅力,國界難擋。這些年歐美學校開設(shè)麻將興趣班、老外組團參加麻將賽的新聞讓中國本土麻友生出“國技”輸出的自豪感。其實,麻將征服老外的時間,比我們以為的更早。
麻將瘋潮
1927年,胡適旅美,驚訝地發(fā)現(xiàn)美國俱樂部里桌桌是麻將,書店里研究麻將的冊子也隨處可見,手頭緊的中國留學生甚至可以靠教美國人打麻將掙錢。目睹此景,胡適感嘆:“誰也夢想不到東方文明征服西方的先鋒隊,卻是那一百三十六個麻將軍!”
對于誰先把中國麻將帶入了美國,目前資料指向最多的是一個叫約瑟夫·P·巴布考克(Joseph P. Babcock)的美國人。上世紀20年代初,上海等中國通商口岸城市的洋人俱樂部里出現(xiàn)了麻將的身影,外交官太太、商人們很快喜歡上了這種當?shù)厝说摹白烙巍薄?/p>
1920年9月,在蘇州美孚石油公司上班的巴布考克看到商機,第一次嘗試用英文整理并編撰麻將的玩法,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教西方人玩麻將的書《巴布考克麻將規(guī)則手冊》(又稱麻將紅皮書),并申請了專利(之后轉(zhuǎn)賣給美國Parker Brothers游戲公司)。
在書中,巴布考克統(tǒng)一了麻將術(shù)語的英文叫法,比如將麻將的英文名定為“Mah-Jongg”。為讓外國人容易上手,他大大簡化了中國麻將的規(guī)則,削減花色牌,并在牌的一角標注英文或阿拉伯數(shù)字,以辨認區(qū)分。
這種帶著東方情調(diào)、結(jié)合技術(shù)和運氣的博弈游戲迅速贏得了西方人的青睞。《巴布考克麻將規(guī)則手冊》不僅在中國的通商口岸城市里廣受歡迎,成為在華外國人的搓麻指南,還漂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印刷和出售。1920年到1924年,短短四年間,《巴布考克麻將規(guī)則手冊》印了十二版。
同時紅火的是麻將牌生意。1922年,舊金山木材商哈蒙特(W. A. Hammond)成立了一家麻將銷售公司,從上海進口了一批總價值5萬美元的麻將牌,麻將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美國市場——這一年,美國人購買了13萬副。
那時候,大批從美國屠宰廠清理出來的牛骨,被從堪薩斯和芝加哥航運至上海,以滿足制作麻將的需求。Abercrombie & Fitch公司在這波熱潮中,共生產(chǎn)了12000副麻將,公司老板還專門派人到中國鄉(xiāng)村搜集各種麻將版本。另一家公司Milton Bradley原本幾近破產(chǎn)倒閉,結(jié)果麻將的出現(xiàn)拯救了他們,工廠不得不24小時運作迎合市場——高檔的麻將可以賣到500美元一副。
巔峰期,全美約有150萬人會打麻將,大部分是家庭主婦。一位白人女性瓦雷利每周在麻將桌上奮戰(zhàn)大約30個小時,被當?shù)厝朔Q為“白人中的麻后”——她每周打9次麻將,外加兩次馬拉松式麻將——從周日上午一直玩到晚上11點半,再從次日上午11點玩到晚上7點。
美國喜劇演員兼歌手艾迪·康特(EddieCantor)針對此現(xiàn)象特意寫了一首歌叫《當老媽開始打麻將》(Since Ma is Playing Mah-Jongg),大體意思是自從老媽開始打麻將,家里真是亂了套……
巴布考克麻將規(guī)則雖然容易上手,但美國玩家很快就不再滿足于最初的版本,他們逐漸發(fā)明擴充游戲規(guī)則,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到了1923年末,俱樂部、酒店等開設(shè)麻將游戲的地方都推出了各自的游戲規(guī)則。此時的美國版麻將,已經(jīng)同中國版麻將相去甚遠。
為統(tǒng)一玩法,1924年,由包括巴布考克在內(nèi)的幾名成員成立了一個標準委員會,發(fā)布美版麻將的官方規(guī)定。然而,在之后的15年—20年里,麻將規(guī)則還是出現(xiàn)了多種變化,有些地方在牌里加了美國特色的牌:比如把東、南、西、北分別變成紐約、墨西哥、舊金山、加拿大;紅中、發(fā)財、白板則變成紅藍白的網(wǎng)狀圖案,筒子變成美國國旗上的星星,條子是紅色條紋,萬子是美金,花牌則變成飲料、汽車、飛機等圖案。到最后和牌的時候,中國人大喊“和”,美國人則是大喊一聲“麻將”!
麻將在歐洲的流行差不多與美國同期,英國玩具企業(yè)Chad Valley在1923年發(fā)行了麻將,英國的一些殖民地也能見到“四方圍城”。和美國人不同,英國人認為中國版本的麻將才包含著游戲的精髓,而美國版和其他版本不過是借了個殼,所以他們聲稱統(tǒng)一了規(guī)則的英國版麻將比日本版和美國版都要更接近中國版。
猶太人領(lǐng)風尚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美國麻友中,猶太裔婦女占了很大的比例。對她們而言,麻將已不僅是一種游戲,更是上層社會中富太太們的重要社交工具。在麻將桌上,她們閑話家常,傾訴煩惱,甚至歸結(jié)了“麻將療法”之說,相信透過打麻將,可以發(fā)泄不良情緒,有利心理健康。麻將也是太太小姐們旅行途中的必備品,這種游戲因此又被傳播到更多地方。
有閑有錢的太太們喜歡在家里舉辦“麻將之夜”,在房間里掛上燈籠,布置成具有東方特色的環(huán)境,而且在衣著、鞋履、桌布、點心中都融入麻將元素,別有一番風情。
1937年,以德國猶太裔為主的32名婦女在紐約成立了美國國家麻將聯(lián)盟(National Mah Jong League),近200人出席了第一年的年會。聯(lián)盟進一步規(guī)范了游戲規(guī)則——不過事實上,國家麻將聯(lián)盟只是修復了之前麻將版本中的漏洞,并非將打法復原到中國麻將的傳統(tǒng)規(guī)則,反而距之更遠。
二三十年代的高潮之后,麻將在異鄉(xiāng)的溫度一度有所冷卻。而二戰(zhàn)期間,不少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學會了麻將,通過玩牌加強了與本地人的溝通交流,排遣寂寞。戰(zhàn)后,回到美國的猶太人又重新掀起麻將熱。猶太社區(qū)里,丈夫們外出工作,家庭婦女和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就打麻將消磨時光。
“麻將在猶太人中有很深淵源。幾乎每家都有一個老祖母或母親會打麻將,或收藏有一副老牌?!绷者_·范斯坦從小就耳濡目染,9歲開始打麻將。10多年前,她在紐約上東區(qū)的家里開設(shè)麻將班,學院大多數(shù)是猶太裔女性。基本上,她每天上兩節(jié)課,這些年來已經(jīng)有3000多名學生出師。除了在家授課,她還到一些鄉(xiāng)村俱樂部和猶太社區(qū)中心上課。
今年5月17日—9月2日,洛杉磯Skirball文化中心舉辦了一項麻將展覽,這是2010年“麻將項目”在美國首展以來的延續(xù)。該項目一方面向大眾展示麻將文化在猶太人生活中的影響,另一方面開辟教學體驗場所,供參觀者學習。曾承接過展覽的猶太文化博物館館長梅麗莎·瑪藤斯說,自從30來個員工學會打麻將后,大家每周末就要相約搓上幾把。
今年的展覽反響照樣熱烈。館內(nèi)每天接待10個參觀團,講解麻將文化,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還可以參加周一和周三的麻將速成學習班。位于展區(qū)中心的麻將桌十分搶手,9月份的桌位早在7月中旬就被預訂一空。
為方便新手,麻將桌上特意在四個位置都放上一張計分規(guī)則卡片,玩家可以隨時查看。此外,每張牌的左上角都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明數(shù)值;在東南西北及花牌春夏秋冬更加上英文翻譯,一目了然。
老太太戈登笑稱,周圍的朋友都會打麻將,若她不加入這個隊伍,遲早會被朋友拋棄。她正努力教先生玩麻將,希望他也能同樂。博物館館長艾琳·克蘭西表示,麻將成為許多中老年人重要娛樂項目,能保持頭腦靈活。
從娃娃抓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越來越多婦女進入勞動市場,她們沒有那么多閑暇時間再打麻將。美國國家麻將聯(lián)盟進入低谷期,會員僅剩10萬,用年過八旬的聯(lián)盟主席露斯·恩格爾的話說,麻將圈失掉了一代人——她本人17歲開始接觸麻將,24歲就成為該聯(lián)盟的會員,為美國的麻將運動投下許多時間和精力。
不過1990年代中,隨著個人電腦的興起,互聯(lián)網(wǎng)贏得了新的麻將愛好者。國家麻將聯(lián)盟開始在各地吸納新會員,特別是年輕會員,目前規(guī)模擴大到了約40萬人。
每年,國家麻將聯(lián)盟決定“最有趣和最富挑戰(zhàn)性”的52種牌局,作為第二年贏牌的標準印發(fā)給所有會員。在該組織主持下,美國已經(jīng)形成了兩個重要的麻將比賽:“加勒比海麻將瘋狂循環(huán)賽”和美國“麻將瘋狂錦標賽”,部分收入以及銷售麻將牌所得的錢款捐贈給慈善機構(gòu)。佛羅里達西棕櫚海灘每月舉辦一次錦標賽。加州麻將俱樂部一年則舉辦4次大賽,參加人數(shù)高達600多人。
作為一種特色教育,麻將甚至進入了美國學校。桑迪·特芙琳是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托馬斯·杰斐遜中學的一名教師,她的母親和外婆都會打麻將,“夏天在泳池里,我們小孩子在游泳,媽媽們就在打麻將。我記得從小就聽到桌面上搓麻將的聲音?!彼?0年前學會的麻將,并且成為麻將俱樂部的???。
10多年前,特芙琳開始在課余時間教自己的學生打麻將,她認為雖然美國也有撲克牌等游戲,但中國麻將比較復雜,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同時,這是一種不會過時的游戲技能,“我問學生們,當你40歲的時候,還會去玩UNO牌、四連珠嗎?他們都說不會,不過他們會繼續(xù)玩麻將,因為這是成年人的游戲?!蓖呀?jīng)畢業(yè)的學生還會返校找特芙琳打牌。
一開始,特芙琳的麻將課并不是每年都有人報名參加,不過偶有幾年也不乏熱衷的學習者。漸漸地,學校里形成了打麻將的氛圍,午餐過后的休息時間,學生們就找搭子搓牌,在特芙琳的指導下學習麻將技巧、策略和規(guī)則,其他班級的同學也被吸引過來。在特芙琳看來,打麻將的另一個好處是促進孩子們的社交,一些害羞的孩子在打麻將的過程中彼此熟悉。
2010年,《華爾街日報》注意到了麻將在美國年輕人中的復興。酒吧里,年輕女人們點了幾杯酒,然后就圍坐在一起開始打麻將。而在過去,年輕人對這種老年人的游戲是不感興趣的。
得克薩斯州的菲從2002年開始經(jīng)營網(wǎng)上麻將生意。起先她的貨品都堆放在車庫里,結(jié)果要隨著市場擴增,她不得不找了一個2400平方英尺的倉庫來囤貨,五六年里銷量翻了四倍。她銷售的麻將價格從80美元到975美元不等,以骨制或象牙制的麻將為高級貨。
在日本,麻將牌手年輕化的趨勢也很明顯。據(jù)日本學者考證,中國麻將是1909年由日本教師名川彥作從中國帶到日本的,至今已有100年歷史。1997年,日本成立了麻將聯(lián)盟,推廣競技麻將。1999年1月底,采用中國麻將規(guī)則的大賽在橫濱舉行,吸引了50多名專業(yè)牌手。麻將迷、作家伊集院靜評論道:“在健康的競技麻將中,方能尋覓到被賭博淹沒了的智慧魅力?!?/p>
隨著電腦游戲軟件和互聯(lián)網(wǎng)絡(luò)的登場,嘗試借電腦畫面對局的年輕人漸漸將麻將的賭博因素排除在外,這樣也推進了競技麻將的普及。
日本麻將聯(lián)盟現(xiàn)有會員300余人,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占六成。發(fā)起人是畢業(yè)于東京大學的職業(yè)牌手井出洋介,多年來他為推進麻將的競技化四處奔走。他說,要求參賽選手衣冠楚楚是為了提高錦標賽的品位,也為了麻將有朝一日能跟圍棋和將棋一樣,成為正規(guī)的體育項目。
1999年,出于對麻將的喜愛,日本出版商野口恭一郎在千葉縣岬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麻將博物館,館內(nèi)展出了從世界各地搜集而來的約3000件展品,珍品有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使用過的“游龍戲鳳”牌、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菊池寬生前用過的由中國人精心制造的牛骨牌、被稱為麻將“三大古書”的《麻將牌譜》、《麻將指南》和《麻將秘訣》等。
在形形色色的麻將中,有著西方元素造型的尤其令人過目不忘。一副由鋁板經(jīng)手工制作的麻將就是其中之一。它誕生于1954年的越南,制作者是一名法軍士兵。在越南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這名法軍士兵淪為俘虜。寂寞無奈的關(guān)押生活中,他想起了與家人同玩麻將的歡樂場面,于是用收容所里的鋁板和木塊做成了一副麻將。
這副麻將上所有牌面一應俱全,不過,東南西北是用英文字母的“E、S、W、N”來代替的,而“發(fā)”的寫法委實讓不懂漢字的法國士兵為難,于是他照貓畫虎地刻了一個類似梅花形狀的圖案代替。